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女藝術家邀請展:細膩與敏感的“我們”,為“我”而畫
9月18日,“我們——2018上海女藝術家邀請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此次應邀參展的18位上海女性藝術家,跨越1940、1950、1960、1970年代,參展作品囊括了“國油版雕”。展覽名“我們”作為第一人稱,建立女性藝術家群體作為“自我”和“主體”的概念。同時女性藝術家們在展現個人的風格的同時,也顯示出女性在觀察與思考角度上的某些共性。
此次展覽的總策展人張雷平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說:“‘我們’代表了女性藝術家的從容和自信,同時也希望消解性別差異,且在藝術家們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時代背景?!碑斕斓难杏憰?,藝評人和藝術家也從不同角度,共同探討在當代環境下,女性藝術家的身份認同與定位等問題。
“我們”參展藝術家和嘉賓合影從歷史看,上海女藝術家們一直走在前列。1934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國女子書畫會”是中國第一個女子美術社團,一批才華橫溢的女性書畫家在此聚首,創立社團,敢為人先。江山代有才人出,女性藝術家們也從未沉寂,如今作為本次展覽主辦方之一的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女美術家工作委員會便長期致力于女性藝術家相關的工作,自其成立至今,已經舉辦了數次展覽交流活動,2010年3月為迎接上海世博會舉辦的“百年·女性——中外女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便以老中青三代女藝術家多元的藝術形式,展示各自的創作面貌和藝術實力,為研究上海當代女性藝術創作現狀提供了最為直接和新鮮的資料。此后上海美協女美術家工作委員會舉辦了多次展覽和交流活動,讓藝術跨越了國界和年齡。
張雷平 彩色的山田(一) 宣紙彩墨 69cm×113cm 2009“我們”細膩感性,但面貌多樣
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藝術家們愈發重視忠實于自身的創作感覺和藝術體悟,從而展覽的策展人王欣提出“我們”的主題,她認為,“我們”具有兩層遞進的含義:首先通過語言來將自身建構成主體,建立“自我”的概念。其次,現代藝術為女性提出了一個新的主體立場,是女藝術家的立場,也是性別上是明確的。”在學術主持江梅的理解中,“我們”既是作為女性的性別整體;也指由不同的獨特的女性個體所構成的性別群體。由此,因為同一的性別,“我們”具有某些相類之處;因為個體的差異,“我們”面貌多樣、異彩紛呈。
在研討會中,藝評家們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女性藝術家的特質——細膩和敏感是她們作為藝術家的長處,她們更善于體會情感,善于捕捉和把握,并將這一特質轉化為作品的表現。
凌啟寧 荒原之三 布面油畫 24cm×30cm 2017藝評家朱國榮將女性藝術家的特點進行了幾點總結,他認為視野上,男性與女性藝術家的關心對象有一定差異,在藝術表現時也會有不同之處;其次,女性藝術家更善于對氣氛的把握;同時從更廣泛的角度而言女性藝術家作品會出現思想深度有時不夠的問題(并非指本次展覽作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在發言中,則更多關注“上?!钡母拍?,他贊賞上海女畫家的“自在”,“她們自己畫畫,不為外物所動。這種‘自在’,不是自說自話式的自我陶醉,更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閉塞,而是指她們不汲汲于名利,不隨波逐流。她們堅定、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泵珪r安說。
張迪平 向陽飛花 宣紙設色 125cm×83cm 2016延展到此次的展出作品,“40后”的張迪平、凌啟寧、張雷平以一種氣魄將所見的大山大水、花鳥魚蟲轉化為自己藝術語言,她們也在新舊之間不斷摸索和交替自己的表達方式;“50后”的何小薇、馬小娟、陳妍音、李朝華等則以不同的角度追問“歷史”與“藝術”,面對沉重的話題,她們以自己的角度輕輕落下,卻內涵深遠;而更年輕的一代鮑鶯、毛冬華、丁小真、王煜宏、王伊楚、石至瑩等則更多一分個人的細膩感性和率真。
陳妍音 開大會 青銅 45cm×20cm×10cm 2010其中鮑鶯、毛冬華、丁小真均以水墨為創作媒介,這來自于她們多年來所受到的傳統中國畫造型基本功訓練,但她們并不照搬傳統,鮑鶯的作品脫胎自中國工筆的“三礬九染”,但不拘泥于此。丁小真借用相機、以攝影的方式取景取材,在畫面中放棄線條勾勒,以沒骨法畫風景。而毛冬華此次的《望京》系列作品,描繪的固然是北京的景物,但手法卻是江南的。油畫家王煜宏、石至瑩的作品一實一虛,表達則是實在的歷史感和虛幻時空中物質的力量。
毛冬華 望京系列-天壇 紙本水墨 直徑203cm 2018在展覽學術主持江梅看來,即便是1970年代生人,也都已有相當長的一段藝術創作經歷,大都已形成比較成熟而穩定的個人面貌與創作方法。她們的作品,既具有因不同的教育背景、時代熏染和生活經驗所形成的個人風格特點,同時也有著女性在觀察與思考角度上的某些共性。但也由于場地等各方面的局限,面對藝術家的單幅作品,或是一部分作品時,或許難以體會到其中的思想性內涵,但如若放回到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中去,則更能體會到藝術家的觀念。
鮑鶯 瓶花 絹本 70cm×45cm 2018性別不是主要問題,藝術才是
“我們”可以是女性藝術家自我主體的建設,“我們”也可以是一個中性的詞語。張雷平認為:“性別不是主要問題,藝術才是”。
關于性別差異的消解,陳妍音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分析。在她看來,藝術是非常個體的,每個人都有差別,現在的藝術教育應該做的是挖掘每個人個體的審美特征,因材施教,而這方面的差異是無關男女性別的。藝術家們應該挖掘的是自身,是“我的審美”,“我的精神狀態”,不涉及到精神層面,則藝術毫無意義。
陳小丹 盛開——長城 陶 尺寸可變 2010—2018參與研討會的藝術家吳林田也強調,藝術家們應該要忠實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創作經驗。黃阿忠更是直言,不要進行地域對立,也不要對所謂的“男藝術家”、“女藝術家”進行界定。差異始終存在,某些差異無需進行對比,評判高下,就如同參展的18位女藝術家,她們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想法,于是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追求與志向。
丁小真 嶺上-3 紙本設色 48cm×60cm 2015關于對自身精神世界的追索,藝術家們也確是如此努力的。石至瑩認為雖然視閾只是一個局部的選擇,但是在那個瞬間所感受到的卻是一個更為廣大久遠的時空,她想的是如何在一個有限的畫面中用具體的繪畫去傳達這個原初感受。張迪平更是在表達心理感受之外,點出了對藝術家非常重要的“轉型”的問題:“藝術家應該永遠有緊迫感,永遠面對著風云變幻,譬如,如何把傳統與當代審美結合起來?!?/p>
石至瑩 巖石2 布面油畫 40cm×50cm 2017不同的角度和批評方式如同盤錯的“林中路”,將藝術的解讀引入不同的脈絡?!斑@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條路各自延展,但卻在同一林中。常??磥矸路鸨舜讼囝?。然而只是看來彷佛如此而已”?!八齻儭睅е捌胶汀⑵揭?、平靜”(肖谷語),帶著“自身的面貌和格調”(謝春彥語),并將“她們”轉化為“我們”,共同促進藝術的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