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者農民③|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倪秀梅:剪紙里滿是“農村魂”
9月23日是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禮贊豐收、致敬奮斗者的日子。澎湃新聞推出“王者農民”系列報道,講述那些新時代的農民領軍人物如何踏著泥土的芬芳,在融合現代文明與農耕文化中,共創農村美好生活的故事。
倪秀梅家里很多都用自己的剪紙作品裝飾。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周琦 圖“幾十年過去了,一想到那金色的稻浪,心里還是一陣喜悅。”黑龍江哈爾濱的倪秀梅用剪刀將豐收場景記錄在自己的剪紙作品中。
從小就接觸剪紙的倪秀梅,從1982年第一次在報紙上發表作品至今,已創作數千幅剪紙作品。2004年6月,她的作品《東北大豆香》系列,榮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金獎。同時,她還在2003年10月被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委員會授予“民間剪紙藝術家”稱號。
倪秀梅說,她的剪紙作品,60%以上和黑土地、農村、豐收有關。作品中,蘊含著黑土地風格。她9月17日向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今后還將創作豐收題材的作品。
倪秀梅家中擺滿了各種獎杯。從農村走出的民間剪紙藝術家
倪秀梅1967年出生在哈爾濱市方正縣一個農家,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
她的母親是山東人,喜歡剪紙。倪秀梅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拿著剪刀剪紙。
“那時候大家也沒有什么事干,剪紙成了最好的娛樂活動。”倪秀梅說,豐收后東北的天黑得早,那時候沒有電視、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加上方正縣本來就有剪紙的傳統,漫長的冬季農閑時間,長期處于文化匱乏狀態的勞動婦女們,坐在炕頭上,一邊拉著家長里短,一邊學習、交流女紅技藝。
倪秀梅開辦的方正剪紙藝術館。1982年,15歲那年倪秀梅嶄露頭角。她的作品《成蔭》在方正縣文化館得到展出,并發表在《黑龍江林業報》上,這是她第一次發表作品,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982年以來,倪秀梅創作了數千幅剪紙作品,數十次在國內外獲獎。其中,2004年的作品《東北大豆香》系列,榮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的“金”獎;2006年的作品《東北民俗》系列,榮獲沈陽中國國際園藝博覽會金獎;2008年的作品《有喜了》系列,榮獲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博覽會金剪刀獎;2009年的作品《山風》系列榮獲全國剪紙創作聯展“金”獎。
同時,2003年10月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委員會授予倪秀梅“民間剪紙藝術家”稱號。此外她還榮獲哈爾濱市民間工藝大師(2006年3月)、哈爾濱市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6年8月)、黑龍江省突出貢獻優秀中青年專家(2008年5月)、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4月)等稱號。
2008年,倪秀梅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研究生。2009年,倪秀梅還入選第三批非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倪秀梅展示她的作品,這幅作品描繪了農村豐收的場景。作品大部分源于農村生活
9月17日下午,當倪秀梅打開家門,一個絢麗的剪紙世界馬上映入澎湃新聞記者眼中。最為顯眼的就是掛在客廳上的兩幅巨大的剪紙作品。在方正剪紙中,大尺寸的剪紙作品是非常罕見的,這兩幅作品也是倪秀梅的得意之作。
客廳一角的書柜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獎杯。另有一個倪秀梅打包好的作品,準備寄到上海參展。
屋里一間十幾平米的房間,是倪秀梅的工作間。一張工作臺,上面擺著紙,一角是剪紙的工具。
工具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剪刀、筆等等,為了讓細小處下刀,她還特制了一把細頭的剪刀。墻上,掛滿了剪紙作品,倪秀梅說這些都是她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幾乎全部有關農村生活。
倪秀梅作品《四季稻香》之一。“你看這第一本冊子,還很稚嫩。”倪秀梅展示了她的第一本作品,里面是她剪的各種圖案、花樣。而第二本冊子,則有了“魂”,里面都是來源于農村生活,如《東北大高粱》、《東北大白菜》、《四季稻香》、《東北大豆香》等等。
倪秀梅的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中原漢民族剪紙和黑土地風格相互融合,“你看,整體看起來有黑土地的粗獷,而里面的活卻很細”。她說,這也是她經過思考,只有來源于生活的藝術作品,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她的生活就來源于農村,就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事。
倪秀梅說,自己家里有十畝左右的地,自己十七八歲的時候,也經常幫家里做農活。
“豐收的時候,看著地里稻子,金色的波浪隨風擺動,心里的那種喜悅,就是干什么也不累。”倪秀梅說,那時候沒有機械,她用鐮刀幫家里收稻子,彎著腰一茬一茬地收,收累了就躺在上面,實在是愜意。
在倪秀梅的《四季稻香》作品里,第一幅就是一整片稻子。這個系列中還有泡籽、育苗、整地、插秧、收割、銷售、慶祝豐收等一系列作品,描繪了種植一季水稻的整個場景,從辛勤勞作到豐收,最后剪紙的線條也逐漸歡快起來,“豐收是農民最為喜悅的時刻”。
除了《四季稻香》,榮獲首屆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項“山花獎”金獎的作品《東北大豆香》,也是記錄豐收。倪秀梅在介紹這個系列作品時說:一袋袋大豆就像一袋袋金子,用石碾子磨出的豆汁可細發兒了(方言:指細膩、光滑,顆粒極小),咱東北的大豆腐可有名了。
倪秀梅說,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時候,一樣會到農村采風,和農民們交談。更多地貼近農民、農村,獲得創作的靈感。
還要創作更多的豐收作品
40年的時間里,倪秀梅創作了數千幅剪紙作品。
從15歲方正縣文化館的美術班學習,從小試身手到屢獲大獎,1999年倪秀梅被任命為方正縣剪紙藝術館館長,2010年,倪秀梅被調入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剪紙改變了倪秀梅的人生,倪秀梅也不遺余力地宣傳著方正剪紙。
推廣方正剪紙的路很難,倪秀梅也遭遇過挫折,但讓她感到欣喜的是,在哈爾濱還是有很多孩子喜歡剪紙。倪秀梅說,很多人慕名來找她學藝,她現在還帶著好幾個徒弟,其中一個是自己兒子。
“兒子會剪紙,但他并不想往這個方向發展。”倪秀梅有些遺憾,但她也尊重孩子的選擇,“現在的孩子們和我們的觀念不一樣,從作品的風格來看也更現代。”
倪秀梅說,兒子為了安慰她,跟她說,剪紙的技藝可以隔代傳,“剛剛結婚,盼著孫子”。
四十多年的剪紙創作,倪秀梅最受傷的是眼睛、頸椎和手部肌腱。她說,特別是大幅的作品,必須站著剪,特別累。但還無法停下創作的腳步,她要用自己的剪刀,剪出更多關于黑土地的作品。
倪秀梅說,如今很多農活都使用了機械,農民勞作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但還有一些仍采用傳統方式。她仍在醞釀創作新的豐收題材作品,來記錄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發展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當然,作品里仍會記錄農民們豐收的喜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