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峪讀《如何成為你》|從波伏瓦到芭比娃娃
How to Be You: Simone de Beauvoir and the Art of Authentic Living, by Skye Cleary, Ebury Publishing, July 2022, 320pp
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很多人都會想到法國哲學家西蒙·德·波伏瓦。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養成的。”(On ne na?t pas femme, on le deviant.)除此之外,她也撰寫了關于哲學、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小說、散文、傳記、自傳等,曾獲頒1954年龔古爾文學獎、1975年耶路撒冷獎和1978年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她與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保持了一段終身的開放式關系,也被傳為佳話。
波伏瓦1908年生于巴黎,有一個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她們的母親是一位出身于銀行家族的虔誠教徒,而律師父親一直希望有一個兒子。父親鼓勵波伏瓦像男人一樣思考,也希望她成為作家,能夠經濟獨立。由于外祖父投資失敗,家道中落,家庭關系惡化,這對她的成長有很大影響。波伏瓦青年時代寫的《一個規矩女孩的回憶》(上海譯文出版社今年出了中譯本)里這樣描寫父母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影響:“我父親的個人主義與異教徒的道德標準,與我母親所教導的嚴格的道德常規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失衡使我的生活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這是我成為知識分子的主要原因。”
波伏娃著《一個規矩女孩的回憶》
家庭經濟困境使她無法依靠嫁妝吸引結婚對象,這使得波伏瓦決定要自力更生。十七歲時,波伏瓦完成中學會考,進入巴黎天主教大學修讀數學。取得數學和哲學專業的學士學位后,她進入位于巴黎郊區的圣瑪麗學院修讀文學和語言,并于入學第一年就得到了索邦大學的一系列證書,于第二年開始學習哲學,并于十九歲時獲得哲學證書。二十歲時,波伏瓦取得哲學文科學士學位,并在索邦大學的文學院里遇到了巴黎高師的學生薩特。兩人相遇相知繼而相愛,波伏瓦覺得薩特是一位天才,而薩特則宣告說波伏瓦是他“必須的愛情”,但同時也需要其他“偶然的愛情”來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二十一歲時,波伏瓦參加法國高中教師招聘會考,評委會勉強授予薩特排名第一,而波伏瓦名列第二,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通過該考試者。正是在備考過程中,波伏瓦和薩特的哲學老師勒內·馬赫給了她“河貍”(Beaver)的綽號,原因有兩個:一是Beauvoir這個姓氏的法語發音和英文Beaver相近,二是河貍以勤奮工作搭建河堤著稱,波伏瓦也有同樣的學習工作精神。
波伏瓦四十一歲時寫的《第二性》關乎存在主義和女性主義,1949年首先以法語出版,大獲成功,一周內銷量兩萬兩千多冊。此書被譯為四十種語言,全球銷量過百萬。其英譯本給美國五六十年代的平權運動帶來深遠影響。作品分為上下兩卷,從文學、歷史、社會學、生物學、人類學和醫學等方面討論女性身份的構造過程。她把女性定義為“第二性”,因為女性是相對于男性來定義的。在西方哲學思想中有不少這種論述。古典哲學家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女人是“由于一定缺乏素質而成為女性”,而托馬斯·阿奎那則將女人稱為“不完美的男人”和“偶然的”存在。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還說過:“做女人是多么不幸啊!而更糟糕的是女人對這一不幸全然不知。”書中也引用了薩特的話:“(女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同謀犯,和所有人一樣。”對于波伏瓦而言,女人和男人一樣有選擇的能力,可以選擇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選擇自由。她從哲學角度證明,男女兩性作為存在著的個體,都具有主體與他者的交互性。
