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模型風起云涌,浪潮信息卻“擦肩而過”?
跟元宇宙最終被證明是一個美麗的泡沫不同,大模型已經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一個重要的證明就是大模型的“軍火商”英偉達,不僅僅股價飛漲,實際業績上也已經得到體現。
近期,英偉達發布Q2財報,2024財年前六月累計收入206.99億美元,同比增長38.07%;2024財年前六月累計凈利潤82.32億美元,同比暴漲262.01%。
除了GPU廠商,浪潮這類服務器廠商應該算是第二梯隊的“軍火商”,因為GPU要裝在服務器中來提供算力服務。按照這個邏輯,浪潮應該也能吃到這一波大模型紅利。
就在今年4月份,據財聯社報道,浪潮信息服務器產品線人士稱“AIGC火熱帶來AI服務器需求量爆增,3月份我們發現AI(服務器)市場出現幾倍以上增長,以前(客戶關注點)是能不能便宜點,現在是能不能用得上。”按照這樣推算,至少從今年4月份開始,浪潮的AI服務器就應該大賣。我們有理由相信,浪潮信息今年的業績應該不錯,能夠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近日,浪潮信息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驗證上述推論是否成立。
浪潮目前還沒吃到大模型的紅利
令人驚訝的是,實際情況與我們預想的有不小差距。
依據浪潮信息發布的半年報,上半年營收248億元,同比下降28.85%;歸母凈利潤3.3億元,同比下降65.9%。
我們進一步分析浪潮信息的業務結構,可以看出其核心業務就是服務器及部件,收入占比達到98.8%,服務器賣的好不好幾乎決定了浪潮信息的一切。
進一步拆解浪潮信息的收入與成本結構,可以發現,其營業成本達到了219.71億,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購CPU、GPU等服務器的核心零部件。
浪潮信息收入與成本結構拆解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上面我們提到過,大模型所帶來的巨大算力需求是實實在在的,已經體現了在英偉達剛剛發布的財報上。而浪潮信息作為我國甚至全球頭部的服務器廠商,即使不能吃到肉,但至少可以喝到湯才對。
根據 Gartner、IDC 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 年 Q1,浪潮信息的服務器產品市場占有率是中國第一,2022年人工智能服務器市占率全球第一。
而且,浪潮信息在大模型領域已經有不少布局。
2023 年,浪潮信息發布了新一代G7 算力平臺,涵蓋面向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場景的 16 款產品,該平臺采用開放多元的架構設計,支持通用處理器和加速芯片,在性能層面也表現不錯。此外,其最新一代融合架構的 AI 訓練服務器NF5688G7,較上代平臺大模型實測性能提升近 7 倍,同時聯合英特爾發布基于面向生成式 AI領域的AI 服務器 NF5698G7。
在智算調度系統層面,浪潮信息推出 AIStation平臺,該平臺具備一體化監控及調度能力,可用于大模型的分布式訓練。在算法層面,浪潮信息通過“源 1.0”開源開放計劃,開放模型 API、工具鏈、數據集。
應該說,浪潮信息已經很努力在布局大模型產業了。但是,以目前的業績來看,浪潮信息似乎并沒有吃到大模型所帶來的市場紅利。
云廠商直購芯片定制服務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我們不禁產生疑問,在大模型帶來的巨大算力需求面前,浪潮信息為什么交出了這樣一份讓人失望的成績單呢?
在筆者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云計算廠商,有擺脫浪潮、惠普、聯想、戴爾這類服務器廠商,直接跟英偉達、AMD等廠商對接,來定制服務器的態勢。
就在8月份,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的百度、字節跳動、騰訊和阿里巴巴直接向英偉達下單訂購 50 億美元的芯片。其中,已經下單10 億美元,采購約 10 萬顆英偉達 A800 處理器,預計2023年內交付。另外的40億美元芯片,將于明年交貨。
在國外,8月30日,英偉達官網宣布,谷歌配置英偉達H100GPU的新款超級計算機A3GPU將于9月份大范圍上市。
AWS、微軟云、谷歌云、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等頭部云廠商,都致力于擺脫上游供應商的依賴。他們的自研目標集中在兩個層面:第一層,跳過服務器廠商,直接采購芯片來定制服務器;第二層,自研芯片,把芯片、服務器都攥在自己手里。自研芯片難度很大,這些云廠商目前只是淺藏輒止,但相對于芯片,自研服務器的難度則要低一些。
這些企業為什么要選擇跳過服務器廠商,直接對接上游芯片呢?
