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懂電影《奧本海默》的11條背景知識,還有被忽略的科學史謎案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向來都是以燒腦著稱的,比如之前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敦刻爾克》,尤其是《信條》,沒有哪一部會老老實實地按照時間線的順序給你講故事,他喜歡在敘事結構上玩花活,所以,諾蘭的片子往往不是那么好看懂。
不過,要看懂《奧本海默》這部片子并不難,因為它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部還原度相當高的人物傳記電影,基本忠實于歷史。所以,如果你對真實歷史的脈絡有個框架性的了解,并且在總體結構上把握住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也就不難看懂了。
《奧本海默》電影海報。
我先幫你梳理一下真實歷史,提前了解幾個關鍵的歷史節點就夠了。
看懂《奧本海默》的11條背景知識
1.奧本海默1904年出生在美國,是德國猶太人后裔。20世紀有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是猶太人,比如說人盡皆知的愛因斯坦,在影片中奧本海默去見愛因斯坦,他們之間顯得特別熟,因為都是德國猶太人。還有費曼、戴森、尤金·維格納等等,這些大神級的物理學家,都是猶太人。
2.奧本海默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然后在1924 -1927年先后在英國的劍橋大學和德國的哥廷根大學留學,在德國的時候師從著名的物理學大師玻恩。那個年代,全世界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就在歐洲,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著名物理學家基本上都是一個圈子的,大家要么是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要么就是校友關系,最次也能攀上個朋友的朋友關系。所以,當時不管是在德國還是在美國,造原子彈的那些科學家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1938年,兩位德國物理學家成功驗證了核裂變,成為當時物理學界最大的新聞。這條新聞之所以那么轟動,是有時代背景的,因為當時的世界局勢已經很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而物理學家們一看到核裂變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都能秒懂這玩意可以做炸彈,用于軍事。
4.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世界從此分成了兩大陣營,法西斯陣營和反法西斯同盟。人類一分為二,各自為戰。無數的師生、同學、校友從此變成了敵人。德國和美國也開始了搶科學家大戰,當時幾乎每一個著名的科學家都被兩邊掛了名,希特勒的戰略很殘酷,如果不能為我所用,就除掉。于是,這期間就發生了很多逃亡故事。最驚險的要數玻爾的逃亡,我后面會講到。
5.差不多就在二戰爆發的同一年,1939年納粹德國就啟動了原子彈研制計劃,代號叫“鈾俱樂部”,領銜的科學家是著名的海森堡。
6.1939年,在美國的一群物理學家意識到,如果讓納粹先搞出原子彈,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在物理學家西拉德的牽頭下,很多物理學家聯名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諫言,要趕在納粹前面把原子彈造出來。當時在西拉德寫給羅斯福的信上簽名的,還包括愛因斯坦,據說愛因斯坦的簽名對羅斯福的影響很大。當年10月,羅斯福正式批準原子彈的應急計劃,后來被稱為“曼哈頓計劃”。
7.曼哈頓計劃實際上有兩個領導人,一個是代表軍方的格羅夫將軍,負責基地建設、后勤保障、安全保衛等非科學工作。而科學上的工作則由奧本海默領導。參與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上升到6000多人。
8.曼哈頓計劃設立的時候,主要針對的是德國,奧本海默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德國的海森堡。但是沒想到的是,就在原子彈即將研制成功的前夜,也就是離第一次試爆成功還差2個月的時候,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了。曼哈頓計劃的假想敵沒了,科學家們開始討論,是否還有必要繼續把地獄之火釋放出來。最后奧本海默說服了科學家,因為還有日本沒有投降,原子彈繼續研制。
