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壯闊東方潮|浦東科創密碼:規劃先行、裝置云集、軟實力拴心

澎湃新聞記者 盧夢君 虞涵棋
2018-09-14 06:45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湃 >
字號
多學科研究平臺上海光源。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呂嘯 朱偉輝 編輯 王穎霞(02:20)
上海浦東。

長期從事同步輻射技術及應用研究的邰仁忠,2004年被“上海光源”項目吸引至此。形如一只鸚鵡螺的上海光源,作用是給分子“拍照片”,能夠服務能源、環境、材料、物質、地球和生命科學等研究學科,已累計提供實驗機時280771小時。

80后教授戴漢寧,幾個月前剛通過人才引進政策落戶上海,成為超冷鋰鏑原子實驗室的一名研究人員。實驗室所在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是“墨子號”和中國首條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線路“京滬干線”的總控中心。

更多的企業在這里聚集勢能。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浦東全社會研發投入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5%,張江核心區超過12%。

提到浦東開發,皆知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自1990年開發之日起,浦東就積極實施“高科技先行”戰略,堅持以高科技企業發展帶動產業發展。依靠上海的科技人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綜合服務優勢,外加自身政策優勢,浦東在科技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今年年初,《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發布,明確城市定位在原有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基礎上,增加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大使命。

置身新時代的潮流,浦東面臨機遇也擔負重責。

8月下旬,“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浦東集中采訪活動期間,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探訪了在浦東生根的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設施、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張江藥谷、張江國際創新港、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了解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科學設施和創新平臺效能發揮、人才延攬舉措等。

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浦東一以貫之地秉持了“規劃先行”和“軟硬兼施”的理念。

張江轉型,規劃先行

在為《浦東奇跡》一書所做的序言中,曾任上海市長的徐匡迪回憶了浦東開發之初的一個細節——

當時,外方最關心的是基礎設施如何保證。他們還提出為實現整個浦東新區的和各功能分區的定位,必須配置相應的要素與設施。如:出口加工區企業的產業鏈必須“無縫”鏈接,即元器件、零部件及整機廠應盡可能在一個園區中,而海關、稅務、銀行、物流則要就近實現“零距離”服務;對高科技園區來說,應該有大學、研究所、“孵化器”、風險投資公司,以及可共用的檢測中心、計算中心等。所有這些思路,對以后浦東新區乃至整個上海市規劃的形成與修訂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反映在本書中,就是“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先行”等理念。

“規劃先行”,且與世界接軌,是浦東開發始終秉持的做法。

在去年年底,浦東拿出了一份未來兩到三年的行動方案。

這份《浦東新區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2020行動方案》指出,將重點聚焦“兩大區域、五大支撐體系”,加快構筑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區基本框架。

兩大區域,指的是以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為核心,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世界一流的張江科學城;以臨港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為平臺,建設智能制造發展高地。

五大支撐體系則包括:以推動創新成果蓬勃涌現為導向,構建要素齊全、功能完善、開放協同、專業高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體系;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引領,打造高端集聚的創新型產業體系;以高地高峰人才建設為重點,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資源體系;以科創中心與自貿試驗區、金融中心聯動發展為契機,完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以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創新發展活力為目的,完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體系。

通俗來說,張江將盡可能拓展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而臨港的科創更重在服務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升級。這或許是幫助浦東乃至上海未來量級提升的“兩翼”。

張江科學城的建設亦是規劃先行。《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去年5月面向社會征求意見,至8月方獲上海市政府批復。

始建于1992年的張江高科技園區一直以中國現代化“藥谷”和“硅谷”著稱,而未來張江科學城將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實現從“園區”向“城區”的總體轉型。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今年8月28日與媒體座談時談到,目前正全力推進張江科學城“五個一批”首輪73個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達1900億元。

根據《規劃》,張江科學城將全力推進國家大科學設施的落地實施。同時,促進科創要素的集聚發展,形成北、中、南三大科創要素集群。

北部依托國家實驗室核心區,集聚大科學設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中部結合孫橋地區和李政道實驗室,集聚國際一流實驗室和科研院所。南部結合國際醫學園區,形成以醫療為特色的國際院校、研究所集群。