具體來看,選擇直接與芯片制造商合作并自定義硬件(主要是服務器)的策略,為互聯網和云計算廠商帶來了一系列顯著的商業和技術優勢:
首先,特定需求成為這種策略選擇的主要驅動力。隨著數字化的深入,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挑戰。傳統的硬件配置可能難以滿足這種高強度的計算需求,而自定義硬件則提供了更為精準和高效的解決方案。
其次,自定義硬件為性能優化提供了可能性。當硬件可以根據特定應用程序的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時,運行效率和性能就會大大提高。這種深度集成不僅確保了更快的數據處理速度,還為終端用戶帶來了更流暢的體驗,從而增強了品牌忠誠度和用戶滿意度。
在經濟層面,成本控制是自定義硬件策略的另一個吸引人之處。避免與傳統的OEMs或ODMs進行交易可以消除與之相關的額外成本和管理復雜性。直接采購策略減少了中間環節,從而實現了更高的成本效益。此外,大規模的直接采購可能還會帶來更為優惠的價格。8月媒體報道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的50億美元巨額訂單,應該也能享受到一些價格優惠。
此外,這種方式有助于云廠商與芯片制造商建立更緊密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不僅意味著能夠更早地獲得最新的技術,還可能導致雙方在研發階段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通過這種方式,云廠商可以確保自己始終處于行業的前沿,保持競爭優勢。
因此,不少云廠商開始與硬件供應商(如英偉達、AMD、Intel等)建立合作關系,進行聯合研發,從芯片制造商購買大量的芯片組件。一旦獲得了芯片組件,云廠商會將它們集成到自定義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中。由于是自定義解決方案,云廠商通常會建立自己的支持和維護團隊。
當然,并不是所有云廠商都會選擇跳過服務器廠商,直接與芯片廠商合作。這種方式也有比較高的門檻,比如:自定義硬件需要大量的研發投資,初期投資高;自定義硬件意味著需要獨特的維護和支持策略,這會帶來不小的維護挑戰。而且,過度定制優化可能導致服務器解決方案過于特定,失去通用性,這可能會導致云廠商難以適應未來的變化。
未來的市場格局大概率是:頭部云廠商(服務器大客戶)會采取A/B策略,既從浪潮、聯想、戴爾、惠普等采購服務器,同時也會直接采購芯片來自研服務器。而中小型云廠商,則還是從服務器廠商那購買標準化產品。
當互聯網和云計算廠商選擇自行定制服務器時,對于像浪潮、聯想這類傳統服務器廠商的影響是深遠的。
傳統服務器制造商主要通過硬件的銷售和相關服務賺取利潤,如果大型云廠商直接從芯片供應商處購買組件并自行定制服務器,那么傳統制造商的銷量和市場份額都可能受到影響,從而使其利潤空間受到壓縮。
為了繼續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浪潮、聯想等傳統服務器廠商可能會轉型,更多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非僅僅是硬件,這包括提供軟硬件整合、高效的網絡解決方案、安全服務、數據分析工具等。
雖然大型互聯網和云服務廠商可能選擇自行定制硬件,但中小型企業仍然可能依賴傳統服務器制造商,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技術能力來自行定制硬件。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云計算重構了原有的整個計算體系,算力越來越集中在云計算廠商那,而且云計算的“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大部分的算力都將集中在少數幾個頭部云廠商那。一旦那些頭部云廠商越來越多的選擇自研服務器,那浪潮、聯想、戴爾、惠普的服務器業務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服務器廠商就必須證明自己在服務器研發方面的實力,讓云廠商認識到與他們合作依然是更高效、總體算力成本更低的選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