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電影票貴不貴,不只是數字問題
8月的尾巴,電影院里依然熱鬧。自8月17日刷新2019年177.78億元的暑期檔票房紀錄后,8月23日,新紀錄已突破了195億元。
票房一路狂奔的同時,對電影票價的討論又一次引起了輿論關注。在北京,有一家5口看一場電影花了400多元;在杭州,有網友隨便點開一家普通影院,每部電影票價都在40元以上;在廣州,有消費者“很久很久沒見到30多元的電影票了”……
這樣的事例并非個案。據統計,今年暑期檔平均每張電影票價40.8元,而2019年則為35.4元。此外,截至8月下旬,2023年全國電影票平均價格達到42.7元,同樣創下新高。
大約10年前,互聯網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初期,各大網絡票務平臺紛紛開展票價補貼活動。一時間,19.9元、9.9元的電影票隨處可見。然而,與其他類似的“燒錢”大戰一樣,幾年后電影圈內各方都意識到,一味“出血”并不能換來行業健康、繁榮的發展。于是,2018年后,“票補”力度減弱,電影票價就此走入上升通道。
近年來,隨著從業者和觀眾要求的提升,電影制作費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電影院人工、房租、設備等成本也在上漲。再加之經歷此前3年的低谷后行業各方急待“回血”,這些都推動了票價的上漲。
客觀來說,只要明碼標價、價格構成合規合法,影院里一張電影票賣多少錢本無可厚非。不過,就像低票價不可持續一樣,對電影行業而言,如果想單純依靠提高票價來獲利,也無異于是竭澤而漁。
常看電影的人,也許會有去電影院“二刷”甚至“N刷”某部影片的經歷,或者會為了某部影片專門去IMAX影廳觀看。要說價格,這可都比在普通影廳看一部電影貴不少。人們之所以愿意這樣做,除了是影迷外,必然是因為特定影片要么在情節、表演上,要么在視聽、特效上有突出之處。換句話說,這樣的電影讓觀眾獲得了精神上的充分享受——這錢花得值得,花得高興。
經過多年“歷練”,大多數中國電影觀眾已有了日漸成熟的審美能力和價值評判能力,曾經有過的那種一部“爛片”動輒票房破10億元的場景已難再現。不僅如此,就連過去頗受追捧的好萊塢大片如今也難以保證能在中國市場大賣。
這種背景下,當觀眾在抱怨電影票太貴時,其實不少人的潛臺詞是覺得電影本身帶給自己的體驗并不值那五六十元。類似的情況如果出現得多了,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消費者會減少在看電影上的開銷,轉而尋找其他文娛活動。
因此,電影票價貴不貴,本質上并非票根上數字的問題。這樣的呼聲對電影行業來說,一來是對商業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不純粹依賴票房,電影從制作到上映期間是否可以開拓出更多元的創收渠道?二來,也是更重要的,想要觀眾認為電影票買得值,就要拿出更多優質的作品。
說真的,人們在說起一部電影時用了“票價不便宜,但是片子真好看”的說法,那用一個網絡語言來形容,這電影,可就“贏麻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