大科學裝置的魅力

如果將群英薈萃比作星光熠熠,那大科學裝置往往是科學星河中最為耀眼的地方。這些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而設立的平臺,往往集聚一批頂尖的大腦,成為基礎研究的突破口和前沿技術的搖籃。

過去由于國內大科學裝置的缺位,許多中國科研人員只能借用外國設施,爭分奪秒地完成實驗任務。但在短短的十多年間,浦東已成功建成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設施群,保障科學家長期而穩定地追求重要的研究目標。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邰仁忠,2004年正是被“上海光源”項目吸引回國。

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是國際上性能領先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本質上是一臺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也是探測圍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

當時,他已經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學習到了比較先進的技術,但真正參與到建設過程中,他卻發現從上游到下游,從科學到工程,每一步都對團隊提出了高要求。真空、焊接、機械,樣樣技術都是挑戰,“我們心里把整個未來都搭載在這上面了。”邰仁忠說道。

直到2009年調束成功、正式竣工,光源團隊才松了一口氣。

如今,形如一只鸚鵡螺的上海光源已累計提供實驗機時280771小時,服務能源、環境、材料、物質、地球和生命科學等研究學科,產生研究成果超過4200篇,其中包括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發現外爾費米子等世界頂級突破。

邰仁忠帶著記者走進坐落于浦東張江的鸚鵡螺內部時,正是光源每年暑期例行的休整時間,但工程人員卻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二期工程的建設。他們的目標是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站。屆時,上海光源能夠每年接待用戶超過5000人,用戶實驗超過1萬人次。

接近光速運動的電子環繞著圓形軌道運動,不斷輻射出高能的光子。這些光子被引導到圍繞著圓環的一個個線站內,照射相應的研究材料。由于輻射較強,科研人員其實并不在這些站里做實驗,而是借助機械臂在外圍的操作室工作。

當來到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站中的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時,邰仁忠特別介紹道,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和顏寧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這里完成的。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也正是在這里成功測定包括H1N1和埃博拉病毒在內的多種高致病性病毒的蛋白結構,實現三大頂尖學術期刊NSC的大滿貫。

線站在燈光下仍顯幽暗,但澎湃新聞注意到,門口的寫字板上留下了“道阻且long,行則將至”、“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類的光明語句。

正是因為上海光源能“拍攝”清楚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另一座“大國重器”選擇在鸚鵡螺邊比鄰而居。

2008年啟動設計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于7年后通過國家驗收,并在2017年劃歸張江實驗室管理。這是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

上海蛋白質設施共分兩個部分,其中之一即依托上海光源的5條光束線,并配套了6個實驗站。另一部分則位于海科園區內,由核磁大廳、自動化蛋白表達系統、電鏡、質譜、超高分辨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高性能計算機房等技術系統構成。

蛋白質是所有生命形式與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和功能執行者,在基因研究和精準醫療的時代,解開小小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就能打開一些神秘的生命密碼。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介紹道,無論是生物技術本身,還是醫學診斷、藥物和疫苗開發、現代工農業,都需要蛋白質測序技術平臺來提供科研和服務功能。

“一個科學設施的價值不在于本身做了多少研究,而是它提供的技術為理解整個生命體系作出的貢獻,對藥物開發做出的貢獻。這才是一個大的科學裝置必備的素質。”張旭說道。

上海光源實現了給分子“拍照片”,在不遠的將來,一座舉世矚目的百億元級光源將進一步實現給原子“拍電影”:

2018年4月開工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是中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與同步輻射光相比,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脈沖結構和更好的相干性。

它將與超強超短激光、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等大科學設施形成交相輝映的格局,映照張江最終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

合作與集群

“合作”和“集群”是張旭講述時的兩個關鍵詞,也是浦東努力為科創主體營造的環境。

例如,上海蛋白質設施與上海光源、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學、新藥創新研發基地等機構形成了有機結合,規模性地將張江實驗室的兩大主流方向——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整體地向前推進,并覆蓋到中間過渡的人類類腦研究和腦科學。張旭還同時擔任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的院長。

蛋白質研究如何轉化為智能科技?張旭詳細解釋了這種學科的交叉和綜合。

蛋白質結構有關受體離子通道的開放和關閉,是傳達信息的關鍵部分。蛋白質設施與周邊的上海科大、藥物所等合作,完成了許多跟神經系統的感受、認知、激勵相關的世界頂級工作。而人工智能也需要感受外部世界。這就令科學家們浮想,能否參考蛋白質結構受刺激變化的原理,來進行人工智能傳感器的設計?

