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事兒|河南魯山斥資700多萬建牛郎織女雕塑,這錢花得值嗎?
七夕節已過許久,河南魯山縣斥資700多萬元打造的“牛郎織女”雕塑熱度仍在延續。
據上游新聞早前報道,這座雕塑高度約17米,采用鑄銅、鍛造、浮雕及著色相結合的形式,表現魯山文化之城、旅游之城新形象。8月22日在中國(魯山)七夕節開幕式上揭開面紗后,這座雕塑就被吐槽又“貴”又“丑”。當地住建局后續回應稱,雕塑的招標建設符合流程,有質疑可向審計部門提出來。
對此,光明網8月28日評論文章指出,魯山想要弘揚民俗文化招牌,用建筑符號來擦亮“七夕發源地”的城市名片的初衷當然無可厚非,但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的錢,每一分要確保用在刀刃上。當地之前一直都是國家級貧困縣,正式脫貧才剛剛不久,在經濟水平、財政基礎不牢固的前提下,700多萬元不是一筆小錢,在用于改善民生和打造地標建筑之間,是否一定得選擇后者?沒有對收益和回報進行評估,就貿然上馬,無疑可能造成浪費。
文章稱,當地僅用一句“符合流程”來回應,顯然不具備說服力。有沒有公眾參與的流程,700多萬元具體花在了哪里,設計者、建筑單位到底是何人,這些問題都應該開誠布公地交代清楚,不能讓這樣一筆巨款花得不明不白。
微信公眾號“中青評論”28日文章也認為,魯山縣打造“七夕發源地”招牌來推動當地文旅業發展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耗費財政巨資去建造這樣一座雕塑到底值不值、妥不妥,則值得商榷。
該文表示,在2020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魯山縣,又耗費巨資建造雕像,其決策流程是否科學合理、當地有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應當經得起嚴肅審視。其中,最初的立項動議是否經過充分論證?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宣傳計劃?對于這座城市新地標,相關方案有沒有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對此,簡單一句“招投標過程規范”,恐怕不能有效回應公眾質疑。
這篇文章還回顧道,近年來,人們之所以反感一些“空殼式”地標建筑,是在于它們往往大而無當、華而不實,審美也“不在線”,難以代表城市形象。某些城市熱衷于建造歷史人物等巨型雕塑,是因為它們可以成為某種政績工程,也試圖讓當地文化“看得見”,可是,這種“展示”只能停留在表層,無法形成持續的文旅吸引力。畢竟,沒有多少人會為了單純去雕塑“打卡”而前往這座小城。大家真正期待看到的,是當地對歷史文化內涵更深入的挖掘和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輿論漩渦中,魯山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后續在被媒體采訪時爆粗:“監督你×,滾!”
就此,羊城晚報?羊城派文章表示,這個雕塑既然立在路邊,一個動用了公共財政,代表當地公共形象,立在當地公共生活空間的雕塑,怎么就不能接受公眾的審視和監督呢?一句“監督你x”,暴露了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基本的常識。
這篇文章還提到,目前,網絡有不少“業內人士”在評估這個雕塑的造價,得出的結論從20萬到50萬元不等。當然,這些自稱的“業內人士”真假難辨,他們的評估,也許就是信口開河。
“這其實也是個更長遠的教訓?!痹谘虺峭韴?羊城派文章作者看來,一個公共建筑,如果沒有在造型設計、建造花費等方面取得民眾的充分理解,那么它將如同一塊疤痕一般,長久引發人們的“興趣”,遭致源源不斷的質疑與猜測,也會令當地相關部門如芒在背。從這個角度說,涉及公共空間的決策,一定要全面評估、廣納民意。否則由此產生的社會漣漪,將會演化成長期的輿論壓力,持續不斷地反彈回來。
光明網評論文章也提醒道,如果地方民眾都不買賬,所謂地標建筑,又怎么可能吸引外地游客,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宣傳城市民俗文化的作用呢?從亂花錢到罵記者,現在這一地標建筑,倒是真的成了一項“形象工程”,只不過展示的是地方的負面形象。700多萬元的投入,換來一堆差評,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打造地標建筑不是不可以,但花錢要合乎程序,絕不能脫離民眾、閉門決策,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