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術派|美官員提議大量采購導彈艇,為何想起曾經不屑的裝備
在本月舉行的美國海軍研究學會(USNI)會議上,美國海岸警衛隊艦艇指揮官史蒂夫?赫爾斯敦促美國海軍采購大量由“哨兵”級快速響應巡邏艇改裝而成的導彈快艇。
作為喜歡“大艦巨炮”且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海軍來說,幾百噸級導彈艇配不上自己的地位,因此在冷戰時期僅作為技術探索裝備了少量導彈艇,冷戰結束后連少量導彈艇也被送進鍋爐。那么,為何現在美國官員又想起了導彈艇呢?
美國海岸警衛隊裝備的“哨兵”級巡邏艇,該艇加裝了反艦導彈后將搖身一變,成為導彈快艇。
重新煥發生機的小艇
此次美方強調導彈快艇作用的言論,明顯與其“分布式作戰”理念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美軍都認為大艦才是爭奪制海權的關鍵,因此對于航母這類戰艦的發展非常重視,而像導彈快艇這類小船則基本上不屑一顧。但是近年來,美國海上戰略重點轉移,視西太平洋地區為未來沖突的潛在策源地和主戰場,可是隨著對手軍事實力的快速發展,美軍發現其傳統兵力結構可能不足以應對未來在該地區與大國爆發的沖突。于是自2015年以來,美軍相繼提出“分布式殺傷”、“分布式作戰”等概念,其目標是拓展其現有的作戰模式,通過對空、天、海、網絡空間的資源整合,將原本分散的作戰平臺集成為一體化的有機作戰整體,火力打擊節點也從傳統的主要武器裝載平臺延伸到更為分散的低成本裝載平臺上,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武器系統使用效率。
在“分布式作戰”概念支撐下,美軍海上反艦作戰樣式有了新的變化,作戰手段也更加豐富。其核心思想是,部署大量可威脅敵方艦船、飛機或海岸設施的海軍艦船,為潛在敵人制造難以解決的目標選擇問題,整體上達到“空間上分散、效能上集中”的效果。過去艦載機聯隊(CVW) 提供了海軍大部分的打擊能力,美軍意圖通過該戰略分擔CVW的打擊任務,或者在某些特定作戰任務中取代航母打擊群的核心位置,打造新的海上進攻之矛。
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試射NSM反艦導彈。
美國海軍在“分布式作戰”中對武器平臺的要求是平臺能力綜合化,即“凡是屬于美國海軍的艦艇,都應擁有全方位的打擊能力”。這不僅要求如護衛艦這樣的防御型水面艦艇要擁有對陸、對艦的中遠程打擊能力,還要求補給艦、兩棲艦、運輸船等輔助艦也裝備攻擊型武器。為此美軍做了很多嘗試,如2016年8月的軍演中,美國海軍在其瀕海戰斗艦甲板加裝了發射器并發射了一枚“魚叉”反艦導彈。結果表明,通過簡單的改造,即使是輔助艦也可以擁有一定的反艦能力,這也給了導彈快艇這類裝備在美軍中再次抬頭的機會。
不容小覷的“哨兵+導彈”組合
此次被點名的“哨兵”級快速響應巡邏艇由布林格造船廠建造,目前主要裝備于美國海岸警衛隊,是之前“島”級巡邏艇的接替者。“哨兵”級艇長46.94米,最大航速28節,可在6.1米的淺水水域作業,安裝有一門穩定、可遠程遙控的25毫米和4挺由人員操控的12.7毫米口徑機槍,裝備了現代化的C4ISR系統設備,可搭乘21名船員和3名軍官。其實,“哨兵”級快艇在性能上并沒有太多出彩之處,但是卻與分布式作戰理念存在一定契合。
一方面,“哨兵”級快艇相對而言較為廉價,其造價約為6500萬美元,而美國海軍“星座”級護衛艦造價超過12億美元,“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則約為20億美元,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所需資金可建造約30艘導彈快艇。同時建造“哨兵”級快艇的布林格造船廠不承擔美國海軍主要水面作戰艦艇的建造任務,因此不會擠占巴斯鋼鐵造船廠以及亨廷頓-英格爾斯造船廠等美國主要造船廠日益緊張的艦船產能。
