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由貿易”是最有效的合理化國家間差距的發展政策理論
大多數對GDP和國民收入的預測都假設,現有的趨勢將繼續下去,經濟產出和收入將按歷史水平呈指數級增長,永無止境。但是,經濟現實中只有一種永無止境的指數增長形式:以復利增長的債務。金融債權是根據數學原理擴張的,與經濟的支付能力無關。隨著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收入循環流動,最終被債務開銷耗盡,“實體”經濟的增長將逐漸放緩。
這就是債務通縮的現象。債務和儲蓄的增長速度快于基礎經濟的增長速度,這種趨勢給勞動力和工業帶來了緊縮,并使財富(房地產、股票和債券)的分配比收入的分配更加兩極分化。在某個時候,金融財富將會自我政治化,阻止政府對債權人、大型房地產所有者和壟斷者進行監管和征稅。
今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任務,是提供意識形態化的封面故事以掩蔽事實,從而將對公共監管和累進稅的反對合理化。乍一看,這似乎是提倡小政府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但實際是越來越集中的金融利益集團意欲俘獲政府。最終,1%的食租/食利階級將獲得本質上反民主的權力。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轉移了人們對經濟兩極分化的注意力
新自由主義的正統經濟學理念旨在阻止政府進行公共監管。它認為經濟的主要問題不在于支付給食租/食利部門的債務和租金開銷,而在于政府過度干預了掠奪性的租金提取。今天的國民收入和GDP,將金融、保險和房地產(FIRE)部門以及從土地、自然資源、壟斷業和銀行業中提取的經濟租描述為具有生產性的部分,而不是應該最小化的開銷。
政府干預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新自由主義假定經濟運行會自動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財富和收入的分配在國際和國內都會趨向更公平和更平等。為宣揚“政府應該靠邊站,避免‘干預’自由市場”的主張,它們必須虛構出這種平衡狀態。但現實情況是,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理論將財富和收入集中在債權人和其他食租/食利者手中,新自由主義國家乃至國際經濟都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
財富成癮是兩極分化的動力
任何理論所能犯的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搞錯了事物變化的方向,這正是今天主流經濟學的真實情況。主流經濟學關于消費者選擇的理論 假設——邊際效用遞減:當消費者吃飽了,每多吃一口所獲得的快樂(“效用”)就會減少一些。因此,“需求”自然會隨著供應的增加而下降。
然后,他們擺弄巧妙的花招,將食物和其他消費品作為財富的代表——似乎獲得財富的唯一目的就是購買消費品。他們不言而喻的意思是,最富有的人將滿足于他們的既得財富,并且撒手讓更多渴望財富的“饑餓”的后來者努力賺取更多金錢并趕上他們。
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大多數希臘古典哲學家、詩人和戲劇家都認識到,財富是令人上癮的,債權人的索求可能會破壞社會平衡。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擁有的錢越多,他就越容易陷入對金錢的欲望中。金錢和權力并不像吃香蕉那樣讓人很快就能感到滿足,一旦上癮,你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財富成癮會導致人傲慢自恃地企圖利用經濟權力來控制政府,并以此來加強對附庸、債務人和租戶的剝削和主導權。簡言之,這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和現代寡頭政治的真實情況。
利息的“節制”理論暗示,最富有的人并不貪婪,他們耐心地節制消費,將錢節省下來用于生產(或者為此提供資金),從而創造了財富。收取利息的人被說成在幫助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生產性作用。但事實上,今天(歷史上也是如此)的大多數貸款都不是用于生產性目的,而且大多數財富都不是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的,而是通過繼承地位和資產所帶來的食租/食利特權(如果不消費真的是財富的鑰匙,那么忍饑挨餓者本應該成為最富有的人)。
主流理論忽略了大多數非富裕群體所面臨的有限的選擇范圍,就假定他們能夠自由選擇消費支出:是現在消費還是為了未來而儲蓄,從而賺取利息——主流理論認為利息是對延遲消費的獎勵。他們不承認利息是一種通過繼承或特權獲得的經濟租,也不承認窮人想要活下去就只能負債并支付利息或租金。在真實的世界中,窮人大多數的支出都面臨“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其中以住房、教育、醫療和其他應急開支為主。
邊際主義和中間派政治忽視了不平等的結構性原因
邊際主義著眼于特定經濟和政治環境中發生的微小變化,關注的是短期收入、消費支出和投資,而不是財產和債務關系的發展方向。由于沒有“財富成癮”、“掠奪性貸款”和“復利”這些明確的概念,邊際主義經濟理論不承認,如果沒有公共監管和制衡,經濟將趨向兩極分化,也不認為富有的精英利用權力使非食租/食利部門陷入了貧困。
與邊際主義一樣,中間派政治只承認那些不挑戰現狀和既得利益就能解決的問題。中間主義認為,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生活都可以繼續下去,不需要進行系統性的制度變革。這種政策上的被動性忽視了經濟在失衡加劇時的兩極分化趨勢——失衡主要表現在金融方面,FIRE部門債務的指數級增長是主要原因。中間主義認為,自動穩定因素會在適當的時候使經濟恢復正常。但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負債累累,財富被壟斷,任何邊際因素都無法改變經濟走向兩極分化的態勢。