波伏瓦的生活藝術
要學習波伏瓦的生活藝術,我們不妨讀一下202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如何成為你:西蒙·波伏瓦和本真生活的藝術》(How to be You: Simone de Beauvoir and the Art of Authentic Living)。此書作者斯凱伊·克里瑞(Skye Cleary)博士畢業于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目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授課。除了這本近著之外,她還著有《存在主義和浪漫之愛》(Existentialism and Romantic Love),合著有《好生活怎樣過》(How to Live a Good Life)。在這本書中,克里瑞借用波伏瓦的哲學觀點,建議讀者如何在家庭、職場、經營愛情與友情關系方面活出本真自我,以此獲得幸福。此書導言開篇這樣寫道:
“只需要做你自己。”這個“只”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如果真的那么簡單的話,我就不需要寫這篇導言了。但現在看來,還是很有需要的。我們渴望實現本真(authenticity),正因為要找到并實現本真實在太難。到最后,我們還是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本真。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幫你實現這個目標。
在導言以外,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存在的基礎建設”與“成長”。在“存在的基礎建設”一節中,克里瑞描述了一種所謂的“永恒女性氣質”(the “eternal feminine”)——“一種被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本質上為別人而存在:不具威脅性,慷慨大方,同情體諒,猶如圣人,總是服從。波伏瓦認為圣母瑪利亞就是這種永恒女性氣質的高度代表”。對于波伏瓦而言,正是這種對永恒女性氣質的神話構造過程,使得兩性關系變得令人沮喪,因為男性希望女性成為他者。男性試圖控制女性的真實性(facticity),讓女性相對于頭等重要的男性而言顯得次要,從而對她們進行奴役。在波伏瓦看來,這種永恒的女性氣質實際上是男性對一位女性行為舉止的要求,這種要求對于那些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女性來說非常危險。對于讀者如我而言,這個“永恒的女性氣質”概念其實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最近的熱門電影《芭比》想要傳達的信息——女性氣質是什么?人何以為人?這些都是存在主義哲學力圖探究解答的問題。波伏瓦認為,并不存在所謂的女性氣質或者男性氣質。 每個人要成為自己,就需要他者意識,也要有一位真正的朋友作為我們每個人實現本真的安全門。這位真正的朋友,無論是你的競爭對手、親密伙伴,或者是兩者兼具,會讓你在各種情況下都能面對挑戰,逐漸成長。
此書第二部分“各種情況”一共有六種:“友誼”“浪漫之愛”“婚姻”“母職”“老去”和“死亡”。在友誼部分,波伏瓦用到“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這個詞來形容互相回應、彼此合作、一同成長的關系——實際上這也是全部本真關系的基本模式。如果你獨自一人,不與別人互動,就有可能被全世界誤會。這個觀點來自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master-slave dialectic)思想:兩人相遇之后,其中一位試圖主導另外一方,也就是他者。如果雙方能夠平等地展開沖突,就會建立一種相互關系——雖然這可能是敵對的,也可能是友好的。但是,如果有一方成功主導了他者,就會變成一種壓迫關系。在另一種情況下,如果你遇到某個人,非常在意對方,希望對方喜歡自己,就會各種想象對方的反應,希望控制對方的想法。這種關系就會飛速淪為具有占有性的緊張關系。波伏瓦在小說《名士風流》中就描寫了這樣一種不健康的占有關系。
