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套著“青旅”外殼的群租:開在上海居民區,高低床遍布,擾民投訴不斷
2023年2月1日,《上海市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立法規定禁止群租。這讓居住在徐匯區望族城內的居民欣喜不已。
幾年前,小區5號樓里開了家青年旅舍。原本的房型結構被破壞,分割成了幾個獨立房間,高低床一擺,可容納近40人入住。每晚房客進進出出,給小區居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本以為隨著法規的出臺,這一行為很快就能被取締。可半年過去了,這家青年旅舍卻絲毫沒有任何要停業的跡象,市民不得已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希望根除5號樓的非法群租現象。
與此同時,解放夏令行動也接到不少市民反映,稱近年來借著民宿高速發展的東風,小區內以“青旅”為包裝殼的群租現象格外突出,這些開設于居民社區內的青旅常常以“大通鋪”“上下鋪”的形式存在,入住人數多,有著嚴重的安全風險。他們不解:明明是群租,怎么冠以“青旅”,就能躲避監管呢?對此,記者走訪了多家開設于居民區內的青旅,一探究竟。
開在居民區里的“青旅”
說到“青旅”,大家并不陌生,是預算有限的自助旅游者最常考慮的住宿地點之一。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吳本介紹,在學術概念上,“青旅”特指“青年旅舍(Youth hostel)”,1909年起源于德國,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這類“青旅”必須要服從國際青年旅舍聯盟的統一管理。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國內借用“青旅”概念的青年旅社、青年旅館等越來越多出現,“其實,這些同樣簡稱為‘青旅’的住宿類型,和青年旅舍的經營初衷有很大的不同,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短租的一種。”
開在徐匯區望族城小區里的這家青旅,便是后者。其位于小區5號樓的24層,記者跟隨導航來到5號樓外,發現此處大門緊鎖,繞了一圈也沒能找到進入的方式。向路人詢問后,記者才得知,5號樓為望族城小區內唯一一棟商住兩用樓,聚集了各類不同性質的企業。為了方便管理,下午6時,企業員工陸續下班后,5號樓的大門便會關閉。住宿者若要進入樓內,必須繞路前往社區前門,完成訪客登記與人臉識別后,才能進入。
望族城小區5號樓。
步入5號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標注有各個樓層企業名稱的告示牌,家政機構、物流企業、設計公司與民居,幾種不同類型的企業擠在不同樓層。記者來到24層的這家青年旅舍,除了樓梯口的招牌之外,從外觀來看,這里更似住宅,防盜門外堆著櫥柜及生活雜物。記者到時,防盜門敞開著,走近后便能將屋內情況一覽無余:客廳里電視等生活物品一應俱全,既是家庭生活區域,又是旅舍前臺。聽聞記者辦理入住,老板娘從沙發上站起,在門口電腦上登記身份證后,便徑直帶著記者走進了房間。
前臺區域和生活客廳融為一體。
記者留意到,整套房屋內里共計6間房,分為四人間、六人間、八人間三種規格。記者訂購的房間是八人間,里面擺放了4張高低床,已有6人入住。每個床位以橙色隔擋簾分開,床邊各有一個充電插口。屋內空間十分擁擠,沒有通風窗,僅有空調以及最簡單的生活配備,住客的衣服與生活雜物散亂各處。而且,記者并未看到相應的消防設備,除了一扇無須房卡、可以隨時開關的木門,更無任何防盜措施。問起該區域內的消防保障,望族城社區物業工作人員回應,“樓里的消防配備是有的,但屋內的私人區域我們就管不了。”
每張床鋪上設有充電接口。
務工的長住人員與臨時居住的旅客來來往往,深夜零點前后還有不少住客進出,偶爾還有住客組織劇本殺、ktv等活動,難免發出聲響。“有許多居民投訴,說這家旅舍擾民。”物業負責人回憶道。
整治難在哪里?
