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丨二十六年,兩代人的升學宴
作者侄子姚熙昂(前排右二)考取武漢理工大學,舉辦了盛大的宴席。 本文圖片 作者提供
秋季開學前的幾天,歷來是莘莘學子升學宴的舉辦時間。上大學,于不少農村學子而言,是第一次離開家鄉,遠赴城市,接受現代化的洗禮與淬煉;于家人及家族而言,是“跳出農門”的第一步,給人以兌現階層躍升的美好想象,必須是光耀祖宗的大事。
古時候,“金榜題名時”位列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可見,舉辦升學宴,是重要且必要的事。
1997年,我考上了湖北大學,家里舉辦了盛大的宴席。除了請親戚,還有本村人。舉辦地就在我家,那個經濟拮據的年代,宴席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廚師是村里公認會做飯的兩位大嬸,我母親只能在一旁燒火、切菜,打個下手。
桌子、椅子、長凳、碗、缽等都是從全村各家各戶借來的,為了還的時候方便區分,主人通常會把自家的物件冠以自家姓氏。譬如,王姓的主人會在碗或缽的側面、桌或椅的背面上寫上“王”字,如果同是王氏家族的人,區分的方式是,要么字寫的位置不一樣,要么用不同顏色的筆寫。
吃席,當然少不了煙酒魚肉四個大件。我依稀記得,當時的煙是兩毛錢一包的“游泳”或一毛五一包的“大公雞”,酒是從鎮上打回來的散酒,一塊錢一斤的那種,魚是辦席之前的一天從村里的魚塘撈上來的,肉是我家養的150斤左右的豬。
當時擺了十二桌,客廳兩桌,左右房間各一桌,我家庭院里四桌(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場地用于煮飯、燒菜),二叔家庭院五桌。酒席一般從上午十一點持續到下午兩點,大家邊吃邊聊。與鄉下的其他宴席類似,升學宴主要是宴,升學只是一個由頭而已。宴席期間,除了各路賓客舉杯恭喜我爸媽外,談論的話題鮮有涉及“升學”二字。
唯一有關的是晚間,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結束的時候,我們鄉電視臺(嚴格的稱謂是“縣電視中轉站”)會播放我細舅花錢給我點播的歌。價格是兩塊錢一首,屏幕上會滾動字幕,上面寫著“恭喜我外甥姚華松考上湖北大學——團陂鎮華桂鄉朱家灣村三組朱細愛”。
然后,節目被我大舅、二舅看到,不能面子上過不去,他們也于第二天和第三天給我點了歌。農村人愛面子,場面上的事非常講究,相互關系可以很好,但內部也有秩序與規矩,不能失禮,否則暗地里遭人非議或譏諷。
時過境遷,如今的升學宴大不一樣。今年迎來了侄子的升學宴。父親本想著家里熱鬧一點,就在家請酒,電話村口電線桿上的“要辦流動宴席,請電話134xxxxxxxx”即可。但這幾日氣溫居高不下,我和弟商議還是去鎮上飯店舉行,一來圖個清涼,飯店大廳里有中央空調;二來父母可以輕松一點。
昨天,我和弟去鎮上大采購,買好煙、酒、回禮用的紅包、葡萄、西瓜、瓜子及其他果什。我還邀請了在省城武漢幾大高校上班的我的四個兄弟,一來讓他們見證一下愚侄的所謂榮光時刻,面授說一些做人做事的經世之言,或提攜晚輩的告誡之語;二來他們也想看望一下我的父母,看看我出生與長大的環境。
由于大部分村民及親戚外出務工,這個時候參加宴席的人總體上不多,我家有七桌賓客,已屬不易。席間,我特意安排了兩個事:一是邀請了村里一位長輩、我的一個兄弟及愚侄講話,我做了總結性發言;二是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視頻,對愚侄的出生及成長歷程進行了回顧,具體分家鄉情、母校情、家族情、精彩時刻等幾個板塊。
這場升學宴,我執意把“公眾參與”做到極致,用意在于這不僅是我家族的喜事,亦是全村的喜事,我想表達:村里的年輕人不錯,長江后浪推前浪,那些比愚侄小的在外抑或在家念書的孩子們應立大志、讀好書,把讀書與考大學這件事傳承下去、永續下去。
晚上,我花了三個小時把白天錄制下來的宴席視頻整理出來,第一時間發到村及親友微信群。看著大家的祝福和討論,我想若干年后,侄子也會像我想起1997年的夏末秋涼一樣,想起今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