9.1945年7月16日,曼哈頓計劃第一次試爆核彈,取得了成功。多年后,奧本海默在一次電視廣播中回憶說:當火球出現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話:我現在已成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10.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后,美蘇冷戰開啟,麥卡錫主義開始在美國興起。以參議員麥卡錫為首的一群美國極右翼分子,開始惡意誹謗和迫害那些被疑似是共產黨的美國人。這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污點。奧本海默的妹妹、弟弟、情人都是美國共產黨,曼哈頓計劃中的一個科學家也被證實是蘇聯間諜,因此,奧本海默也遭到了懷疑。
11.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劉易斯·斯特勞斯站在了奧本海默的對立面,他企圖迫使奧本海默辭職,但奧本海默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接受國會聽證會對他的聽證調查。國會聽證會雖然不是法庭審判,但它的嚴肅程度一點都不亞于法庭,接受聽證的人或所有作證的人都要宣誓誠實,如果作偽證是重罪。從1954年的4月開始,聽證會一直持續了3個月。大多數和他共事過的科學家都做了對奧本海默有利的證詞,但是另外一位著名科學家泰勒卻做了對奧本海默不利的證詞,泰勒也因此激怒了科學界,沒得到好名聲。
好了,了解了上面梳理的這 11 條背景知識,差不多就足夠看懂這部影片了。另外,我還需要跟你講一下這部影片的總體敘事結構。
影片是從1954年的國會聽證會開始的,并且貫穿整部影片始終,在聽證會進行的過程中,再插入各種倒敘、插敘的鏡頭。假如不了解我前面講的歷史知識,確實容易看得亂死了。但如果對歷史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就很容易看懂了。
《奧本海默》劇照
有一個細節需要特別提醒,在影片中時不時地會插入黑白的鏡頭,可能會讓觀眾感到很奇怪。實際上,這是諾蘭為了幫助觀眾更好地看懂劇情,很貼心地做的處理。這些黑白的鏡頭表示的是奧本海默的對立面,斯特勞斯的記憶中畫面。
我們都知道,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記憶,這就是所謂的羅生門現象。在這部電影中,也有這樣一個羅生門現象。就是有一次斯特勞斯陪奧本海默去見愛因斯坦,這是一段比較關鍵的戲,也是倆人產生矛盾的起點,他們有各自不同的記憶。因此,這段戲在影片中被表現了很多次,為了讓觀眾更好懂,諾蘭就把斯特勞斯回憶的畫面處理成了黑白色,而奧本海默的回憶是彩色的,如果不這樣處理,我估計這段戲就會讓大多數真看不懂了。
關于電影本身的部分我講完了。下面來跟大家講一點更有意思的事情。
海森堡之謎
1.德國的鈾俱樂部
圍繞著美德兩國研制原子彈的這段科學史,有一個史學界非常感興趣的謎題,那就是,為什么海森堡領導的德國科研團隊沒有先于美國人把原子彈搞出來。
要知道,德國人早在美國人之前的 1939 年就開始搞原子彈研制工程了,他們組織起了一個豪華團隊,由將近 100 位科學家組成,實施研制原子彈的計劃,代號叫“鈾俱樂部”。
從左至右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勞厄(Max von Laue)、哈恩(Otto Hahn);其中海森堡和哈恩為鈾俱樂部成員。
當時的德國,那可是人才濟濟啊,全世界最好的物理學家差不多有一半都在德國,他們的物理學研究水平遠遠超出其他國家。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
大家知道原子彈的根本原理是利用核裂變反應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制造炸彈,那這個核裂變誰發現的?德國人奧托·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哈恩1944年獲得諾貝爾獎;
原子彈的理論基礎是量子力學,而開創量子力學的最早先驅之一普朗克,也是德國人;
還有發現X射線的倫琴,也是德國人;
還有勞厄(1914 年諾貝爾物理)、波特(1954 諾貝爾物理獎)、蓋革(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他進行了α 散射實驗)、魏扎克、巴格、迪布納、格拉赫、沃茲。但最著名的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24 歲提出量子力學中著名的矩陣算法,31 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海森堡,他后來成為了德國研制原子彈的核心。
要說海森堡這個人有多厲害,在電影中有一段臺詞就很經典,我可能記不全,但大意是,有人對奧本海默說,德國人領先了我們 12 個月,奧本海默說不是 12 個月,是 18 個月,因為我們要用 6 個月才理解了那個什么的意義,人家海森堡一天就理解了。
維爾納?海森堡;圖片來源:wikipedia
總之,至少在 1933 年之前,物理學研究的世界中心就在德國;而且大家別忘了,德國在二戰開打后很快就占領了波蘭、丹麥、法國等等,這些國家也都有很多知名的物理學家,他們大多數都沒來得及逃往國外,就被納粹控制住了,比如發現釙和鐳的居里夫婦那也是生活在納粹統治下的法國啊。可見,當時的德國,人才肯定是不缺。原料就更是不缺了,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就控制住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鈾礦。那么,是希特勒不想搞原子彈的研制嗎?
