- +1
離開競爭激烈的“腦力賽道”后
早上七點,窗外已經變成白晝,星星驚訝地發現,自己的雙腳還泡在早已變涼的水里。
開始泡腳是凌晨兩點,但星星渾然不覺。她剛從一所大學的動畫專業畢業,獨自居家辦公。因為總是久坐,與電腦打交道,她逐漸失去了對時間流動的感知。
她在網上刷一個名為“輕體力活探索聯盟”的豆瓣小組,組里會交流一些工作心得。“輕體力”的職業包括咖啡師、園藝師、發型師、旅拍工作者、超市店員、保安、修理工、家政人員等,與生活貼近,看上去有彈性、可以讓疲勞的大腦休憩、喘息。
小組里,有一個帖子說,在小超市里上班,能把臨期的牛奶拿走。星星看得心動,于是邁出了求職第一步——問家門口的便利店店長要聯系方式。
一些工作給人造成的“異化”,就像螺絲釘給擰進了螺孔。各個“螺絲釘”之間還要嘈嘈切切、激烈競爭。像星星一樣,他們中的一些人試圖退出。
“長衫”既不好穿,也不好脫,較為實際的做法,可能是先把它卷到腰際。在這個小組里,一些年輕人正在思考自己究竟應該作何打扮,以及脫離了高度競爭的職場環境,他們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尋找輕體力活
這個豆瓣小組里也不完全是從“腦力”戰線上逃離的人,有些經驗帖里會表露更多體力活辛苦的細節。
瑩瑩就干過好多份體力活。她絮絮道,自己學歷不太好,找不到腦力工作,身體也不好,特別累的活兒不能干。她加入小組的主要目的是在這里找到真的“輕”體力活。
她在小組發帖稱,當店員、在幼教機構打工沒有休息日,也不給交社保;有的要風吹日曬,有的要被老板欺負。
她在便利店打工時,一直蹲在那兒寫表格,“要給物品做表格,一樣一樣地記錄它們的生產日期”;一家店里幾個店員輪班,上一個同事填得不認真,她就要收拾爛攤子;到了夜里,有的人喝得爛醉跑來店里,找她搭話。
瑩瑩還在美容院里給人做過面部清潔。給一些顧客做著,就過了下班時間,這種服務耗時很長;而老板輕飄飄地說,“你回去也沒什么事兒”,這讓她窩火。
但她同時覺得,自己沒有太多選擇。
看上去有選擇的腦力勞動者,會在窺探“輕體力勞動”時自我懷疑一下。余凡原先的工作需要她飛去全國各地出差,據她的講述,后來領導希望她去總部工作,給租房子、漲工資。她選擇辭職“家里蹲”。即便如此,余凡還時不時尋思:“是我能力不夠呢,還是這工作真的超負荷?”
之前的生活,她每天睜開眼睛就在回復信息,吃著飯、鍛煉著、開著車,都要回復信息,都是一些層層上報、溝通解釋的活兒。她光是聽到微信通知的聲音就很煩惱。
李希剛畢業幾個月,大學讀的是信息管理。她說:“我很討厭……那種人情維護啊,還有人際交往啊,還有團建。我是個I人(發源于MBTI人格測試,指較為內向的人)。對于E人(指較為外向的人)來說,社交是充電的,對I人社交是漏電的。”
她已經想得很遠。如果她要當一個搞軟件的程序員,就得追求晉升,意味著有更多的人情工作。有人主動“指導”她,這個社會就是這樣,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才能走遠——比如,匯報工作要“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思維”。她想,“有的人可能抗壓能力很強,可以先忍著,一邊忍,一邊去傳遞自己的觀念。”她放棄了,
她想當個坐值班室的保安。
徐云當過一段時間的文案:“每天都要出很多點子,要開早會,但我不是一個能一直噼里啪啦說話的人。”
于是她換了一個只需要管理檔案的行政工作。徐云歡快地說,這個工作“溝通非常高效,就是上頭交代你做什么事情(你就照做)”。
當我們談論起工作對人的損耗,想象到的往往是人變成機器,龐大的生產秩序決定流水線上的個人按部就班地運轉。
但是,如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所指出的,現今是一個主體性與肯定性過剩的時代,在特定社會關系的作用之下,勞動者正在變得像抽象的資本一樣,錙銖必較、分秒必爭、“多多益善”,追求無限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現。這種過度自我鞭策的主體性終會給人造成倦怠感。
逃離賽場,去見具體的人
如果剝離了業績考核、激烈競爭,同事間的關系會發生什么變化?
