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雜文|《后會無期》:我們終究都是要告別的
三個人,兩個人,亦或者只是一個人。
東極島,國家最東邊的島嶼。一輛車,從這里出發,前往“西天”。在這條好像叫做人生的路上,我們不斷的在告別,我們終究會學會告別。
周沫叫做友情,她是我們最先學會告別的東西。
蘇米叫做愛情,并沒有那么浪漫,反而有很多現實的阻隔。
胡生叫做童年,每次回想起來像個智障,不知道什么時候就丟了。
劉鶯鶯叫做親情,是我們最信賴的東西,也最容易放肆。
旅行者探測器叫做理想,不一定是你認識的那樣,也不一定會實現。
當然,還有小阿拉斯加,這是永遠會讓你欣慰的那些事物。
為什么必須要告別?因為人生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被動的,就像故事開始時講的那樣:因為拆遷改造和工作分配,主人公不得不離開家鄉,開始這一段旅途。
我們會擁有很多的東西,也會向很多事物告別,雖然我們并不愿意。但沒有人可以掌控要經歷的一切事物,也沒有事物是只依靠自己就可以決定的,所以我們都必然將面對告別。
我們可以掌控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明白我們都是平凡的旅行者,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從而在下一次的告別時可以更體面一些,坦然一些。
但學會接受并不意味著要逆來順受,我們當然要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然而面對有些告別時我們終究是無能為力的,就像溫水鍋里的青蛙,當然要努力跳向鍋外,但現實是否蓋上了鍋蓋則不是當下的青蛙可以決定的。
順其自然的接受,則不會讓憤怒、悔恨、悲傷辜負了我們的時光,從而為下一次告別做更加萬全的努力。正如泰戈爾所說的:“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將錯過群星了。”
畢竟,我們是要走向未來,而不是徘徊在過去。
這一路走來,走下去,我們學會了在江河和浩漢之間做取舍,他們所組成的正是我們每一個走在路上的人。
慢慢的學會控制情緒,既義無反顧的追求,也可以順其自然的接受,但理性的鐘擺必然是會偏向江河這一邊的,因為人總是向往美好的,而美好與否卻往往不只取決于個人自身。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讓每一次面臨告別時的自己,都比上一次更加欣慰一些。
人生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我們必將被動地擁有一些事物,失去一些事物。
因此,我們終究是要不斷走向告別的,直到那最后一次。
我們終究是要告別的。
就此別過,后會無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