在“浪漫之愛”部分,克里瑞總結了波伏瓦通過生活體驗與學術研修對“本真摯愛”(authentic love)的反思。在《第二性》中,波伏瓦這樣寫道:“本真摯愛必須建立在兩個自由個體的相互認可基礎之上。”換言之,處在這種關系中的一對愛人尊重對方的自由,支持對方的成長,并且通過共享的價值觀與目標一起實現自我超越。這種獨特的愛情圖景與認為真愛就是要找到靈魂伴侶的傳統思想大不相同。因為本真摯愛非經尋求而得,而更關乎選擇本身。波伏瓦認為從柏拉圖《會飲篇》而來的尋找靈魂伴侶的愛情觀念實際上預設了每個人都有欠缺,需要被別人補足。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實現自我,完成自我。每個人都是存在與虛無的共存體,由自己的過往遺憾、現在行動與未來可能共同組成。要知道,完成我們一生的,并不是愛情,而是死亡。
波伏娃著《第二性》
第三部分題為“走向自我實現”,包括“自我毀滅”“幸福”和“反抗”。“自我毀滅”這部分對自戀型人格障礙進行了剖析,指出這種類型的人往往自視極高,缺乏同情心,希望被人仰慕。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戀的時刻。而波伏瓦的存在主義哲學就試圖闡明為什么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刻。她認為,自戀型人格不會臣服于配偶或者愛人,而只會拜倒在自己的理想形象前,這是一種人格危機,使得自我陷入異化狀態。自戀者有一種無可救藥的欲望,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想創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卻往往與世隔絕,無法與他人建立有效溝通連接。自助類型的書籍會教導你首先要愛自己,但實際上自愛也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愛戀。我們往往被教導說要向自己內心尋求答案,卻往往只采用了膚淺表面的方法,比如瘋狂購物或者在社交媒體發布各種自拍,卻無法實現自我本真。
在“幸福”部分,克里瑞以波伏瓦的小說《被毀滅的女人》為例,探討女性與幸福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女性都被賦予幸福提供者的角色,無論自己感受如何,都要以讓男性和孩子幸福快樂為己任。這本小說的主人公莫妮克正是這樣對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卻發現到頭來作為妻子母親的角色讓自己疲憊不堪。波伏瓦少年時代也曾如此對待自己的表兄雅克,猜測對方是否會娶自己,情緒隨之激蕩起伏。后來她終于醒悟,決定無論有沒有雅克,她都要追求幸福。結合這些例子,克里瑞指出,購物收藏,交友戀愛,成名成家,在社交媒體上圈粉無數,這些都可能給我們幸福的感覺,但卻無法讓我們從自身出發感受幸福。實際上,幸福不是生活的事實,而是我們追求目標過程中產生的副作用而已。最為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波伏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幸福不存在于目標本身,而存在于我們追求和超越這些目標的過程之中。
從波伏瓦到芭比
波伏瓦的思路觀點與生活藝術,在電影《芭比》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由瑪格特·羅比(Margot Robbie)扮演的“經典芭比”金發及腰,紅唇碧眼,體態婀娜,日復一日在芭比樂園過著完美的生活,卻因為突然想到死亡,生活崩塌失衡,要到現實世界中尋找解決方案,吃盡各種苦頭,才發現女性地位原來和自己的想象差得太遠。電影中最為人稱道的一段極長獨白,出自和這個芭比有心靈感應的美泰公司總裁行政助理格洛麗亞之口,其中道盡了作為“第二性”的女性難處,也點醒了眾多被父權思想洗腦的芭比們:
要當女人實在太難。你這么美麗聰明,卻還認為自己不夠好,這真讓我生氣。就好像說,我們必須時刻表現得卓越出色,但不知為何,我們做什么都是錯的。我們必須纖瘦,但又不能太瘦,而且還絕對不能說自己想要變瘦。你得說自己是想追求健康,但同時還是要保持纖瘦。女人要有錢,但又不能說你很想要錢,因為那樣會被認為粗俗低下。你必須當上老板,但又不能很兇。你必須成為領導者,但又不能排擠別人的想法。你必須熱愛母職,又不能把兒女總掛在嘴邊。你必須是個職業婦女,但也要懂得照顧別人。你還必須對男人的壞行為負責,簡直過分。如果你公開指證那些行為,就會被認為在抱怨。你必須為男人裝扮自己,又不能美到像在勾引他們,也不能給別的女人帶來威脅感,因為女人就是要在一起,保持團結。你得出人頭地,時常感恩,也要記住你的一切仍然被社會體制掌控,所以得接受這點,表示感謝。你得永葆青春,不能粗魯,不能出風頭,不能為自己,不能被擊垮,不能失敗,不能恐懼,不能逾矩。這太難了吧!太矛盾了吧!甚至還沒人來為我們頒獎道謝!到頭來,我們不僅什么事都做錯,而且什么事都是我們的錯!我真的受夠每天看著自己以及所有女人逼著自己去討好所有人了。如果這些破事兒也發生在一個洋娃娃身上,而且就只因為她們象征女性,那我真是對這個世界沒辦法了!
