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從海上來|寧波:浙江“雙子星”如何躋身大城市第一方隊?
隨著區域化經濟發展中“城市競爭”愈發激烈,浙江寧波也按下了“推進器”。
在浙江,兩大副省級城市杭州和寧波是經濟發展的“雙子星”。2017年,杭州市GDP為12556.2億元,寧波9846.9億元,成為浙江省的冠亞軍。
1979年6月,國務院批準寧波港對外開放。開啟了寧波改革開放前行的歷程。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寧波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寧波對外開放由此駛上快車道。
2018年8月20日,寧波港集裝箱碼頭。 視覺中國 圖2017年12月27日,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集裝箱碼頭6號泊位,一只身披“紅妝”的集裝箱被穩穩吊裝至“美瑞馬士基”輪,這標志著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大港,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寧波這座古老的城市,用港口匯集了世界各地的現代與繁華。
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汽車制造等千億級產業集中于此地;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寧波建立了投資貿易關系;擁有10個國家級開發區,占浙江全省1/4。
競爭日趨激烈,發展環境在變。寧波人也曾對自己城市的發展之路產生過困惑。
2015年7月28日,一篇名為《寧波:為躋身第一方隊凝心聚力》的文章讓人眼前一亮。
文章寫道:若再不在寧波人的后背上“猛擊一掌”,使大家惕然警醒,寧波可能“難逃‘被拋棄’的命運”——“不是被時代和別人拋棄,而是被我們自己拋棄”。
三年過去,為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不斷嘗試突破的寧波如今如何?
日前,“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絡主題活動集中采訪活動在浙江寧波進行。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走進寧波,觸摸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
脈搏一:融入、聯動
在長三角地區,城市星羅棋布。
2016年6月初,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聯合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在長三角地區布局建設包括寧波都市圈在內的五大都市圈,明確了寧波以港口為代表的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和寧波在浙東沿海城市中的龍頭地位。
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寧波被定位為推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規劃》明確寧波都市圈的具體范圍包括寧波、舟山、臺州三市,并把寧波作為與南京、合肥、杭州三大省會城市并列的長三角中心城市。
《規劃》指出寧波都市圈要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資源和平臺,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樞紐港、國際航運服務基地和國際貿易物流中心,形成長江經濟帶龍頭龍眼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為積極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都市,寧波市正積極構建都市圈城際協同發展機制,落實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并主動接軌上海大都市圈,加強與其他都市圈的戰略合作。
2016年7月,寧波杭州灣新區宣布全面啟動滬甬合作示范區建設,并提出全方位接軌上海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十三五”期間每年引進上海投資項目200億元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滬杭甬大灣區”概念受關注,寧波與杭州等城市的聯系更緊密。2017年8月,時任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赴寧波考察時提出,杭州將放大視野、邁開腳步,在打造大灣區方面加強與寧波的交流合作,共同唱好“雙城記”。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之一,寧波也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發展超越的抓手。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稱寧波等地古港是記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
2017年9月,浙江省政府批復成立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以開放創新為主線,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寧波梅山新區為核心載體,以港口互聯互通、投資貿易便利化、產業科技合作、金融保險服務、人文交流為戰略重點,積極打造“一帶一路”港航物流中心、投資貿易便利化先行區、產業科技合作引領區、金融保險服務示范區、人文交流門戶區“四區一中心”。
浙江寧波北侖城區(6月15日無人機拍攝)。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7年11月29日上午,作為第四屆世界浙商大會主要活動之一的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項目推介會正式舉行,寧波市常務副市長宋越舜向全球浙商介紹了寧波“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的總體方案和建設重點,對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中捷(中東歐)國際產業合作園、寧波航天智慧科技城等7個重點功能平臺和建設項目做了集中展示推介。
辛勤耕耘總會有收獲。
在此次推介會上,,寧波共推出100個項目,總招商金額超5000億元。2017年寧波口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進出口46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
脈搏二:智慧、智造
互聯網是這個時代的偉大的工具。
杭州憑借眾多互聯網企業穩局浙江省內經濟發展龍頭寶座,寧波也要迎頭趕上。
2016年8月,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花落寧波,寧波制造業迎來重大機遇期。
一年后,寧波市發布《寧波市智能制造工程三年攻堅行動計劃(2017-2019)》,提出今后三年,每年將組織實施200項“機器換人”或智能制造示范性技改項目,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到2019年,全市智能裝備產業規模將接近1000億元。
據《寧波日報》報道,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唐一軍表示,寧波將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制造強市,為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提供堅實支撐。
產業落地,人才紛至沓來。
2018年4月4日,寧波市政府與褚健教授團隊等簽約合作,共同建設“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系列項目。
該系列項目首期包括“1個平臺+ 3大產業化公司+1個園區”,將成為寧波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新動能。
而禇健正在尋找一個更大的發展平臺。作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之一,禇健教授基于對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行業的前瞻性研究,與他的團隊合作,已經在機器人、聚光太陽能、分析儀器等領域成功孵化出一批高技術公司。
褚健在接受《寧波日報》采訪時表達了能夠來到寧波施展作為時的興奮之情。
“從今天起,我就是寧波人了!”禇健動情地說,“這是我的選擇,也是我們團隊的選擇,我的后半生都將屬于這里!”
