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果園發展史上,產能過剩是常見問題
亨利·戴維·梭羅曾經說過,“當人遷徙時,不僅會帶鳥兒、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專屬佩劍,還會帶上他的果園”。歷史上,人們在果樹栽培領域的努力串聯起不同地區和大陸,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由此可見,果樹培育牽涉到時間、地形和國家這些因素間的相互影響。本書概述了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各類果園及果園的結構原理。畢竟,果園的形態反映了該歷史時期的環境條件。筆者將盡力為各位呈現人類在果樹間生活與勞作的景象,以及果樹所啟發的人類思想。
各類植物(和樹木)的種植地點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符合審美追求的觀賞景點,一類是注重收成的生產場所。按照這個標準,景觀花園是藝術品,而華蓋似的樹蔭下鼓起鮮亮水果的種植園則是勞動果實。實際情況果真如此涇渭分明嗎?難道果園注定與美景無緣,即便不實行大規模種植的果園也是如此?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索把這些本應清晰的界限變得模糊的花園和果園。畢竟,這些空間由各式各樣的元素塑造而成,包括光影變幻、漫步的旅人眼前徐徐展開的小徑、小坐休憩之處,或許風雨忽來時有可供躲避的小木屋,又或者會出現一架秋千。
但是,不管設計多么絕妙,人們在此揮灑了多少心血,或者產量有多么喜人,果園的存在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暫時的,盡管它在人類聚落附近可以存在數十年之久。隨著流行風向轉變,人類會改變獲取食物的來源;又或者果園主人搬走,無人接手打理,其他植物鳩占鵲巢。最終,果園的一切痕跡都會湮滅。不過,就算地圖上再也不會出現已然消失的果園,它們的確曾經存在過。它們鑄造了一段歷史。
或許我們可以將果園看作某種舞臺,無論主人是誰,這里都上演著果樹及其照料者之間獨一無二的劇情。從這個角度來想,果園邀請我們共同欣賞了一出果子如何在動物、人類和其他植物陪伴下生長乃至成熟的精彩大戲。
幾年前,筆者在一本法國出版的關于果樹栽培史的書中讀到一篇文章,成了寫作這本書的契機。那篇文章話題多元,其中一部分談到約旦河谷北部的雅各布女兒橋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那里發現了石頭工具和多種生物遺骸,其中包括不同種類的水果和堅果,有橡子、扁桃仁、荸薺和大西洋黃連木(Pistacia atlantica),后者是一種與開心果有親緣關系的常綠灌木。
據預測,雅各布女兒橋遺址發現的生物遺骸有30萬年歷史。這個數字令人難以置信,我不得不反復確認。這意味著這些考古發現來自舊石器時代,即智人從非洲熱帶草原遷徙至此前約10萬年。當時,歐洲和北美洲有一半土地覆蓋在永凍層之下。更有甚者,近期研究顯示這些遺骸中有一部分或許能追溯到更久之前。
我隱約懷疑自己曾有幸親身體驗過該地區的生活,在查閱地圖后終于得以確認,發現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就在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湖附近。當時,我在湖北邊的阿米亞德基布茲(阿米亞德意為“我永遠的人民”)待了幾個星期,離約旦和戈蘭高地不遠。雅各布女兒橋遺址就在離我6英里(約10千米)多一點的地方。
阿米亞德種植的果樹并非本土物種。我被派到的任務是幫忙采摘其中一種外來植物的果實——牛油果。這種富含營養的梨形水果起源于墨西哥叢林,從那里流傳到巴西,現已滅絕的大地懶很可能曾幫助其傳播。考古證據顯示,早在公元前約6000年左右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這種果實,不過直到約1000年后才首次積極嘗試栽培牛油果樹。由于果子外皮很像爬行動物的皮,英語中一開始將它們稱作“鱷梨”。
阿米亞德基布茲內的牛油果園有幾百棵果樹,坐落在主生活區外沿。這些6英尺(約2米)高的果樹一行行有序排列,長枝四散,樹間距和樹高差不多。我們只能靠長柄夾摘取大多數果子,也需要時不時爬到樹上,一頭扎進枝干間,艱難地穿過張牙舞爪的牛油果樹那茂密的墨綠色葉子,將石頭一般硬的牛油果從枝頭拽下,往往得靠擰才行。每天晚上,餐桌上都會出現成熟牛油果的綠色果肉,口感如同黃油一般。我很快厭倦了牛油果的味道,它們的高熱量也在我身上顯現,然而沒有太多可替代的選擇。在果園發展史上,產能過剩是常見問題。我也很快發現,人們能想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來加工水果和堅果,豐富它們的味道和口感,使得它們可以一年四季出現在餐桌上。可惜,盡管如此,人們最終還是會和我一樣感到自己的飲食單調乏味。
