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都上海|數字技術倒逼機構改革,“看病”這件事越來越高效
【編者按】數字化的出現,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城市數字化轉型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2020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當下,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進展如何,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又經歷著怎樣的挑戰?在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組織,澎湃科技推出“數都上海:上海國際數字之都建設深度調研”系列報道,聚焦數字基建、數字制造、數字農業、數字醫療、數字金融、數字出行、數字教育等10大領域,全方位展現上海在城市生產、生活不同場景中的數字化轉型。
上海在數字賦能便捷就醫、輔助診療及醫院管理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已進入智慧醫院3.0階段。
·對于建設數字醫療標準化體系,在技術層面,還需要花較大功夫形成一個持續化高質量的數據集,此外,在算法算力方面也要加大投入。總體來講,我們的算力資源還是很緊缺的。目前,整個算力平臺還處于點狀分布,沒有整合成一個真正互聯互通的體系。
·同時,朱立峰建議,還需要建立起激勵機制,鼓勵醫療領域的專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來推動數字醫療發展。“高質量的數據集不僅能夠支撐數字醫療系統的發展,還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提供有價值的指引。”
“原來我們看病需要帶醫保卡去醫院掛號,一等要等很久,現在從預約到付費,一臺手機就可以搞定,預約看病可以精確到半小時以內,提前預約好再去醫院看病省去了很多排隊等候的時間。”上海市數字醫學創新中心專職副主任朱立峰向澎湃科技記者介紹說。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推進電子病歷、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簡單來講,智慧醫院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就醫服務,輔助醫生的診療以及賦能醫院的內部管理。”朱立峰解釋說,“目的是讓整個醫院更‘智能’,讓老百姓看病更容易。”據了解,目前上海已經完成了數字醫療1.0和2.0的轉型任務,在便捷就醫、輔助診療以及醫院管理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正在進入智慧醫院3.0階段。
數字化轉型三年攻堅解決“看病難”
如果身體不舒服但不確定自己該掛什么科怎么辦?打開醫院的微信公眾號,點進“線下醫療”,再點進“導診推薦”板塊,在對話框內描述病情,“機器導診醫生”會推薦科室;如果患者認為自己的病情較復雜,還可選擇進入“會診中心”模塊,內設“多學科門診一覽表”,患者可據此選擇線上會診時間;如果前往醫院看病不方便,就可以選擇“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這些都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下稱瑞金醫院)面向患者打造的“智慧服務”內容。
2021年,針對大眾普遍反映“診前等候時間過長、就醫體驗度差”、“看病難”的問題,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以下簡稱便捷就醫服務1.0),遴選出七大應用場景,在包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等11家市級醫院和靜安、徐匯、長寧、閔行等4個區的衛生健康委進行數字化轉型試點,切實提升就醫服務。
這七大應用場景分別是:(1)精準預約,減少就診等候時間,緩解患者“掛號難”;(2)智能預問診,醫患信息提前互動,提高診療效率;(3)互聯互通互認,減少“重復檢查”,減輕群眾就醫負擔;(4)醫療付費“一件事”,緩解“排隊長、繳費慢”;(5)電子病歷卡與電子出院小結,方便患者“隨身帶、隨時查”;(6)線上申請核酸檢測及疫苗接種,緩解現場人流壓力,筑牢疫情防控;(7)智慧急救,爭取急癥搶救寶貴時間。改革完成后,患者就醫等待時間從以往平均兩小時壓縮至30分鐘至1小時之間。
