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軾、陸游書跡相遇西子湖畔,“宋代書法及影響”將展
澎湃新聞獲悉,9月13日起,“意造大觀——宋代書法及影響特展”將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術館展出,展期為一個月。 該展將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等機構所藏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家作品近百件,是匯集自宋以來一千年中國書法經典的一場視覺盛宴。
展覽將展出宋代蔡襄《持書帖》、宋拓蘇軾《豐樂亭記》、清拓蘇軾《表忠觀碑》、陸游《自書詩卷》、趙孟頫《洛神賦》等名作,展覽名“意造大觀”本義來自蘇東坡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這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一句宣言。
陸游行書《自作詩卷》(局部),紙本,縱 31厘米 橫 701厘米,1204年作,遼寧省博物館藏
“尚意”書風是指以“宋四家”即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突破唐代以來書法“尚法”的樊籬,推進書法向前發展,呈現崇尚新意、凸顯個性的時代書風。
作為全面系統展示宋代“尚意”書風藝術之美的書法特展,展覽薈集國內各大博物館兩宋書法真跡及受宋人書法影響的歷代名家書法(包括宋代書法碑拓和歷代名家墨跡精品),其中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7件。
據浙江美術館介紹,此次展覽分為“貞珉萃英”“我書意造”“布濩流衍”三個版塊,分別展出兩宋金石碑拓、宋元書法和明清書法三個部分的作品。展覽策展人、浙江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征集委員會主任、一級美術師陳緯介紹,“宋四家”與杭州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為杭州留下了豐富的書法文化遺產,杭州無疑是“尚意”書風的發生地之一。
“尚意”與杭州
杭州在宋代書法史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與作用。作為南宋故都,杭州遍及環西湖域內的兩宋遺存摩崖石刻及其碑拓數量龐大、內容豐富、題刻精美,體現了杭州作為宋代書法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
展覽中有一件清拓蘇軾《表忠觀碑》就與杭州關系密切。北宋元豐元年(1078)原刻,南宋重刻,為浙江杭州錢王祠藏殘石。與之齊名的東坡書法傳世石刻還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奎宸閣碑》。
清拓蘇軾《表忠觀碑》(一開),北宋元豐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錢王祠藏殘石,縱141.5 厘米 橫83 厘米(每開)
《表忠觀碑》的歷史要追溯到北宋熙寧十年(1077),趙抃上表請重修吳越錢氏宗祠,宋神宗準奏并將原妙因院改賜名為表忠觀,以頌揚吳越錢氏之功德。碑文由蘇軾奉敕撰文并書,元豐元年(1078)八月立石。碑石在杭州龍山表忠觀內,明正德十二年(1517)移至郡庠(今勞動路杭州碑林)。因宋石殘泐,杭州郡守陳柯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摹刻石,立于錢王祠(今聚景園)之右廊。清乾隆二年于郡庠頹垣下,發現碑石微露于外,掘之即得斷碑兩片,已缺下截,系宋刻第一石和第四石。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表忠觀落成,錢镠第三十世孫錢泳將此二石從郡庠移至錢王祠,列于祠之左廊。本次展品即為此二石的晚清拓本。
清拓蘇軾《表忠觀碑》(一開),北宋元豐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錢王祠藏殘石,縱141.5 厘米 橫83 厘米(每開)
民國三十六年(1947),金石家陳錫鈞又在郡庠斷墻下發現碎石十片,拼湊一處方知為宋刻《表忠觀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錢王祠保存。20世紀六七十年代錢王祠曾作為杭州動物園,1977年杭州動物園建成,錢王祠改為聚景園,原祠中大量碑石基本全數被碎毀,《表忠觀碑》宋刻石終未能逃此厄運。現存于錢王祠的,僅有明代陳柯重刻第一、三、四石。另據學者研究,《表忠觀碑》北宋原刻已毀于黨禁,南宋間曾據北宋本重刻,乾隆重出的宋刻殘石應是南宋重刻者。
清拓蘇軾《表忠觀碑》(一開),北宋元豐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錢王祠藏殘石,縱141.5 厘米 橫83 厘米(每開)
2020 年,杭州錢王祠整修工程中,重新發現殘石四枚,雙面刻字,合計八面33 字,經核對,屬宋刻第二石,系民國陳錫鈞發現的十塊殘石中物,消失近半個世紀的《表忠觀碑》宋刻得以重見天日。
清拓蘇軾《表忠觀碑》(一開),北宋元豐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錢王祠藏殘石,縱141.5 厘米 橫83 厘米(每開)
同場展出的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拓蘇軾《豐樂亭記》。豐樂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旅游區豐山腳下紫薇泉邊,為北宋慶歷六年(1046),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時所筑。元祐六年(1091)蘇軾任潁州太守,應滁人之請以大字書寫并刻石,筆力深雄,頗得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神韻。