“在蛋白質結構層面解析神經細胞如何發揮功能、如何感受外界世界,對我們來說是增加知識的過程,這些知識會在下游研究中啟迪和延續。”他告訴記者,“你想象不到,蛋白質研究能夠和信息技術有關,這就是現代科技,交融性越來越強,相互促進的作用就越來越明顯。”

被張江的“合作”和“集群”吸引過來的,不僅是生物學家和藥物學家,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信息研究團隊。

潘建偉團隊最早于2005年在合肥大蜀山實現了13公里的量子糾纏分發,走出了實用性量子密鑰的第一步。而在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它的總控中心位于浦東張江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

除了控制“墨子號”,這里也是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干線 “京滬干線”的總控中心。

為什么會選在上海?中科大教授張強從合作方和用戶兩方面進行解釋。

原來,長期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量子通信團隊,一開始并不擅長做衛星、載荷、天地同步之類的工程項目。而在這些方面,上海有很好的基礎。

張強提到,中科院系統的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和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分別在載荷、衛星和激光領域給予了技術支持。最近,量子工程中心更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滬上高校建立了合作。

“至于‘京滬干線’,正好上海也是一個主要節點。上海是金融中心,在應用上比合肥和其他內陸城市更有優勢。”他說道。

平臺的力量

對一些更小的生物創新企業來說,加入合作和集群的環境,起步之路會減少許多困難。

張江藥谷作為中國首個生物醫藥產業專業基地,自1994年始建以來,孵化出了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這里藥品的臨床獲批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平均每天都會有一場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活動,80多家企業的100多個項目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20款藥物從這里走向海外市場。

張江藥谷

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是最早進駐張江的企業之一。該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科技官蘇慰國說道,張江為孵化階段的企業提供了一整套開放式的科學研究平臺,在資金和人才上都給予了支持。

上海優卡迪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及首席科學家俞磊也談到了這一點。該公司主要開發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部分技術已經超過美國現有的產品。

俞磊回憶2012年從美國回來時,“什么都沒有。做生物醫藥的企業一開始需要很多資金,沒有五百萬元很難起步,不僅要合適的人才,還要很好的實驗室、昂貴的儀器。我們在這里可以共享。”

張江對新藥創制的整個流程有著非常專業的支持,“跟只是砸錢,錢扔下去就不管了的園區很不一樣。”他強調。

蘇慰國認為,藥谷作為平臺更重要的一項功能是吸收企業意見,不斷推動重大的新藥政策創新。2016年,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在上海等地開展試點,讓更多的醫藥企業放開手腳專注研發和創新,背后就有張江積極的探索和推動。

在集群的創新環境中,不僅是小企業會得到起步的助力,跨國巨頭也會收獲新鮮的血液。2016年,浦東新區在28年間積聚的一批跨國企業,加入了張江管委會牽頭的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

這是因為,跨國公司這樣的巨獸,雖然內部有一套自給自足的創新體系,但久而久之,也會形成“孤島”現象,影響創新活力。破除創新“孤島”,就需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的“造血”。

孵化平臺充分利用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和人才溢出,幫助創新公司站上更高的創業起點,對接優質的全球資源。同時,中小企業也能借助平臺迅速實現創新產品的產業化,占據細分市場。

在先進制造業企業集聚的臨港產業區,智能制造產業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如何為先進制造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2016年6月進駐臨港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在破題。兩年來,研究院已經為長三角地區的300多家企業提供過服務,直接幫助企業解決他們在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習俊通認為,“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技術好像都有,離成熟、離應用還差這么一點距離。上海在建科創中心過程中,產業發展這樣快,急需要一些功能性平臺。”

他告訴記者,研究院要讓企業看到未來的智能制造到底是什么樣,要組織力量攻克共性技術難題,也要搭建測試驗證平臺,讓量大面廣的研究機構、中小企業到這里來測試它的技術,提升技術成熟度。