值得關注的是,寧波意圖借此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推動城市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與杭州的消費互聯網共同成為浙江互聯網領域的“雙子星”。
脈搏三:人文、實業
我國東南部自古形勝。
寧波居于此地,有7000余年的河姆渡文化,也有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在這里聯動形成的“海絲文化”。明清時期,王陽明、黃宗羲以浙東學術文化將寧波推上了傳統文化的高地。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首提,“工商皆本”。在寧波,民營經濟是最大的特色。
據寧波市委宣傳部介紹,截至2017年底,寧波市累計實有內資企業332152戶,注冊資本(金)42660.26億元;其中私營企業313056戶,注冊資本(金)36655億元。累計實有個體工商戶518495戶,資金數額405.53億元;累計實有外商投資企業9325戶,投資總額985.18億美元,注冊資本602.84億美元。
模具是制造業的基礎工藝裝備,被稱為“制造業之母”。由于模具的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品的質量、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模具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寧波市模具行業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寧海的大型塑料模、北侖的壓鑄模、余姚的精密塑料模、慈溪的家電模、象山的鑄造模、鄞州的汽車零部件模等特色模具在國內已有較大影響。
在此次采訪活動中,來自寧波合力模具董事長施良才表示,“我們是農民的兒子,為了達到小康水平開始做汽車模具的生產,我們從養家糊口逐漸發展到逐漸富裕,我們做實體的制造業,不但是為了想做點事情而作,也為了我們在制造業上不受國外的價格壟斷。”
澎湃新聞從寧波合力模具所在的象山縣官方了解到,當地素有“鑄造模之鄉”之稱,是長三角經濟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寧波象山,除了發達的模具制造業以外,這里更廣為人知的是“象山漁村”。
象山漁村祖祖輩輩牧海耕魚,從事漁業生產已有上千年歷史,漁業經濟發達。這里打造了生生不息的海洋漁業文化。
1994年,時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劉錫榮到東門視察,看到漁村繁華景象,揮毫題書“浙江漁業第一村”。
生于港,長于海。這是寧波漁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祭海儀式、開船儀式、媽祖巡安儀式代表著漁民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對于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9月16日上午,第二十一屆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開船儀式將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的象山石浦港隆重舉行。
經過四個半月伏季蟄伏休漁后,象山縣漁民們終于迎來了開漁的日子。
羅來興表示,公祭在中國漁村舉行,頌祭文、奏祭樂、獻祭果、敬祭酒等古老的祭海儀式氣勢恢宏、場面宏大,除了祈求平安豐收之外,更增添了保護海洋,人海共榮的宏大主題。
現年74歲的張成月老人,自17歲起出海捕魚,至今仍然參加開海前的祭祀儀式。
他告訴澎湃新聞,漁民們自幼就看父輩出海打漁,一步一個腳印的打拼出了家中的生活起居。他自己也曾經為了能順利起網而跳入冰冷的海水中處理突發情況,保證順利捕撈。
“我們是漁民,要踏踏實實辛苦才能有魚獲,這跟做人做事一樣,要實實在在的做出東西來,才能成就事業。”張成月說道。
漁民們靠海吃海,代際傳承是象山漁業持續發展的單行道,他們一代又一代人靠著對海洋的敬畏將捕魚業作為世代的產業傳承下來步步前行、發展壯大。
寧波以海興市,以港促市。
四十年改革開放之路,濱海之城寧波始終在不斷突破創新。寧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走出獨辟蹊徑的新路子。作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雙子星”之一,這座城市可謂是浙江對外開放的主門戶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要地”。
如何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寧波的發展思路,仍然是個值得深入觀察的課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