離開廣告業的卡卡,去了一家大型連鎖運動品商店做店員,現在見了保潔阿姨和電工會互相打招呼。卡卡記得,從前三四百人的互聯網公司,在會議室里遇到不同部門的同事,都只有面面相覷。
跳槽之前,她在看似多元的大城市里,一直沒找到能融入的社群。卡卡還很喜歡美劇《老友記》,為了買它的衍生小說,加入過一個《老友記》愛好者群,這群里一直有人聊天,卡卡偶然插入一些話,但“也沒有跟誰特別建立什么聯系”,這個群從來不組織線下聚會。到運動品店打工之后,她愉快地發現,部門會議會帶上一些運動的環節,比如買球拍的部門,會相約下班后一起打球。
“你可能會覺得,進一家公司,打上了網球,至于這么開心嗎?”她說,“前幾年,我時不時想接觸一下網球,發現出去租一個場地、買一個拍子、找一個搭子,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她感到現在的工作里,店員會有一些自主權,“管理你的貨架、你的生意,要考慮清楚把這東西放這地方的理由是什么”,只是出貨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彎腰。在此工作十幾年的同事提醒她小心腰肌勞損。
卡卡發現,現在這份工作也要做數據分析、做PPT,薪水差不多隔年才能漲一次。
五六年前,卡卡還在一所二本大學讀廣告專業的時候,“整宿地熬”。她想證明自己。
那時候,班上大約一半人參加各種廣告比賽,大家都熬夜,默認這是廣告業的普遍現象。她也得過幾個獎。不過她說,不是含金量很高的獎,不值一提。
臨近畢業,卡卡一邊懷疑又一邊安慰自己,“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工作技能,反正自己好像還是能混一口飯吃”。
她沒有什么怨言地接受了繼續熬夜:“一家名聲還行、口碑也還可以的公司給了你一個機會,你肯定不能遇到一點情況馬上不干了。”
卡卡對我們描述了自己輾轉幾個大城市的工作經歷:第一家入職的公司規模太小了,小到“不是特別需要品牌”,帶她的領導也不專業,她選擇了離職;第二家公司里,幾個同事輪流在她面前說別人的壞話;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游戲公司,總是八九點下班。
真正擊潰她的是這么一回事:領導沒有給她升職,給她鄰座的同事升職。卡卡也漲了薪水,她心里想的卻是,漲薪“可能更多的是苦勞,我是不是在同組的人眼里挺蠢的,來了這么久還沒有升職,感覺自己越干越不行……”
卡卡離開這一行去當店員,身邊的朋友不全理解她,有的人覺得,店員是“年紀大或沒有技能的人”做的,要不就是大學生兼職,打這份工“能收獲什么?”卡卡聽了,心里不好受,緩了一會兒。
她偶爾還想回廣告公司工作。她想,要是不謀求升職的話,也不需要那么加班,但她又怕自己重新“想多”,以前爭取頭幾名的念頭再回來。盡管她其實很少料想升職加薪能帶來的改變。卡卡說,自己是一個秉性悲觀的人,覺得漲薪也無助于她在大城市置業安居。
你“摸魚”,我也來
王瑞算是卡卡的同事,在這家運動品商店的另一家分店打工,不過他是兼職工。
王瑞活得像蝙蝠俠,晚上離開運動品商店,時常獨自騎小電車,孤獨地在生活的二線省會城市馳騁十幾公里,去一個24小時健身房里“擼鐵”,直到午夜。他喜歡深夜空無一人的健身房,因為“沒人搶器械”。
他也大學畢業不久。當年的專業是父母填的,他雖不理解,但擰不過他們;他讀了分數線不高、但聽上去很穩定的專業,進了不忙的單位。“我睡五六個小時,就完全不困了,上班、去健身房,其他時間我閑得像快要退休一樣。”他說自己的爸媽,在單位里一輩子,他怕自己和他們一樣“待傻了”,于是去運動品商店打工。
要是回到從前、恢復到少年的心氣,王瑞說,他可能倔強地填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但現在他又發自內心地覺得,父母的安排是正確的。他們替他打聽過,計算機這東西“學出來很難”,可能到大城市去打拼一段,留不下,也就回來了。
王瑞不喜歡從小生長的省會城市,但目前也“出不去”。
他想起上班的頭一年,還用業余時間自學編程,接過外包的活兒,但不是總能接到。在“程序員客棧”之類的接活平臺上,其他人都是從業多年,有大廠里的前端后端經驗,“跟他們比,我連毛頭小子都不是。”