合作與集群的環境成了浦東打造科創中心的“軟實力”,良好的產業基礎快速生長出自主創新的生長需求,而創新資源的集聚又為自主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誰也不愿意是個孤獨的人

制度創新和政策出新也在不斷塑造浦東的“軟實力”。

翁祖亮在座談會上特別提到了“雙自聯動”,也就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聯動發展,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

例如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大大降低新藥產業化的門檻和成本。目前,浦東已有32家企業申請,試點藥物51個品種,其中31個為I類創新藥。同時,浦東還將該制度創新模式拓展至醫療器械領域,首個產品已經獲批上市,上市時間比法定時間提前近一年。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浦東也有所作為。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支持下,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去年年中宣告成立,承擔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汽車、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裝備等浦東的八個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的專利申請預審工作,在快速獲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上向前邁了一大步。發明專利審查從3年縮短到3個月,實用新型從1年縮短到1個月,外觀設計從3個月縮短到1周。

這樣的“浦東速度”對科創人才的吸引力是無限大的。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董事長吳家翔形象地說道:“想象一下,一個‘技術之父’會很希望他的‘孩子’可以快點有名字,快點得到保護,快點拿到‘身份證’。”

人才是打造科創中心的核心要素。

去年,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虹拿到了全國首張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永久居留身份證。在浦東機場出入境時,工作人員們都爭相來“參觀”這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證件。

這得益于2017年6月,浦東新區推出的海外人才“9條”。

浦東新區關于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條措施,其中之一便是開設自貿區永久居留推薦“直通車”。

此外,浦東還設立了海外人才局,這是全國首個以“海外人才局”命名的政府機構,除了實施海外人才工作許可、永居推薦、身份認定和配套服務等,也將為下一步開展更多制度創新工作奠定基礎。

今年,浦東再次推出人才發展“35條”,決心以甘當“店小二”的姿態著力加強和改進人才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35條”其中之一提到,要實施人才住房安居新政:由實物配租為主調整為租金補貼為主,實現補房至補人的機制轉化。在張江科學城建設9000套以上國際人才公寓。統籌社會租賃房和代理經租房等,未來三年推出15萬套(間)以上人才住房。

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人才醫療服務水平、滿足人才多樣化文化需求等措施都旨在更好地“拴心留才”。

隨著科研環境的改善,以及超冷原子模擬研究實驗室在上海的集中落戶,戴漢寧在今年3月回國加入到中科大的量子信息研究團隊。

“我們這一代是比較幸運的,國家開始關注超冷原子研究,在合肥和上海都建立起研究中心。上海這邊集中了五到六個超冷原子模擬研究實驗室,針對不同原子、不同應用、不同物理模擬,我們可以非常頻繁地使用設備,整天呆在一起做研究。”他說。

在張旭看來,浦東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正是研究環境和創新環境。這里的研究機構、大學院所、企業聚集起了世界各地的人才,人才聚集得越多,研究環境和創新環境就越好,對人才吸引力也就越大。

“誰也不愿意是個孤獨的人。”他說。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开发公司| 百家乐官网币| 大发百家乐现金网| 广州百家乐娱乐场开户注册| 连州市| 百家乐官网14克粘土筹码| 德州扑克筹码| 老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太阳城娱乐场| 自贡百家乐官网娱乐场开户注册 | 百家乐官网棋牌交友| 百家乐网上赌场| 百家乐官网线上| 百家乐博娱乐场| 太阳城百家乐官网红利| 嘉禾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澳门百家乐官网真人娱乐城| 百家乐娱乐真人娱乐| 百家乐官网之三姐妹赌博机| 百家乐赌台| 真人百家乐官网蓝盾| 棋牌室赚钱吗| 百家乐是哪个国家| 山东省| 百家乐路单破| 澳门百家乐官网怎么看小路| 全讯网a3322| 5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老牌全讯网| 百家乐职业赌徒的解密| 真人百家乐官网作假视频| 全讯网一码353788| 5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裕民县| 康莱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24山入门| 百家乐官网怎么看单| 威尼斯人娱乐城博彩投注平台| 下载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巴厘岛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太阳城娱乐城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