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郡縣之治|山西偏關縣委書記:長城修繕存爭議,官員要敢擔當
山西偏關縣委書記王源,這是一位與長城“三關”結緣的官員。他說自己是“守關人”的后代,出生在平型關,工作在寧武關,現如今守望在偏頭關。
偏頭關,即偏關在古時的稱謂。從地圖上看,如果把山西的行政輪廓比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偏頭關就位于西北方向的鈍角位置。那是黃河流經山西的第一個縣,也是明代軍事重鎮“太原鎮”總兵駐守所在地。
今天的偏關深藏于晉西北角落,往往不為人知。唯有從歷史走來的長城與黃河,記錄它昔日的風采與繁榮。
作為地方主政者,王源2009年11月調任偏關。在歷任縣長、縣委書記的9年時間,他走遍當地山山水水,也因致力于長城保護和修復,入選“山西省長城保護研究十大杰出人物”。
“偏關是長城大縣,這是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長城,我們責無旁貸。”2018年9月中旬,澎湃新聞(www.thepapr.cn)跟隨“全國網絡媒體行”走進山西偏關,并獨家專訪縣委書記王源。
王源表示,近年來,隨著長城保護工作的加強和公眾意識的提升,人為破壞因素越來越少。相比之下,長城保護的最大壓力來自時間——歷史上遭遇過的損害,以及當下和未來面臨的風吹雨打、自然侵蝕。
他同時坦言,現實生活中,長城修繕備受關注,也容易引起爭議。對他而言,爭議面前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擔當,同時也要統籌考慮、慎重作出每一個決定。
9月10日,偏關縣委書記王源向到訪的網媒記者介紹當地“光伏脫貧”情況。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李聞鶯十年累計投入近億元
澎湃新聞:聽說這些年您走遍了偏關每一處長城遺址。作為縣委書記,要抓的事情很多,為何花這么多時間、精力去關注長城?
王源:首先,偏關是個長城資源大縣,這是現實基礎。全縣境內有長城126公里,關堡36座、烽火臺247座、敵臺100座,不僅山西是最多的,在全國也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實的“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
并且,偏關的長城元素很豐富,分大邊、二邊、三邊、四邊、內邊、黃河邊六道長城,還有關、隘、烽、堠、墩、臺等各種建筑形式。此外,偏關還是黃河入晉第一縣、內外長城的交匯地,是黃河與長城“握手”并且“結伴同行”的地方。
我2009年到偏關工作。對長城的關注,一方面源自我自己就是“守關人”的后代,有個人情結;另一方面,這些年我在全縣調研之后,感覺到偏關位置偏遠、地下資源不足,若想走長遠發展的路子,發展旅游勢在必行。
搞旅游,就要把偏關的長城、黃河兩篇“文章”做好,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對長城的保護、修繕及合理利用。你問為什么把長城都走一遍?做好長城保護和修繕,就必須先了解它。多走走看看,熟悉長城情況,也便于更準確地作出決策。
位于偏關老牛灣的明代建筑“望河樓”,古時有河防兼守邊功能。澎湃新聞:在保護與修復長城方面,這些年你們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源:近年來,我們恢復了當年的“三關”總傳烽虎頭墩護城樓,建起了長城博物館和長城碑林,維修了寺溝長城,修復并開發了水泉堡地下長城、水泉堡城門和城墻,對內長城最大的明代軍事古堡“老營堡”進行了部分復修。此外,我們還修繕了偏關境內的護寧寺、隆崗寺、縣城鼓樓及部分古民居,同時建立健全了長城保護工作機制。
澎湃新聞:文物保護修繕需要大量資金。據我了解,偏關目前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縣里財政肯定不寬裕。
王源:確實如此。2017年,偏關全縣公共預算收入1.2億元,在忻州14個區縣里屬于比較困難的。過去差不多10年時間,我們在長城保護、修繕方面投入的資金,累計將近1億元。
這些錢從哪兒來?一方面是我們向省文物局上報項目,前后大約爭取到1000多萬元,剩下的就是縣里想辦法自籌。當然,對修繕長城來說,1億元算不上多。按照每米基本修繕費用5000元來算,偏關有126公里長城,那就是6.3億元,這還沒有加上烽火臺、關堡等重要建筑的維護修繕,總體來說,費用需求非常高。
黃河入晉流經的第一個村莊,偏關老牛灣村。長城修繕易惹爭議
澎湃新聞:這么看來,眼下資金缺口是最大難題嗎?關于長城保護和修繕,現實中還存在哪些壓力和困境?