當然也不是。希特勒的嗅覺還是很靈的,雖然他以前搞藝術的,但對這種最新科學用在軍事上一向是很熱衷,他特地撥了一筆款,委派自己的左膀右臂,黨衛隊的頭子希姆萊負責原子彈工程。希姆萊找來了海森堡負責理論部分,哈恩負責實驗部分,這倆位的組合那也堪稱是黃金組合。這時候是 1939 年,正是納粹德國如日中天的時候。按理說,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德國人沒有理由搞不出原子彈啊?可偏偏就沒有。
這就奇怪了,我們免不了就要追問為什么?二戰結束后,海森堡被作為納粹分子關押在了英國。他回到德國后,海森堡在公開場合的說法是這樣的:以他為?的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原?彈會引發激烈的道德爭論,然?出于對德意志祖國(并?納粹帝國)的熱愛,讓他們?從選擇。兩難之下,他們選擇消極怠?,?拖再拖,刻意向德國軍?夸?制造原?彈的難度,使得這項計劃?拖再拖,最終不了了之,這樣既保全??,又不助紂為虐。?下之意,如果他們?持希特勒,希望納粹德國戰勝,???意研究原?彈,以德國科學家的?平,搞出個原?彈不是分分鐘的事情?然?出于道德考慮,他們并沒有全??地與希特勒合作,所以德國沒有造出原?彈。
海森堡的這個說法是否可以采信呢?他到底是一個有著強烈道德正義感的良心科學家呢,還是一個巧舌如簧的偽君子?這事在科學史和二戰史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海森堡之謎”,很多年以來,有非常多的學術論文、著作、科普書籍乃至是文藝作品都在試圖破解這段歷史公案。尤其是以海森堡 1941 年只身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他的導師玻爾會面為題材的話劇《哥本哈根》最為出名,它表現的就是這段歷史謎案,在國內外都是長演不衰的。
《哥本哈根》劇照。
在這部文藝作品中,劇作者就暗示是玻爾成功說服了海森堡不要助紂為虐,但文藝作品不能成為歷史真相的證據。這里插播一下玻爾的傳奇逃亡經歷。玻爾是當時全世界知名度僅次于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家,也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哥本哈根學派的掌門人。玻爾有多厲害,在電影《奧本海默》中也有一段臺詞,大意是別人問奧本海默,為什么玻爾那么重要,奧本海默反問道:據你所知,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指出了愛因斯坦在學術上錯誤?
玻爾的母親是猶太人,所以納粹就將玻爾一家認定為猶太人。德國占領丹麥后,玻爾一家隨時面臨被送往集中營的危險。丹麥抵抗組織先把他們轉運到了瑞典,但瑞典也不安全,還得繼續逃。1943 年 10 月初的一天,玻爾爬進了一架轟炸機的炸彈艙中,從瑞典飛往英國,還要途徑被納粹占領的挪威上空。因為沒有戴飛行帽,玻爾聽不到駕駛員的提醒,飛機飛到挪威上空時,為了躲避納粹的防空火力,飛機爬升高度,結果玻爾因高空缺氧暈了過去。直到飛機飛到北海上空后,飛行高度降了下來,他才醒過來。后來玻爾又去了美國,會見了格羅夫將軍和奧本海默,但他并沒有直接參與曼哈頓計劃。不過奧本海默說他們有個中子起爆器裝置一直是個難題,但玻爾簡單跟自己說了幾句后,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還有一本挺出名的科普書,叫《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科學家的故事》,作者是德國的羅伯特·容克。他就在這本書中為海森堡做了很多的辯護,把海森堡描寫為一個有著良知和正義感的科學家。
那么海森堡之謎現在解開了嗎?
像這樣一個判斷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的問題,我們很難說會存在一個百分百準確,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的答案。但科學史的觀點,其實也存在主流和非主流的區別。所謂主流,就是被大多數科學史專家普遍接受的觀點。而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史的主流觀點是:
海森堡撒了謊,他并沒有自稱的那么高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呢?
2.德國為什么沒能造出原子彈?
