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明代文徵明“朋友圈”,南博展吳門書畫
澎湃新聞獲悉,“師友如光 微以致遠——文徵明及其師友后學書畫特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覽以文徵明的書畫作品為依托,梳理了他的家族、師友、學生等社會關系,以展示明中期蘇州地區文人士大夫藝文創作的軌跡與風貌。
古木蒼煙圖,文徵明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師長、摯友、后學三個單元,精選明代繪畫作品30件(套),以文徵明為主線,呈現了“吳門書畫”的興起與發展脈絡。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輩和父輩都是出仕的文人。尤其是他的父親文林,不僅是一位廉潔清正的官員,也是一位詩文造詣極高的文人,在文人圈中頗具聲望。然而文徵明他幼年喪母,一生體弱多病;七歲才能站立,八九歲仍言語不清。史書中說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但父親依舊請了文學藝術界名流吳寬、李應禎和沈周教導他,使文徵明從小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下成長。
水亭詩思圖軸,文徵明
展覽現場
通過文徵明的師友表可以看到,吳中文壇領袖吳寬教文徵明寫古文的方法,并在公卿間為之延譽; 以書法鳴世的李應禎向文徵明傳授自己苦心琢磨四十年的筆法,告誡他寫字不必隨人腳踵; 沈周作為吳門繪畫的第一代領袖人物,名聲顯赫,他對文徵明悉心教導,除授其詩、書、畫影響深遠之外,沈周的為人處事更成為文徵明一生的典范。
文徵明師友、后學表
文徵明在書畫藝術上取得的卓越不僅歸功于父親和良師益友的引導,更多的還是他自身的努力精進。他十九歲時參加歲試,由于字寫得不好,被宗師批評,評為三等。為了練好字,他每日晨起臨寫《千字文》,以寫十本為起點,然后讀書作畫會友,數十年如一日。直到八十歲高齡,他仍能揮毫作小楷《后赤壁賦》,用筆精妙處,與二十多年前寫的《前赤壁賦》毫無差別,令人嘆絕。
展覽現場
文徵明一生在仕途上受挫頗多,他參加“歲考”27年,屢試不第。仕途失意后,他轉而專注于文藝,靠著自己的勤勉、專注、踏實、苦功以及長壽,最終成為了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全才。觀文徵明中后期的繪畫、詩作,卻可見平和之下的曠達超然。隨著年歲的積累,更是追隨老師沈周,于文人畫創作上達成了景與神會,象與心融的物我統一境界。
在沈周去世之后,文徵明聲名最盛,成為“吳門畫派”與“吳門書派”的實際領袖。
溪山林屋圖折扇面,沈周
廣交摯友
文徵明同祝允明(1460-1526)、唐寅(1470-1524)、徐禎卿(1470-1559)并稱“吳中四才子”,他們之間交往密切,感情深厚。在吳門諸書家中,祝允明的藝術成就被廣泛認可。祝氏書法與徐禎卿的詩、沈周的畫并稱“國朝三絕”。文徵明在和他們的交往中,耳濡目染,共同精進,他們合力創建并發展了“吳門書派”。王世貞曾自豪地說:“天下書法歸吾吳”。
“北郭訪友”草書,祝允明
其中,唐寅是一個學霸,16歲中秀才,29歲第一次鄉試便高中解元,以詩畫才情聞名于世。而同歲的文徵明則是個“學渣”,連續九次鄉試未中,一生最高學歷只是個秀才。盡管如此,文徵明并未放棄,他的父親也鼓勵他:“兒幸晚成,無害也。”1504 年,唐寅因科場舞弊案從繁華處跌落,縱情于酒色中。而文徵明則依然慢慢地向前走,只是三試仍不中。1523 年,唐寅走完了豐富又起伏的一生。
洞簫仕女圖軸,唐寅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位“才子”,還有邢參、都穆、蔡羽、仇英等一眾好友,他們在同文徵明的交往過程中,與文氏共同構建起規模龐大的吳中地區文人朋友圈,同時也形成了聲名顯赫的明中期吳地文化圈,并以其獨特的風雅情致引領著全國書畫領域積極發展。晚年文徵明名滿天下,聲望極高。
搗衣圖軸,仇英
因性情溫和儒雅,文徵明畫作多清麗雅致,富有筆墨情趣。盡管晚年書畫備受追捧,求購者絡繹不絕,他卻始終堅守原則,不為藩王、權貴、外國使者寫字作畫。然而,對于鄰里親友的請求,無論他們帶來的禮物多么微不足道,他都會欣然應允,磨墨運筆。
山水折扇面,陸治,扇頁 金箋 設色
在文徵明的主盟下,蘇州藝壇蓬勃發展長達五十年之久。他的弟子和子侄中,以詞翰書畫聞名者眾多。吳門畫派的后學中,最卓然而立者無疑是陳淳與陸治兩家。在書法領域,王寵則是中流砥柱。此外,還有陸師道、王穀祥、錢穀、陸士仁、居節、朱朗、彭年、周天球等家。
文徵明家族人物關系
文徵明的兒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曾孫文震孟、文震亨、文從簡,侄曾孫文從昌,玄孫文葆光,玄孫女文淑等文氏家族成員,也都是當時的后起之秀,顯示出以文徵明為核心的吳門畫派、書派的盛況與薪火相傳的宏大規模。
五律詩折扇面,文彭
山水圖,文嘉
盡管吳門后學的藝術成就未能超越沈周和文徵明,但他們以文徵明為核心,致力于吳門書畫風格的建立和傳承。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追求統一趣味的審美取向,展現出典型的流派特征。這對于吳門書畫派系的確立與延續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文氏后學的追隨者們未能擺脫文徵明的影子,缺乏創新。“不知師古,惟知文徵明”。最終,吳門書畫派的影響力逐漸削弱,為晚明的“松江派”所取代。
(本文根據南京博物院資料整理編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