之前提到的那篇法語文章撩撥得我心癢癢的,似乎總在促使我進一步展開調查。早在那么久以前,遺址中發現的那些古老水果和堅果就已經被人采摘,這令我嘖嘖稱奇。盡管我們無法確認是哪一群早期人類留下了這些遺骸(直立人、海德堡人,甚至即將出現的尼安德特人都有可能),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在舊石器時代初期,我們的遠古祖先已經在采摘和加工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我聯系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植物考古學家喬治·威爾科克斯,向他打聽這片遺址。他告訴我,敘利亞、土耳其和其他地方的人直到今天依然在食用和使用我們的遠古祖先享用過的大西洋黃連木果實。石器時代之后,大西洋黃連木所代表的一系列果樹為珍視它們的社群所做出的貢獻遠遠不止于提供食物。它同時具備貿易和娛樂價值,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它的汁液可以加工成酒、藥物、香水和熏香。它的樹皮含單寧,可以用來處理動物皮革;它強健的根系可以有效預防干旱多灰地區的水土流失。黃連木屬中另一種樹——阿月渾子(Pistacia vera)的果實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開心果。在土耳其東部地區,人們將阿月渾子嫁接到大西洋黃連木的砧木上,因為后者是本土植物,更加強壯結實。
我之所以開始回溯果園的發展史,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果樹和人類如何相互依存、共同進化。這個共生的過程同時改變了雙方。顯然,人們通過食用美味的水果改善了飲食,生活質量也因此提高。反過來,人類影響了果樹的結構和結出誘人果子的能力,令果樹更有吸引力。除了果樹和水果之外,人們也與果園所在的土地產生聯系,他們不僅在這片土地上播種、灌溉、豐收,也在此交談、生活、享樂。
根據我們已知關于農耕起源的一切信息,果樹栽培往往伴隨著人類在附近安居樂業。果園成為固定的生產性園地,被標出邊界,成為某個特定家族或氏族的財產。不管這些寶貴的果樹和灌木扎根于何處,果園主人總能找到辦法采摘它們的成果。人們從枝頭拔下果子;用齒形工具從灌木叢中梳理出漿果;把蘋果、櫻桃和李子從枝頭搖落;甚至還會敲打樹干讓堅果和橄欖掉入網中或滾到地上。今天的我們在果樹下漫步或穿梭于橄欖林中,聽到風撥動樹葉的“颯颯”聲,此時只要施以一點想象力,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古人的畫面——他們四下忙碌,盡情享受新鮮的收成,或是將所得加工成油或果干,待到更加貧瘠的季節再從中攝取營養。
歲月長河流淌,水果的生物進化伴隨著漫長的歷史演變,足可與犬類、牛或雞的馴化過程相提并論。邁克爾·波倫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理論,認為并非人類種植單方面改變了植物,植物也反過來影響了我們所有人,這個過程甚至可以算有意為之。
埃及植物學家阿哈默德·赫加齊和他的英國同事喬恩·洛維特-道斯特進一步探索了這個理念,認為:
從植物的角度出發,我們只不過是數千種或多或少無意識“馴化”植物的其中一種動物罷了。在這場共同進化的雙人舞中(與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種類一樣),植物必須將它們的子孫后代散播到能夠蓬勃生長的地方,并將基因世代傳遞下去。
他們還提出,
在莊稼和園林觀賞植物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并培育植物,標準包括尺寸、甜度、顏色、香氣、果肉厚度、油脂含量、纖維含量和藥物濃度。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描述了過去一代又一代果園主和園丁“近乎無意識”采用的一種手段:
重點在于永遠選擇最優秀的品種進行播種,然后當略為優秀的品種橫空出世時,立刻選擇新品種,一路進化下去。
如此繁育出的作品是無數人經年累月努力的結晶。人們在早已遺失于歷史長河中的果園里埋頭苦干,一直與大自然的力量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果是來自果樹的慷慨饋贈,惠及所有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獲益者又反過來幫助挑選出那些格外實用或美味的水果品種,提高了它們的價值。
本文為《果園小史》一書的前言,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者所擬。
《果園小史》,【德】貝恩德·布魯內爾/著 肖舒/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8月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