他去了運動品商店打工,一些同是兼職的同事,“好多是本科生畢業,在考研、考編”。王瑞想,自己的情況還是好一點吧,有份保底的穩定工作。
這樣夜以繼日地打兩份工,小王一度每月能掙一萬多元,在當地屬于中上收入,但他不想在三十歲之前結婚。他最近想再發展一個業余愛好,加入豆瓣上另一些興趣小組,學當木匠。
有的事他并不喜歡,比如單位里的一些“潛規則”,但目前也只能接受。從事一個穩定、收入偏低的工作,也就不主動承攬什么責任,雖說要求24小時開機,負責機械的維護,但有時候一些報告故障的電話打進來,他不搭理,就拖延著。他想,比自己資深、工資高的技術員會去修,他們才是第一責任人。
徐云的這份工作非常安靜,辦公室里的人交集不多,不用說多少話。她一度很滿意,總是頭戴耳機,自顧自地聽書。大家都戴著耳機讀書、刷劇,互不干擾。
但她發現,這辦公室并不算一個集體,而隱隱有一種互相監視的氣氛:“他們會盯著你,你干活我也干活,你摸魚我也不干。”遇到這種情況,她會心里默念:“他(指同事)不存在,他不存在……”
迂回的路
如果從事“輕體力勞動”并非一時興起,勢必折入不那么理想化的現實。
余凡辭職不干之后,本打算好好休息兩三個月,但“人比較焦慮”,于是提前找了幾家咖啡店面試,感到并不理想。她分析道:“他們那些兼職,也是要一天八小時。”又想,她原先在工作中找不著的價值感,換一份“輕體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她刷到過一個帖子,是有人在超市做外賣分揀,因為跑得慢被老板罵。
不過,她還是指望著能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跟人溝通協調。”
徐云說,自己的個性就是不能長時間地工作:“我沒有很持續的動力。很多公司給一點錢,就把我拉到一個非常內耗的狀態。我想找一個,盡管錢比較少,但狀態比較平衡(的工作)。”
她覺得現在的行政工作是“輕體力勞動”,但也還有一些遺憾之處,包括上下班路上要吸入汽車尾氣;而且,總是重復做同一件事,不能出錯,“工作久了,哪有不發瘋的呢?”
關于未來,徐云比較現實的設想是,去山里做一個民宿,或者開農場。
她真正樂意幻想的是,獨自去山里耕種,更具體些,等她老了:“什么豺狼虎豹完全不怕,我一個老太婆整天提著柴刀……”
一個曾經的設計師美嘉說,她回憶起從前的生活,還感到非常痛苦,“每個樓層我都哭過”。不管同事們懂不懂審美,每個人都能插一腳,提修改意見,好像她是“一個會photoshop的工具人”。另外,令她沮喪的是,地鐵里的大幅廣告上能嗅出人工智能的氣味,那是真正的機器在搶她原先的飯碗。
她改行當了寵物美容師。“(寵物美容)起碼是一門手藝,未來空間也很大,人力缺口也很大。”她說,“就算歪打正著。現在這個行業,比設計行業好,設計行業都在走下坡路了。”她很難想象寵物美容的手工活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些人“拋棄”競爭之后,無縫銜接著新的追求,也可能懷有一種浪漫的熱望。
山雨出生在偏僻的鄉鎮,在大學畢業、等待入職的間隙,她一邊在晚托班帶小孩,一邊在快餐店打工,為的是存錢到她沒到達過的大城市看一看。
山雨學的是日語專業,結束了這段兼職生活之后,回到故鄉所在的省份,去一所高中當老師。她常在想著,等到攢一筆錢,要不再去大城市,要不去國外——也許去日本,“學了這么久(日語)”,讀過這么多書;也許去一些北歐國家,據說那里“人跟人之間有距離感,沒那么‘卷’”。
山雨有一個不斷更新讀過書目的豆瓣主頁,勤奮地啃了一些難讀的“大部頭”——她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讀大學時在招聘軟件上投過十來份簡歷,“包括當校對的”,有的已讀不回,有的崗位后來顯示“停止招聘”,還有稍微好一些的,回復說:人招滿了,“你不合適”。
她有一種想法是,過些年有些積蓄,再到“出版公司比較多”的大城市,一邊當實習生,一邊打工養活自己,看看能不能進入出版業。
(文中受訪人物皆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