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肺癌診治有了“上海標準”,多項研究成果提升患者生存率
肺癌診治有了“上海標準”。
來自上海申康醫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腫瘤醫院肺癌患者術后五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平10%以上。就術前檢查而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對其進行了“瘦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減少骨掃描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等,節省患者醫療開支。
9月13日,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從上海市衛計委舉辦的“肺癌診治‘上海標準’”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述消息。發布會還透露,吸煙肺癌患者和非吸煙肺癌患者兩者之間發病機制有所不同,其中70%的非吸煙患者可以通過靶向藥物進行有效的治療,而吸煙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專家:非吸煙肺癌患者發病絕大多數是基因突變
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癌情報告顯示,肺癌位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每年新發病例約78.1萬。在男性人群中,肺癌發病排在第一位;女性發病排第一的是乳腺癌,肺癌排在第二位。但在死亡率方面,肺癌均排在首位。
吸煙是引起肺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數據提示,中國肺癌發病情況呈現出了與其他國家明顯的差異,在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煙的女性比率正在大幅上升。
為何越來越多女性肺癌患者是不抽煙的?是PM2.5惹的禍,還是二手煙,抑或是油煙的危害?
基于龐大的患者群體,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陳海泉團隊開展研究,將202例非吸煙肺腺癌患者樣本進行集中,對EGFR、KRAS、 HER2、 ALK突變以及最近發現的ROS1基因融合進行了檢測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成功建立并繪制了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這是世界范圍內較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煙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圖譜。
研究團隊最后發現,不吸煙肺腺癌病人中近90%都存在已知驅動突變,是潛在靶向治療的受益者。
陳海泉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吸煙肺癌患者和非吸煙肺癌患者兩者之間發病機制有所不同,非吸煙患者絕大多數是基因突變,其中70%的患者可以通過靶向藥物進行有效的治療,而對于吸煙肺癌患者來說,不存在已知的驅動基因突變,也沒有靶向藥物可以進行治療,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陳海泉同時提出肺癌微創治療的最新理念,而這一理念在全球肺癌學界引起反響。他認為,臨床上肺癌腔鏡技術逐漸普及,但不能一味追求腔鏡“打洞數量少”。
“患者的療效,手術對器官最小程度的損傷才是微創治療的目標,不能走入 ‘炫技’的誤區?!标惡HJ為,在手術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式、合適的切口,盡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統損傷,使患者既獲得最佳療效,同時損傷最小,才是最好的一種治療手段。
個性化的術前檢查方案
如何為肺癌患者節省就診成本,這也是需要為患者考慮的一個重點。
來自上海申康醫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腫瘤醫院肺癌患者術后五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平10%以上。而這背后,值得一提的是,該院胸外科多年來藥占比低于20%,是上海市屬醫院中最低的一家醫院。
此外,依據國內外指南,肺癌患者術前應做包括胸部CT,支氣管鏡、頭顱MRI、骨掃描、腹部CT、全身PET-CT和有創縱隔鏡淋巴結活檢術等檢查,以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性質及分期。這些檢查策略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數據。這些檢查既消耗醫療資源又造成患者身心創傷。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推廣多項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雙提升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和診治標準,建立肺癌診治“上海標準”,累計有13篇次論文的原創性科技成果被納入7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
就術前檢查而言,陳海泉團隊制定了一套有選擇性檢查的方案標準。
“患病年齡輕、有臨床癥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的患者,需要接受骨掃描檢查,其余患者可以免于該項檢查。而經CT診斷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氣管鏡檢查后沒有異常,這批患者術前就沒有必要接受支氣管鏡檢查?!标惡H忉尫Q。
對于這一術前檢查的“瘦身”和“改良”,陳海泉算了一筆賬,僅腫瘤醫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氣管鏡(800元/人)和骨掃描(1000元/人)檢查,直接減少檢查費用近126萬元,節約患者術前住院時間超過700人/日。
該研究成果如今已在全國20余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每年受益患者逾萬人。專家預計,采用這種個體化的診斷策略,每年可為國家節省醫療衛生支出2000余萬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