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薯都,為什么是甘肅定西?
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底圖來源/神筆Pro
在中國,可能沒有哪個地方,比定西更懂土豆。
俗話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懂的人都知道,這三樣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這句聽起來有些調皮的話,無不透露出定西人對土豆的熱愛,以及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
圖源/神筆Pro
土豆是一種十分耐貧瘠的作物,幾乎不怎么挑地方。
《宜都縣志》曾有記載:“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麥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則以洋芋代飯。”由此可見,土豆皮實著呢,基本可以在地球的大部分土地上生根發芽。
但,種得好不好,產量高不高,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土壤中的營養含量、年降水量等,都會有影響。
連綿的土豆梯田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定西,通稱“隴中”,位于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存在明顯的氣候差異,大致可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高寒陰濕區。
這里年平均氣溫6.3℃,年降水量380毫米,雖然雨量不多,但集中在7、8、9三個月,與土豆塊莖膨大期相吻合;再加上這里的土壤為黑壚土,土層厚且富含鉀元素,是全國最適宜土豆種植的3大區域之一。
目前,定西累積培育土豆種植企業33家,種植面積達300余萬畝,原原種生產能力高達15億粒,脫毒種薯生產能力200萬噸以上。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除了“洋芋、土豆、馬鈴薯”三種稱呼,在我國,你可能還知道,或者聽到過一些其他的,比如:爪哇薯、荷蘭薯、山藥蛋、大白蛋……
這大多是因為,400多年前,土豆傳入我國時,走的路線不同。
定西土豆,則是經俄國傳入東北后,再從東北一路向西來到黃土高原,落地生根,這便是甘肅土豆的來源。
圖源/神筆Pro
在定西,土豆原產地,這里的人家里往上數三代幾乎都是種土豆的,對于吃土豆,他們可有絕學。
一顆土豆,不用加任何調味料,就地烤熟,是地鍋烤土豆;
地鍋烤土豆 圖源/《風味人間》
將土豆切成的丁,在定西叫洋芋顆顆,洋芋顆顆可以和其他菜、肉一起炒制;
將土豆擦成絲兒,和面粉攪和后,放油煎的,是洋芋夾夾;
洋芋夾夾 圖源/《風味人間》
如果是上鍋蒸的,是洋芋擦擦;
土豆蒸熟,放石槽中搗成泥,加入適量佐料煎一會兒,是洋芋粑粑;
如果搗得時間夠久,土豆泥會變得十分粘稠,再加入油潑辣子、咸韭菜等,是洋芋攪團;
……
最樸實的土豆,溫飽了最善良的人。
圖源/圖蟲創意
九月的隴中大地,秋高氣爽,土豆進入生長旺盛期。
過去,“隴中苦瘠甲天下”,只能吃土豆才不挨餓;如今,一顆顆小土豆變身“金疙瘩”,長成大產業,能致富。
圖源/神筆Pro
在定西,太平村千畝馬鈴薯種薯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基地,已經用上了智能水肥控制系統。
“與傳統的灌溉和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直接把作物所需的肥料隨水分均勻輸送到植物根部,大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節地10%、節肥30%、節水40%,而且還能夠有效控制土傳病害的發生。”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在定西馬鈴薯研究所,“霧培”已成為主要培育方式之一。
霧培室里,霧培床上一株株馬鈴薯苗翠綠欲滴。掀起霧培床下的圍簾,馬鈴薯的根須密集地垂著,上面掛著一顆顆飽滿的小土豆。
“霧培就是溶解了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溶液,通過智能機械設備自動調控,把營養液直接噴灑到馬鈴薯根須上,更利于它們有效吸收,讓薯粒生長得更快。”
“霧培”環境下,原原種薯產量由每株3到5粒提升到每株50粒以上,翻了10倍!
圖源/定西日報
再過一段時間,等到馬鈴薯收獲的季節,也有科技加持。
收獲機開過,地里的土豆紛紛冒出來,咕嚕咕嚕地滾動著,再毫發無損地落回地面。
圖源/北京發現紀實傳媒紀錄片素材庫
吃貨們都知道,寬粉最著名的產地,是甘肅定西。
當爽滑的寬粉浸入辣油湯中,用筷子挑起,寬粉裹滿了亮眼的紅油,吃下一口,辣度在嘴里蔓延,緊隨的還有令人停不下來的香……定西寬粉,滑、勁、透、辣、香、爽。
圖源/圖蟲創意
在定西,馬鈴薯制品發展得如火如荼,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32家,加工能力達86噸。全市有108家“定西寬粉”產業鏈經營主體,產品銷往國內幾十座城市,上千家超市和餐飲,同時出口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際市場。
在許多企業里,麻辣味寬粉、酸辣土豆鮮粉、定西寬粉、不同規格的馬鈴薯干粉……應有盡有,可謂“萬薯生定西,一粉寬天下”。
韭葉寬粉 圖源/圖蟲創意
“春來新種吐新芽,白日消磨便著花。土里結成金疙瘩,青黃不接養萬家。”歷經百年,在定西,土豆已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脫貧薯”“致富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走進千家萬戶。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定西寬粉”寬行天下
[2] 安定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
[3] “億”粒小種薯 致富大產業
[4] 蹲個西北人:洋芋擦擦夾夾格格顆顆到底是啥?
[5] 新甘肅報道安定:看見·團結鎮,助農增收添“薯”光
[6] 薯田里的科技范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