NSM反艦導彈采用隱身設計,具備較強的突防能力。
另一方面,按照美方的說法“哨兵”級快艇可以在不影響穩定性的前提下搭載“海軍打擊導彈”(NSM反艦導彈)發射箱,發揮“超出其噸位”的反艦打擊能力。海軍打擊導彈(NSM)是挪威Kongsberg防御系統公司開發的反艦/陸地攻擊巡航導彈,該公司將其稱為第五代遠程精確打擊導彈。NSM導彈長度為3.96米,發射重量為407千克,可攜帶德國TDW公司的125千克高強度鈦合金爆破/殺傷戰斗部,動力系統采用一臺TRI-40渦輪噴氣發動機,導彈以高亞音速飛行,最大射程超過185公里。NSM導彈采用獨特的雙頻智能紅外制導方式,能夠遠距離追蹤艦艇的紅外信號而不向外主動散發紅外信號,通過雙通道數據鏈與后方平臺連接并受其控制,可以中途轉換目標并多次改變彈道,能夠以接近10米的高度掠海飛行;而且其隱身化的外形又降低了自身被發現的幾率,這些都使得NSM導彈能夠更好的穿透敵艦的防御。
另外,NSM的內部軟件可以根據任務進行臨時更改,如打擊軍艦時可以設定為打擊其吃水線以下部分或者甲板;而在打擊橋梁和混凝土工事時,又能夠對其引信進行編程,可以讓高爆彈頭在穿透一定深度后在目標內部爆炸,充當鉆地彈。自2014年起,美國海軍就已在部分艦艇和車輛上測試了這種導彈;在2021年4月末,有消息稱美國海軍陸戰隊首次成功用無人車發射了該型導彈。
不難看出,當“哨兵”級融合了NSM反艦導彈這樣的“火力手臂”后,確實可以升格為一款具備較強反艦能力的導彈快艇,同時“哨兵”級快艇還可運用其上搭載的無人機自主搜尋遠在地平線以外的敵方目標。按照美方的構想,這種又小又多的導彈快艇可混跡于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商船中,在戰時增大對手海軍對其進行識別與打擊的難度,并利用艇上搭載的導彈進行攻擊,配合其他海軍力量將對手海軍困在第一島鏈以內。
近年來,美國海岸警衛隊加強了在西太的存在能力,頻繁派出艦船到西太活動。
借機提升存在感的海岸警衛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敦促美國海軍采購大量“哨兵”級快艇的建議是美國海岸警衛隊指揮官提出的,有分析認為此舉暗含海岸警衛隊借機擴充實力并提升存在感的用意。
美國海岸警衛隊是美國武裝力量一個分支,隸屬于美國國土安全部,主要負責國土防衛、海事法律執行、海上搜救、海上環境污染、近岸內河道維護、海上導航等事務。雖然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海岸警衛隊作為海軍的一部分,會與海軍和北約成員國部隊共同參加軍事任務,但是在大多數時候,相比其他軍種海岸警衛隊總是處于邊緣,不過近期的國際形勢讓海岸警衛隊的地位發生了改變。
鑒于俄羅斯等大國海軍力量的增長以及捍衛本身合法利益的態度愈發堅決,美國在海上與大國海軍硬碰硬的欲望正在變低,但是美國又不會輕易服軟,因此一直以“海上警察”面目示人的海岸警衛隊就逐漸被推向了前臺。如在今年6月21日,美海岸警衛隊“斯特拉頓”號巡邏艦過航臺灣海峽,并大肆炒作。在美方看來,向敏感地區派出海岸警衛隊既可以彰顯美國意志,又不至于過度刺激中國,為雙方都留下了回旋余地。
有觀點指出,國際形勢的變化或許讓海岸警衛隊不再甘當配角。“哨兵”級快艇本就是海岸警衛隊的主力裝備之一,海岸警衛隊對其有著豐富的管理和使用經驗,如果未來被美國海軍采購大量,那么有不小的概率還是會被歸入海岸警衛隊的麾下,這樣就相當于花了海軍的預算增加自己的實力。而在實力得到擴充(尤其是擁有了遠程反艦作戰能力)后,海岸警衛隊就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地區事務的影響力,甚至在未來可能爆發的沖突或戰爭中爭取到更多的發言權。
(作者系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