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跽坐人銅燈: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丨河南博物院
世界那么大,我們去看看——
今日得空,繼續整理前幾天在河南博物院拍攝的展品照片,現與大家分享這件精美的“跽坐人銅燈”照片。

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1樓第四展廳“逐鹿中原-東周時期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內,特別展出了這件“跽坐人銅燈”。(王子瑞攝)

資料介紹,這件1975年在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的跽坐人銅燈,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文物。

此燈由跽坐人、燈架和燈盤三部分分鑄鉚接而成,部件之間可進行拆裝且對接緊密。
跽坐人偏髻、束冠、身著右衽深衣,腰系以帶鉤扣合的寬帶,雙手合擎“丫”形燈架。

跽坐人雙手合擎“丫”形燈架上托環形燈盤,燈高48.9厘米,盤徑23.7厘米。盤內設燭座三個,整體漆盡脫。

這位畢恭畢敬、神色謙和的人物形象作為燈座,承擔了整個燈具的重量。
他頭梳偏髻,發絲清晰可辨。
身著右衽掩膝長襦(音同如),精美帶鉤于腰間扣核寬帶,搭配的可謂是一絲不茍。
上身微微前傾,緊握燈柄的雙手有力而自信,跽坐姿態端莊謙和,儼然一位游走于列國間傳遞光明的謙謙君子。

燈,在古代被稱作鐙,青銅燈大約出現于戰國,到秦漢時廣為流傳,延續很長時間。
這盞燈叫做跽坐人漆繪燈。“跽坐”,是跪的意思,“漆繪”則是燈體漆有彩色的漆,它的形狀是一個跪著的人雙手端著燈盤。
跽坐人漆繪銅燈的發現,反映了在當時的青銅器的鑄造中,分鑄法、榫卯連接法、鑲嵌法、髹漆保護法等先進工藝的應用,顯示了我國戰國時代青銅鑄造的水平。
中國古代燈具樣式很多,按照功能可以分為照明燈、行燈、藝術造型燈三大類。這件跽坐人銅燈屬于藝術造型燈,其設計取材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商周時期青銅器,禮器居多,造型凝重雄渾,紋飾夸張抽象,神秘威嚴。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促進了文化融合與思想碰撞,青銅器由象征等級的禮儀用器向實用性強的生活器具轉變,裝飾風格一改商周凝重莊嚴之風,以一種輕巧活躍、生動寫實的風格取而代之。這件設計巧妙、工藝精湛、實用性強的跽坐人銅燈堪稱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