早在 1947 年,荷蘭出生的物理學家薩繆爾·高斯密特(Samuel Goudsmit)就出版了第一本有關“鈾俱樂部”的書。他曾是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阿爾索斯行動”的科學主管,他的部隊隨前線作戰部隊一起占領了德國核研究中心,收繳了那里的檔案和研究資料,并拘捕和盤問了在那里工作的科學家。由高斯密特收集的關于鈾俱樂部的《秘密報告》此后被封存多年。
第一位能夠對《秘密報告》加以利用的就是歷史學家馬克·沃克,他還參觀了卡爾斯魯厄核研究中心(其前身正是“鈾俱樂部”,美國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向該研究中心歸還了“阿爾索斯行動”收繳的檔案材料)。1990 年,沃克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鈾機器——德國原子彈的神話與現實》。和許多其他出版物一樣,沃克的論文摘要認為,納粹德國的物理學家“清楚地了解核武器的制造原理以及核武器的作用”,原子彈研制失敗主要是經濟原因。也就是希特勒沒有給海森堡足夠的錢,所以才沒能造出原子彈。順便說一下,美國人造出原子彈差不多花了 20 億美元。
在電影《奧本海默》中,盡管沒有正面闡述這個原因,但有一句臺詞暗示編劇和導演對這個問題的態度。這句臺詞大意是,奧本海默對人說:我們只有一個機會贏海森堡,那就是希特勒看不上原子彈,因為希特勒把原子物理學看成是猶太人的物理學,很討厭。
但是,曾經擔任過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董事長的德國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波普,他的觀點是:不是經濟原因,就是因為很多技術上的原因,比如海森堡沒有算出最關鍵的“臨界質量”問題。
波普提出的證據有很多,這里僅舉一例:
德國投降后,“鈾俱樂部”的一些最重要的成員從 1945 年 7 月初起,就被拘押在英國蘭德斯茨農莊,達 6 個月之久。這所房子安裝了竊聽器,所有的談話都被錄音。所以,我們如今還能夠看到德國科學家在聽到美國向廣島投放原子彈的消息后有何反應。伯恩斯坦對他們討論內容的低水平感到震驚:因為到那時,鈾俱樂部成員仍然不了解原子彈。在錄音中,海森堡回答哈恩的問題時,承認自己從未計算出臨界質量。他在那個農莊里現場算了起來,在第一次嘗試中,他犯了嚴重的錯誤,結果算出的臨界質量是 1 噸鈾 235。他甚至還根據半徑簡單計算了鈾球體積,其實他的結果都到了 13 噸。當時兩位最頂尖的原子彈專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常被稱為氫彈之父)和漢斯·貝特(Hans Bethe,曼哈頓項目的原子彈物理學理論部負責人)從竊聽記錄中得出結論:海森堡實際上是第一次嘗試計算臨界質量,但他犯了典型的初學者的錯誤。伯恩斯坦相信,如果海森堡是第二次計算臨界質量,是不可能第二次出這樣的錯誤。竊聽記錄上滿是這些物理學家針對用快中子撞擊鈾 235 所需的有效碰撞截面所做的種種猜測,這證實了他們的無知。
一周后,海森堡召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研討會來談論原子彈物理學。他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正確認識了許多重要問題,包括原子彈的效率問題,雖然仍然有所低估。農莊竊聽記錄有力地支持了檔案材料的分析結果:“鈾俱樂部”成員對核爆炸的作用原理很陌生。海森堡犯下的初學者的錯誤非常有力的證明了他從未嘗試過計算臨界質量,因為在當時,他已經完全沒有必要演戲了,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如果立即就計算出準確的臨界質量反而更能佐證他以前就知道臨界質量。另一方面,他的研討會表明,一周時間足以讓德國科學家對原子彈物理學有一個基本了解。這駁斥了海森堡早就知道但故意不說的觀點。
3.觀點沒有真偽,事實也沒有對錯
人們喜歡看到一個充滿了戲劇張力的故事,人們也喜歡一個永遠破不了的懸案,人們更喜歡一個謎一樣的海森堡,當然人們也喜歡這個世界還是英雄多一點好。但是,說實話,對于科學來說,人類的感情真的是多余的東西,當我們要去探究真相的時候,最好暫時把感情放到一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真相。波普是德國人,他的研究對象海森堡也是德國人,他有權力選擇不多毀掉一個德國英雄,但是作為科學家的本能,他選擇了放下民族感情,發現真相。
當我們追尋真相時,最好也能把民族感情暫時放到一邊,追尋真相不會讓我們變成漢奸、賣國賊的。
觀點沒有真偽,事實也沒有對錯。
你覺得呢?
(作者汪詰,系職業科普作家,著有《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等書籍,《尋秘自然》系列電影的編劇、導演和主創。本文原標題為“電影《奧本海默》中被忽略的科學史謎案”,首發于“科學有故事”微信公眾號,澎湃科技獲作者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