居民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時稱,該樓屬于住宅,按照規定不能開設旅館。不過,記者走訪時看到,樓內有不少企業。對此,物業工作人員解釋,該樓在規劃及銷售階段,按商住兩用樓設計并建造,然而,由于房地產政策的調整,最終產權顯示為公寓。“購房的業主掏的是商用樓的錢,當時要更貴些,他們也很委屈,其實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
樓內的企業數量不少。
也正是因為產權性質的模糊,管理也因此“左右為難”,樓內的旅舍營業至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酒店住宿業,更像是民宿。”物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據說已經要求搬離了。”
記者進一步向屬地街道核實情況,相關工作人員介紹,5號樓的青旅經營者不止一家,雖然他們在互聯網平臺上自稱“青年旅舍”,實質上是公寓性質,不能用于經營。接到投訴后,街道有關部門已對5號樓內的類似“青旅”立案處理。據悉,目前5號樓內的其他旅舍已整改完畢,僅余一家因距離新地址的交付還存在時間差,暫時被允許留下過渡。
自此,困擾望族城小區居民已久的擾民問題總算有了解決之法。可在其他社區內,類似套著“青旅”外殼的群租房卻剛剛萌芽。在浦東新區秀怡苑小區,掛靠在某平臺上的“青旅”房源就不止一家:32號、7棟、5號樓都有青旅開設,且大部分都被歸為“民宿”類,其中不少還是2023年新開業的。然而,入住過“檸檬青旅”的方先生(化名)體驗并不好,“實則就是群租房,聽常住人員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判斷是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所。”他認為,居民樓里的這種“旅舍”早已背離了“青旅”的初衷,根本沒有旅館經營的資質不說,還有重大的安全隱患,呼吁相關部門加強管理。
某平臺上,位于秀怡苑的“青旅”數量不少。
秀怡苑是個住宅小區。
對此,吳本深以為然,“正規的旅館需要嚴格遵守《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取得經營許可證、特種行業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后,才能開門營業,這種開在居民區里的短租房顯然不符合,據我了解相關部門很難批下來,應當是非標準住宿的一種,可以說是打了民宿的擦邊球,位于灰色地帶。”
背后:城市民宿管理薄弱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民宿行業是個人對個人“共享經濟”的一種,目前約有超過60%都是非專業的個人/家庭房東,屬于電子商務法明確的四類豁免辦照的情形之一,不需要進行市場主體登記。而對于城市民宿的管理,盡管上海市《關于印發〈關于規范本市房屋短租管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里規定,開展房屋短租活動應當符合村居管理規約,管理規約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當取得有利害關系的業主的一致同意,并與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簽訂《治安責任保證書》,但在實際操作中,想要上線一家民宿,僅需提供房源信息、身份證明即可。
在平臺上線“青旅”,可選擇民宿類型,提供三選一證件及個人信息即可。
記者向一線執法隊員咨詢得知,居民區里開設民宿后,房子從單純的住宅變成了經營場所,業態發生了變化,相應的管理要求也會隨之改變,“行業變化后,管理標準是不是跟普通住宅有所區別?這個需要更明確。”記者留意到,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曾公開回復一則提案,稱考慮到房屋短租與一般意義上住房租賃存在差異,未納入《條例》適用范圍,宜通過其他專門的法律規范予以調整。
這部分管理空白給非正規“青旅”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劉德艷表示,所有開在居民區里的未經注冊的“青旅”都屬于變相群租。相關部門必須要及時介入,予以取締。“這種打著‘青旅’名義的群租,給居民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還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旅行不一定要住酒店”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消費趨勢,類似的城市短租房管理已然是橫在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鄉村民宿的規范化發展在各省市已漸成氣候,上海各郊區也是如此。相對而言,城市民宿、短租房的性質更復雜,類型更多樣,在準入、監管等方面也更為困難。”吳本建議,應考慮建立聯合執法機制等措施,盡快明確短租房管理標準、合同管理、硬件設施、平臺義務等方面的要求,填補法律空白。
(原題為《套著“青旅”外殼的群租:開在上海居民區,高低床遍布,擾民投訴不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