宋拓蘇軾《豐樂亭記》,南宋重刻,安徽滁州,縱32.2 厘米 橫21.7 厘米(每開),遼寧省博物館藏
原石毀于北宋元祐黨禁,南宋時以木版重刻,亦久佚,宋、元、明、清間多次重刻。傳世無北宋原刻拓本,以南宋重刻者為最佳。南宋木刻本鋒鍔畢露,精氣四射,可見蘇軾楷法真容。清代著名金石碑帖收藏家如潘祖蔭、羅振玉等皆曾以獲宋本自矜。展品即為羅振玉舊藏宋拓本。
展覽中一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蔡襄《持書帖》也與杭州頗有淵源。這是他54歲在杭州任知州時寫給內兄的一通信,內容談到自己不好的身體狀況,這時距蔡襄去世只有兩年時間。
蔡襄《持書帖》,紙本,縱27厘米 橫52.2厘米,1065年作,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大蘇軾25歲,是“宋四家”中的前輩。蘇軾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推為“本朝第一”。他連接唐、宋兩朝書風嬗遞,身兼尚法和尚意兩種藝術追求,在中國書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蔡襄的書法理論重神、氣、韻,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對宋代書壇的志趣有一定的影響。
“尚意”書風的緣起、特征與發展
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與唐代中期的禪宗有密切關系。這次展出的南宋張即之和兩位禪宗高僧都與杭州徑山寺有歷史關聯,為此又在徑山寺設了一個分展區“澹然世界寬——宋元明清禪宗墨跡展”。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存世代表作《自書詩卷》,是這次展出的最大亮點。
陸游行書《自作詩卷》(局部),紙本,縱 31厘米 橫 701厘米,1204年作,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為南宋書法四家(陸游、朱熹、張即之、范成大)之一,陸游書名為詩詞所掩蓋,他草書學唐代張旭,行書學五代楊凝式,書跡飄逸風流。從這件晚年代表作來看,他將“胸中磊落藏五岳”的思想境界運用于草書之中,正契合北宋蘇軾所提倡的“我書意造”的精神境界。
這件作品的卷末交待,是陸游80歲回到紹興故里與村中父老交往時所寫,共有8首詩,書體不計工拙,章法不拘成法,時沉重,時輕松,字時大時小,放松隨意,趣味生動,瀟灑遒勁,大氣磅礴,如蛟龍出海,波浪翻卷。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局部),紙本 縱29.2厘米 橫193厘米 1300年作,天津博物館藏
同時展出的元代趙孟頫代表作《洛神賦》卷,是其主張書法“復古”,宗法“二王”,矯正南宋末期“尚意”書風走向頹敗反向這一歷史節點的一個觀照。
行楷《洛神賦卷》現藏于天津博物館,是趙氏代表作品之一,行中帶楷,深得“二王”筆意,尤其得王獻之《洛神賦》(又名《玉版十三行》)神韻,結構端正勻稱,姿勢優美瀟灑,運筆靈秀飄逸,布局疏密有致。飄逸中見內斂,端正中又有起伏,后人評價說“真如游龍入云端”。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局部),紙本 縱29.2厘米 橫193厘米 1300年作,天津博物館藏
“尚意”書風對明清書法美學的影響
展覽也展出了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各個時期書法藝術大家的作品。從“吳門書派”開始,至清前期的“揚州八怪”,一直到晚清的何紹基,展示了400年間涌現的一大批燦若繁星的書法創新大家風采。展出包括祝允明、陳淳、徐渭、董其昌、王鐸、八大山人等書法。
文徵明楷書蘇軾《前后赤壁賦》,紙本,縱28.6 厘米 橫74.5 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草書蘇軾《赤壁懷古》卷(局部),綾本,縱25.6厘米 橫577厘米,溫州博物館藏
其中展出的徐渭《晝錦堂記》大軸,是故宮博物院藏品。《晝錦堂記》是歐陽修為北宋名臣韓琦建的晝錦堂而寫的記,歷代著名書法家都曾寫過《晝錦堂記》。
徐渭行書歐陽修《晝錦堂記》軸,紙本,縱182.5厘米 橫48.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作大草具有一種瘋狂的姿態,在他筆下,線條粗獷,馳騁奔騰;字的間架打散,服從整體作品效果,舍棄局部技巧美感價值,一切為了整體的視覺效果。他的這種“破壞性”特點可以從這件《晝錦堂記》中體會得到。他這種非理性反叛的徹底性前所未見,可謂讓整個書法史為之一震。在他之后,人們對書法的審美有了新的認識境地,之后明代出現一大批燦如繁星的表現主義書法大家。這批充滿浪漫主義藝術色彩的書法家,無不受宋代“尚意”書風追求個性、追求內涵、追求風格的“意造”精神影響,把中國書法藝術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
王鐸行書《擬山園拜竹亭子舊作》詩軸,綾本,縱173厘米 橫50.2厘米,天津博物館藏
展覽期間,浙江美術館將舉辦書法臨帖、茶道、香道、插花雅集和古琴、戲劇表演等表現宋代生活美學的配套專題文化活動;邀請宋代文化史、書法史專家舉辦學術講座和專題導覽,從藝術史的視角,結合展覽作品向觀眾分享“宋韻”的文化內涵。
注:展覽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浙江美術館承辦,展覽將持續至10月13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