2022年,《上海市“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2.0工作方案》(便捷就醫服務2.0)上線,在1.0的基礎上,又新增了智能分診導診、智能院內導航、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中藥代煎配送等七大場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賦能預約、就診、通行、收費、隨訪、急救等多個醫療服務環節。譬如通過還原制作醫院內樓宇、樓層等診療區域模型,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藍牙等室內定位技術,患者通過語音、文字輸入,就可以在互聯網醫院移動端、門戶App、院內自助機等終端獲取導航路徑,解決患者院內“尋路難”、“往返跑”等煩惱。中藥飲片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上海“中藥云”)整合了市、區各類平臺資源數據后,市民通過“隨申辦”就可以實時查詢自己委托醫院代煎配送的流通信息。
技術倒逼機制改革
從1.0到3.0,伴隨“便捷就醫服務三部曲”的逐步升級,現在上海市公眾已經實現了一部手機覆蓋問診全流程,電子處方中心、電子病歷、醫療付費“一件事”等措施讓看病越來越容易。《2023年上海市“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3.0工作方案》提出了要在整合優化已有應用場景的基礎上探索新技術創新,實現“1+1+1+1”的立體式行業數字化基座,包括打造一朵安全可靠、高效經濟的衛生健康行業云平臺,搭建一張高速率、低時延、可靠安全的衛生健康移動虛擬專網,構建一條全程可追溯的衛生健康區塊鏈,提供一個統一的用戶身份認證通道,夯實醫療服務數字化轉型底層基石。
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委員會信息化推進處(大數據發展處)副處長陳斐斐看來,這些改革看起來是技術改造,但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最具挑戰的是體制、機制的改革。陳斐斐以就醫前的線上預約為例,“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并不困難,難的是醫院的機制改革問題。”
再以“互聯互通互認”為例,以往患者在一個醫院做了檢查,換一個醫院看同樣的病還得再做一次檢查,以防檢查出現差錯,所以“互聯互通互認”的實現并不是技術上有障礙。此次醫療數字化轉型是管理部門下了很大的決心來強力推動,通過市、區兩級分級診療工作的有效推進,各級醫療機構不斷打通上下環節、診療數據互通,實現了全市所有公立醫院機構檢驗檢查信息互聯互通互認,患者14天內在平級或上一級醫療機構做過相同的檢查檢驗項目,可在醫院工作站主動彈出“互認提示頁面”,提示醫生可以查閱相關檢查、檢驗項目的互認結果,避免“不必要”重復檢查。
以數字化轉型試點區靜安區衛生健康委數據為例,2020年完成“互聯互通互認”18.26萬余人次,完成互認檢驗項目132.73萬余項次,互認檢查項目12.57萬余項次。這一措施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簡化了患者就醫環節,減少就醫等候時間,減少患者抽血、X光射線輻射等檢驗檢查對人體的潛在損傷。
同樣在支付渠道方面,醫療付費“一件事”的改革使得患者可以使用銀聯、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渠道實現就醫“脫卡”“掃碼”支付,再也不需要將醫保卡插進機器才能付費。此外,上海部分醫院和轄區還開通了“信用就醫無感支付”,用戶通過“隨申辦”移動端的網上簽約后,到達醫療機構就診時,只需出示其“隨申碼”醫保服務(醫保電子憑證),在完成診療服務后,醫院信息系統會自動發起基于信用的無感支付服務,就診期間發生的所有醫療費用,無論是醫保部分結算還是自費部分結算,都自動由醫保和綁定的信用賬戶實時支付。與原先診療流程相比,就診患者可以先診療后還款,無需再為診間醫療付費反復排隊而煩惱,實現在醫院就醫繳費時安全、便捷、免排隊的無感支付體驗。
陳斐斐介紹說,所有上述改革事實上技術上并沒有障礙,原先無法實現更多是因為機制受限,醫療數字化轉型在很多方面是“技術倒逼體制機制改革”,從而使得醫療服務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上海市衛健委辦公室(信息處)副主任馮駿表示,目前,上海的數字醫療轉型還在探索更多便民措施,包括市醫保中心正在探索醫保電子處方中心等,若能夠實現這一中心的建設,今后患者可以憑借電子處方去包括藥店、醫院所有醫療機構進行配藥買藥,而不是非得在哪里開的處方就必須去哪家醫院開藥。
優化互聯網醫院,共享醫療資源
智慧醫院的建設,不僅大大提升了患者就醫的便捷,也在輔助醫生的診療上發揮作用。
虛擬科室是上海申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申摯醫療)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研發的創新型智慧醫療項目。虛擬科室通過打造醫生的AI數字分身以沉浸式、智能化、虛實交融的服務方式,為患者提供面診前的預診服務;同時依據多模態數據嘗試生成多維數字孿生患者,使得醫生能夠通過預診報告、數字孿生患者和檢查結果掌握足夠的專病診斷依據,極大提升了專病診室的工作效率,也讓面診結果更加科學和精準。據悉,虛擬科室項目目前已在中山醫院試用。