以上這段檄文由導演兼編劇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執筆,再搭配曾演過“丑女貝蒂”(Ugly Betty)的女演員亞美莉卡·費雷拉(America Ferrera)一氣呵成的表演,實在是天衣無縫。在接受《名利場》雜志的訪談時,費雷拉說導演葛韋格還沒有給她看劇本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段話,特別希望由她出演格洛麗亞這個角色。在拍攝過程中,費雷拉從頭到尾錄這段話就拍了三五十次!對女性的困境,電影中格洛麗亞的青春期獨生女莎莎還有自己的一套簡單邏輯:“女人什么都錯,男人恨女人,女人也恨女人!”
電影《芭比》海報
從表面上看,波伏瓦論著與《芭比》電影所展示的,是女性的存在危機。但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作為女性的平等互動對象,男性也有自己的存在危機。電影中發人深省的一幕,是經典芭比的男友肯的身份與社會認同。在芭比樂園里,肯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呼求芭比關注,海灘沖浪摔跤,拉手求吻撒嬌,但他的需要也一直被芭比忽略,于是才發生后面的“奪權”事件。直到電影尾聲部分,芭比對肯說:“其實不一定要是‘芭比和肯’,也可以是芭比,還有肯。”這句話說明兩人其實可以是獨立個體,各有自由與需求,無需捆綁。芭比無需時時完美,可以離開樂園繼續成長,而肯也能脫離“芭比男友”的身份尋找自我。有趣的是,電影播出后網絡上也出現了一段男性視角版本的“男人好難”獨白,正好與電影中女性之難互相呼應。我且將這段話譯為中文:
你必須顯示陽剛之氣,但太鋼鐵直男就會變成毒男。你“永遠”不能說自己想有男人味。你必須說你擁抱自己的陰柔一面,這也同樣強大……但你還是要有男人味。你必須有錢,但你不能開口要錢,因為這太可憐。你必須做老板,但你不能告訴女人要怎么做。你必須有所決斷,但你做永遠出錯的決定之前,也要聽一下女人們要什么,其實她們自己也不知道。你要拿出時間來陪自己的妻兒,否則你就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父親,但又不能花太多時間,因為會影響職業發展,否則你就沒法養家糊口。你必須無私奉獻,考慮別人,但你又不能太過無私,否則別人會覺得你軟弱無能。你必須容忍女性的壞行為,實在瘋狂,但如果你指出對方的問題,就會被指責為一個抱怨鬼,也會被要求做回男人樣。你必須有騎士風度,但太過度就會成了沙文主義。你必須對女性溫柔體貼,但不能太體貼,否則就會把她們嚇跑或者煩死。你要為女人變得堅強自信,但又不能太堅強自信,否則她們就會感到被壓迫,而且可能會激怒其他男人。你得浪漫隨性,但又不能天真傻尬。你必須采取主動,不被提醒就有所行動,如果對方并不討厭你的關注的話。對你擁有的特權,要永遠感恩,也要被動知道做一個男人要比做女人容易。要記住現在是二十一世紀,要將女性視為同等,也要記住女性備受壓迫,無權無勢,所以也別把她們視為同等。你永遠都不能太軟弱或太強硬,太溫柔或太冷酷,永遠不能害怕或自大,永遠不要太安靜或太吵鬧。你也永遠,永遠不能抱怨。因為你是一個男人,一切對你來說都得來輕易,如果出了什么差錯,全是你不對。
二刷電影《芭比》后,我對《如何成為你》的最后一部分“反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一部分開頭是波伏瓦的話:“從今天開始改變你的生活。別把賭注押在未來,現在就行動起來,別再拖延。”兼具本真與意義的生活,將會把我們帶到無窮無盡的浩瀚宇宙中去。存在主義哲學讓我們有能力邁出這一大步,用我們的努力涂滿空蕩蒼穹,改變社會中的各種不公。無論男女性別差異,現代社會最大的存在主義危機是在各種權力關系中迷失自我。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找到自我——在筆者看來,這也許是波伏瓦與芭比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