中間主義假設所有的債務都可以而且應該償還,反對改革,因為改革會阻止金融部門使經濟負債,也就無法在債務違約者喪失房屋和企業贖回權的情況下壟斷經濟。當負債的城市和州由于債務通縮和經濟兩極分化出現稅收下降和預算赤字時,它們被告知要削減公共開支、加大舉債或出售公共財產和基礎設施的權益。結果如何呢?金融部門的權力進一步膨脹。
“自由貿易帝國主義”和以美國為中心的金融資本
1969年,筆者開始在紐約的新學院(New School)給經濟學研究生講授貿易、發展和外債理論。剛一開始,我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標準教科書中的主流貿易理論是不符合現實的。如果講授貿易和投資在現實中是如何運作的,會發現恰好與教科書上的模型相反。有一個可能是杜撰的故事反映了這個問題的諷刺性。有人嘲笑一個美國傳教士是文盲,他反詰道:“如果你知道的都是錯的,那么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主流理論認為,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受到邊際效益遞減的制約。然而,由于工業、農業和商業的技術進步,現實中回報卻是在增加的。這種認識是19世紀美國政治經濟學派的精髓,也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創造性破壞”理論的精髓,即創新企業采用新技術來降低成本,從而以低于現有生產商的價格銷售產品。這也是指導中國經濟崛起的原則之一。
如果沒有關稅保護、生產補貼和相關的政策支持,許多國家將無法發展工業和農業,也無法通過投資推動技術現代化來實現必需品的自給自足,不得不依賴由領先國家主導的貿易模式和信貸供給。如果遵循主流貿易理論的正統觀念,中國就會任由工業和農業被“市場力量”主宰,也就是由現有的生產力差距來驅動。這樣的話,“市場”將加深中國對貿易的依賴性,不得不靠美國的銀行和國際組織來提供美元。這就是美國和其他工業債權國希望所有國家都遵循的政策,它們根本不想看到發展中國家為本國工業提供資金來實現自給自足。
真實的情況是,國際生產力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規模回報率不斷提高,債權國實力增強使領先國家受益。與這些國家的優勢不斷擴大相對應的是,那些沒有跟上步伐提高生產力的經濟體將被淘汰。“自由貿易”是一套最有效的合理化國家間的差距以及由此產生的貿易和金融依賴的發展政策理論。但是,新自由主義的自由貿易意識形態并沒有描述英國、美國和德國是如何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通過保護本國產業實現工業化并獲得世界領先地位的,而是假設了一個“如果這樣,就會怎樣”的世界。從國外購買低價商品,這種所謂的“自由貿易收益”,實際上衡量的是由工資和生產力差距造成的貿易依賴程度。
企圖向他國強加債務和貿易依賴,是今天美國積極的且往往也是暴力的外交所塑造的“新冷戰”的本質。查利·威爾遜(Charley Wilson)的名言“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就是對美國有利的”,后來變成“對華爾街有利的就是對美國有利的”。當這句新名言與美國熱衷傳播的外交政策“對美國有利的就是對世界有利的”合二為一時,這個邏輯三段論就很清楚了:“對華爾街有利的就是對世界有利的。”
應對金融兩極分化需要系統性改革
社會系統與個人的行為不同。改變一個社會系統需要系統性的全面改革,而不僅僅是邊緣性的變化。創建一個后食租/食利經濟,需要債務減記、針對經濟租的稅制改革,以及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財產關系的變化必然是系統性的,需要配套的貨幣和法律改革才能維持長期穩定。這些系統性變化必須互相協調,不能在不同的時間逐一推出。這就是為什么真正的改革是“革命性”的。
主流經濟學強烈反對真正的改革。它說結構性問題是“外生的”,也就是說,不在邊際主義模型的范圍之內。為了防止公眾看出主流經濟學家的愚昧,他們用晦澀難懂的數學來包裝自己的理論,這些模型采取以管窺天的方式,避免全景式地呈現現實世界中債務和財產分布的態勢。由于不承認導致兩極分化的力量,這些模型妨礙了人們正確認識公共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道路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取決于積極的政策。這就是為什么古典經濟學家把他們的學科稱為“政治經濟學”。政治環境不僅由改革者塑造,也由食租/食利階級塑造,因為結構性改革不會在沒有既得利益者反擊的情況下發生。在國際領域,美元在美國國庫券本位制下被當作主要的世界貨幣,一旦任何依賴貿易的國家和美元債務國嘗試建立一種不那么剝削和不那么兩極分化的國際外交,就會受到美國的抵制。美國以煽動“顏色革命”和政權更迭來威脅改革者。美國的政策一直是扶植獨裁政權和附庸寡頭,只要它們支持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美國就會稱贊它們是“自由民主世界”和“基于規則的秩序”的成員。
要想拒絕美元本位制及背后的金融資本主義態勢,各國需要建立一種替代性經濟,以避免經濟租的私有化和掠奪性金融。為此,首先必須承認勞動收入(工資和利潤)和不勞而獲的非勞動收入(經濟租)之間的區別。其次,必須認識到金融資本主義是如何獲得控制工業經濟的權力的。這先在美國發生了,然后試圖從美國向全球投射自己的力量。在金融化的美國經濟的帶領下,今天的“新冷戰”是一場把基于食租/食利的金融資本主義強加于整個世界的戰爭。因此,進步性經濟改革勢必會受到阻撓。
……
只有徹底的全面改革,才能扭轉西方世界兩極分化的趨勢和依附關系。也就是說,今天“新冷戰”的結果,將決定世界未來的演變進程,以及能否避免羅馬帝國式的經濟和人口崩潰。
本文為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的專著《文明的抉擇》的導論,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刪去了其中介紹書中各章節內容,標題為編者所擬。
《文明的抉擇:金融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美】邁克爾·赫德森/著 黃鈺書、宋瑋/譯,東方出版社,2023年9月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