申摯醫療虛擬科室負責人卞非向澎湃科技介紹說,數字化技術還能深入臨床協助醫生進行病理學診斷。“病理閱片難度好比在中國的衛星地圖上要找出幾十棟特殊樣式的建筑,以前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花費20-40分鐘,醫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顯微鏡下觀察和分析組織切片,且在大規模病例分析時容易出現疏漏和誤判的情況。現在通過數字化和AI算法可以快速標注出可能區域,醫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閱片,時間縮短了將近10倍,大大提升了診斷效率。”
數字化技術不僅會改變未來醫生診療方式,也在革新個人健康管理方式。卞非表示,順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未來的健康管理將重點從診療治療轉向疾病干預。基于綱要的指導,虛擬科室未來將打磨出更為全面、智能和先進的醫生數字分身、數字孿生患者和配套應用,全方面覆蓋診前、診中和診后場景,實現數字化隨訪、精準化宣教、智能化咨詢。“數字醫療最終的目標是介入到診療的核心階段。當然,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技術的發展進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并且從實驗室研發到多期試驗再到臨床其實需要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卞非說。
智慧醫院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智慧醫院搭建如火如荼,但也面臨著約束和瓶頸。朱立峰和卞非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關鍵——高質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數據不僅是驅動技術創新的動力,也是發展智慧醫院的基石。目前許多醫療數據存在著數據參差不齊、數據缺失等問題。
卞非認為,這與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有關,“因為醫學本就是一門極其嚴謹的科學,所以不同年代、不同國家地區、不同診療體系對于醫療數據的定義和要求都會有差異。”朱立峰補充說,“患者來自五湖四海,受到地域等相關因素限制,很多患者隨訪難度較大,若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隨訪,可能會存在數據質量無法保障的問題。”
此外,醫療數據的質量問題還涉及到數據的標準化,不同醫療機構的數據可能存在不同的格式和結構,導致數據難以統一使用。卞非舉例:“比如光蛋白質就有近10余種不同的指標,有的廠商就會把尿蛋白(指尿液中存在的蛋白質)直接標為蛋白質,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更換一個名稱就能解決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非如此簡單。”其實每一個不起眼小數據、小名稱的更改都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的大量開發等工作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數字醫學標準體系的問題雖然急迫但要統一確實比較困難。因此,數據的互通互聯也受到了挑戰。“我們在醫療大數據的建設上已經花了很多錢,但是數據開發還不充分,原因就在于各方的認識沒有達成一致,所以對數據開發、應用沒有形成一個閉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韓德民曾如此表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靈恩在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療法產業發展論壇”上曾表示,要推動我國數字療法產業發展,需要加快三點建設:一是加快建設數字療法標準化體系,二是促進開展數字療法應用場景試點示范跨界融合,三是建設數字療法數據安全保障體系。
對于建設數字醫療標準化體系,多位澎湃科技的受訪者也都提到,在技術層面,還需要花較大功夫形成一個持續化高質量的數據集,此外,在算法、算力方面也要加大投入,“總體來講,我們的算力資源還是很緊缺的。目前,整個算力平臺還處于點狀分布,沒有整合成一個真正互聯互通的體系。”同時,受訪者們建議,還需要建立起激勵機制,鼓勵醫療領域的專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來推動數字醫療發展,可以將智慧醫院建設效果也列入醫院評估指標。“因為高質量的數據集不僅能夠支撐數字醫療系統的發展,還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提供有價值的指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