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眉筆變美妝刺客,國貨“翻車”到底哪里出了錯?
原創 沒漲工資的 四象工作室
“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么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
帶貨主播李佳琦一句輕飄飄的質問,不僅點燃了普通打工人的怒火,也將“花西子”推上了風口浪尖。人們在探討“79塊錢的眉筆到底算不算貴”時,有人拉表計算各大品牌眉筆的性價比,竟然發現一些國貨品牌的眉筆實際的每克單價遠超國際大牌產品。
曾幾何時,國貨美妝一直是平價實惠的代名詞,如今卻變身“美妝刺客”,背刺了消費者的錢包,也刺痛了多年未漲工資的打工人。
對于越來越貴的產品,消費者覺得國貨們“飄了”,然而在品牌方看來,這可能是它們躍龍門的重要一環。
文 | Seni Paella 圖 | 四象設計部
01
美妝刺客花式“背刺”消費者
79元的花西子眉筆在互聯網炸出了一片吐槽,不算不知道,美妝產品克重超黃金的單品在帶給大眾億點點震撼的同時,也讓國貨美妝產品的價格問題再次甚囂塵上。
曾幾何時,國貨美妝產品一直是“平價實惠”、“性價比高”的代名詞,但近幾年,熟悉國貨品牌的消費者一定都對漲價這件事感受頗深,美妝刺客在美妝圈早已不是新聞。
早在花西子和李佳琦翻車之前,社交媒體上就經常能看到消費者吐槽國貨品牌越來越貴。想保住“平價”招牌的彩妝紛紛推出小克重產品,其單克價格之高讓香奈兒、阿瑪尼之流紛紛淪為國牌“平替”。
除了降低單品克重這種隱秘的小把戲,美妝品牌還使出了各種明著漲價的手段。
很多消費者發現,對比每年618、雙十一的訂單記錄,同一套商品自己花的錢一年比一年多,這背后就有產品升級換代的功勞。除了升級提價,直接推出高價單品、系列產品也是美妝公司的常見手段。
有媒體梳理珀萊雅、薇諾娜、潤百顏等知名國貨品牌發現,熱銷的明星單品價位都在300元左右,而它們的上市日期大多都在2020年之后。
可以說羽翼漸豐的國貨美妝們早已不滿足于作大牌平替,理解高端、成為高端,正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的野心。
02
高價單品正在成為賺錢秘方?
對于越來越貴的產品,消費者覺得國貨們飄了,而在品牌方看來這可能是它們躍龍門的重要一環。
近年不少國貨品牌都急于打造單價較高的“大單品”。
在頭部國產美妝企業的財報中,“大單品”成了被反復提及的詞。所謂大單品多是指一些具有代表性、長期暢銷能不斷迭代的產品,比如SK-Ⅱ的神仙水、蘭蔻的小黑瓶,可以算作品牌的門面招牌。而在賺錢層面,大單品往往還被寄予拉高單價、帶動周邊產品銷量、扛銷售額的厚望。
以珀萊雅來說,2022年三季度的公司財報中提到,護膚品類產品三季度價格同比增長27.72%,價格增長的原因主要系單價較高的大單品(精華、面霜類)同比銷量增加,收入占比上升。
對于公司銷售毛利率逐年攀升,珀萊雅也將其歸功于線上直營占比增加和主推大單品策略。
2022年7月珀萊雅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2021 年全年其天貓營收的 60% 由大單品貢獻,其中雙 11天貓大單品占比 70% 左右。
大單品不僅是品牌收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還背負這拉高客單價的重要任務,一方面本身價格高,另一方面帶動周邊其他產品消費。
參考歐美知名品牌雅詩蘭黛,其開發策略是圍繞大單品的核心成分,延伸出多種品類。比如圍繞經典的“小棕瓶”核心成分為二裂酵母精粹,形成了品牌的四大系列八種產品。
另一方面,圍繞大單品,也會衍生出多個階段、多部位的產品,滿足常規護理、密集修護、局部護膚等多元護膚需求的選擇。
因此,核心單品的研發和營銷,可以說是品牌發展、打出名聲的重中之重。
03
用腳做研發,是冤枉國貨了?
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許多國貨品牌借著這股風,樹立起了“網紅”、“性價比”、“新國貨”等標簽,在社媒和短視頻平臺上刷足存在感。
然而,靠營銷將名氣打出圈的國貨彩妝護膚品牌,卻在產品質量上飽受詬病,被不少消費者吐槽“用心做營銷,用腳做產品”。
這種“偏見”的存在并不是毫無道理,由于花西子品牌未上市,我們以幾家上市品牌的公司財報為例:2023年上半年,國內化妝品上市企業的研發費用只占到了3%,遠遠低于銷售費用的投入。
單看研發費和銷售費對比,可能會覺得研發投入只是九牛一毛,但將國貨品牌和國外品牌的研發費用率進行比較,會發現國貨的研發投入占比并不算低。
從2020-2022年,華熙生物、珀萊雅、上海家化等知名國貨美妝企業的研發費用都在逐年上漲,在品牌名聲已經打響的今天,已經進入提升產品口碑的階段,“卷研發”成為國貨化妝品競爭的焦點。
事實上,比起成立于1907年的歐萊雅和1946年的雅詩蘭黛,這些“新國貨”品牌大多創立于21世紀,本身起步較晚,在品牌知名度、市場認可度和客戶忠誠度方面,有著先天的劣勢,在原料、配方等各項研究中,也處于追趕狀態。
前期注重品牌營銷打出“高性價比”的名聲,后期學習國外大牌的策略,轉向“大單品”的高端路線,這種規劃并沒有錯,但定價策略上步子邁的也許有些大。
我們在質疑“79塊錢的眉筆”時,心存疑慮的不僅是它配不配得上我們多年未漲的工資,更是在質疑它背后研發投入的含金量是否配得上定價。
消費者賺錢不易,并且有著強烈的選擇偏好,想從性價比的代表走向高端產品,需要時間和口碑的積累,一步登天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與其用帶貨主播的“工資警告”扭轉消費者的觀念,強行“彎道超車”多年口碑積淀的歐美大牌,不如轉變思路,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優勢,用新鮮、好用的產品來說服大眾買單。
原標題:《眉筆變美妝刺客 國貨“翻車”到底哪里出了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