王源:資金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但不是最大難題。這些年我的直接感觸是,隨著國家加強了長城保護有關工作,大家的保護意識都在提升,人為破壞因素越來越少了。相比之下,最大壓力來自時間——比如歷史上遭遇的一些損害,以及當下和未來面臨的風吹雨打、自然侵蝕,這些都是長城保護的巨大難題。
另外,現在外界對長城修繕的態度、觀點還不夠鮮明,現實中容易引起爭議。比如文物界提的比較多的是“現狀保護”“最小干預”,但這僅適用于理想狀態。
一旦文物倒了、塌了,可能就有人批評地方不作為、保護不力。但如果提前介入,該不該修?具體怎么修?方案誰來定?也會有不同聲音。所以對一些地方來說,不是沒錢修繕,而是有錢也不會輕易去動。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實際投入不足。
還有就是目前長城的權屬劃分也不夠明確。長城不僅是文物,有時也是一種地理界線,比如縣與縣、市與市、省與省的區域劃分,會表述為“以長城為界”。
過去不重視長城的時候,倒也無所謂。現在大家重視長城保護了,這個分界線是以長城的里墻為準、還是以外墻為準呢?不得不說,由于劃分不夠清晰明確,在一些長城交界的地方,可能會出現兩地推脫責任、爭奪利益、保護利用不統一等問題,這對長城保護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
澎湃新聞:這些困擾會影響到您做決策嗎?作為要“拍板”做決定的人,怕不怕惹來爭議?
王源:說完全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每一次決策,想獲得百分之百的贊成并不現實。我能做的,就是在爭議面前有自己的態度和擔當。我個人是贊成文物部門提出的“修舊如舊”原則,并且,搶救性的修繕、對長城重要節點的修繕是非常緊迫的。
說到“修舊如舊”,現在大家對“舊”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比如我們正在重點打造的老牛灣景區,這個景區包含一個緊挨黃河、非常原生態的老牛灣村。一些游客,特別是搞藝術的人非常喜歡,說來老牛灣就是看它的滄桑破敗。但也有一部分人吐槽說,這地方破破爛爛,連我們村都不如。所以我現在也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涉及文物保護,每一個決定都必須慎而又慎。
偏關長城“老牛灣堡”遺址。保護的同時也要合理利用
澎湃新聞:您一開始也提到,加強文物保護,也是考慮到將來搞旅游。現在偏關的旅游發展情況如何?
王源:我們的旅游事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過去因為沒有高速、交通不便,再加上縣財力投入不足,旅游提出比較早,發展卻比較慢。不過,通過逐步積累,這些年我們還是打造了老牛灣景區、乾坤灣景區、護寧寺景區等等,“旅游活縣”已經成為全縣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
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打造“長城、黃河、太行”三大旅游新板塊。偏關有長城、黃河兩大元素,這些景點比較分散,縣里財力有限,多年來想修路卻修不成。今年我們借著省里的重大戰略,通過省、市、縣和社會資本投入,全面啟動建設“長城1號”和“黃河1號”兩大旅游公路,預計2020年可通車。可以說,偏關旅游“借著東風”步入快車道。
澎湃新聞:可能也有一些聲音,認為旅游開發會給長城保護帶來負面影響。對此您怎么看?
王源:對文物來說,保護是前提和基礎,這是不能動搖的。但我不認為搞旅游開發就是破壞文物,這個觀點也是片面的。我們要避免過度開發,同時也要合理地利用長城資源。長城是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資源,要實現開發利用,首先就要修繕。我認為,修繕也是一種保護,只有積極修繕,才能做到在保護中適當開發,在開發中持續保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