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萬寧的山與海之間,找尋生活的錨點|地球快門
【編者按】
海南萬寧的日月灣,新興的沖浪勝地。想要逃離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匯聚于此,追隨潮汐和日月,體會刺激與松弛。他們遷往這里定居,決心在山海間做個“浪人”,獲得永久的自由感。
2022年初,攝影師嚴佳林也決定辭去原本繁忙的IT工作,試圖在日月灣開啟慢節奏的新生活。本期“地球快門”,我們來到海南萬寧,看她鏡頭下的年輕人如何構建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卻又在外界的侵蝕下感受到了一些矛盾與迷失。
攝影、文字 / 嚴佳林
編輯、設計 / 吳思越
2022年年初的時候我辭職了,在那之后我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我厭倦了在互聯網行業當一顆螺絲釘,但同時我不知道如果自己不朝九晚五,是否可以找尋一種別的方式持續地生活下去,有什么其他選擇。當時我在思考,我所有的選項一定受限于我的眼界和體驗,所以我想去挖掘,世界上是否有別人在嘗試我從未得知的關于生活的選擇。
恰逢我和從北京回到萬寧老家的朋友聊天,當她提起很多年輕人都從城市遷移到了萬寧,我就更感興趣了。因為我確實好奇:那些和我一樣放棄固定職業的年輕人,在離開原先的生活模式之后,會怎么樣重新構建自己新的生活,而這又是否可以作為參考,我是否會像他們那樣生活。所以我算是帶著疑問過去的,想給自己的問題一些思考線索,隨后發現這件事情變了,我更像是一個觀察者,去觀看一種實驗性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項目的進程中,我在拍攝的同時也會去和生活在那里的年輕人聊他們的生活。萬寧植被茂密,自然景觀少有人類造物干涉,在2022年前后,比起“旅游城市”的定位,它更像是一個“理想家園”的存在。島嶼隔絕了外界的現代生活,萬寧的島嶼生活也仿佛成了一個精神性的象征:年輕人們主動從城市退出,跟隨日月和潮汐的節奏生活,騎摩托車、沖浪、滑板、曬太陽,他們更加關注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這像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更接近本質的對人的塑造。
在日月灣從內而生長出的精神與價值觀,像海藻一樣附著在每一個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這也像是這個世外桃源的使命:它建出精神世界的理想內核,像植物染料一樣浸染著人們處于皮層以下的性格。然而,這股強大卻溫柔的的精神侵入力量,是否對人而言,是永遠的完美而無害呢?這是我對于這種人為構建的理想的精神家園的質疑。
我前后在萬寧待了一個半月,體會和感受很復雜。當我剛從萬寧回到城市時,恍惚了很久,覺得城市景觀反而離我很遠。再次去萬寧時,發現很多原先在萬寧的朋友都離開了那里,去別了的地方:盡管這里自然環境很美,但本地實際的發展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并且越來越不友好。物價攀升,有限的工作機會,日益發展的旅游業的侵蝕,以及小型人情社會的局限,都會讓一部分人感到矛盾。隨著本地旅游業的興盛,外來人口的增加,日月灣和臨近的村子變得越來越嘈雜,物價飛漲,理想家園不再宜居。
至此,我開始思考:這個地方,最終是否會遺棄那些接踵而至并在此生活了很久的外來人群?當它開始了經濟上的發展時,是否意味這是文化與精神方面衰敗的開始?建立在心靈與實體上的烏托邦是否能夠永遠存在?它是否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卡爾維諾所說的那種 “一個充滿奇跡和希望的虛假之地”?
我想,過程中我試圖找尋一種回答,但對于這個問題本身并不存在正確答案,與其說是答案,不如說是多元的參考和觀點。對于有的人來說,生活的錨點是奮斗、成功,而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只是每天都能在海邊望見日出日落。
【攝影師】
嚴佳林,生于1992年,福州。2016年,畢業于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國際金融分析專業。目前在中國福州生活和工作。她的創作主要圍繞著個體與群體失去的記憶和情感展開,并試圖通過圖像去探索記憶被遺棄的過程。
【地球快門】
“湃客·眼光”欄目策劃全新改版,透過光圈,成像世界。精選優秀攝影作品,發現不同地理坐標下的生活方式。
【關于投稿】
“地球快門”目前面向公眾征集優質攝影作品并給予一定稿費鼓勵,歡迎各位攝影師、讀者踴躍投稿。
作品要求:
1、主題性:作品圍繞同一地點的某個主題或事件創作
2、地方性、差異性:作品能夠展現某一地標的自然、人文個性,同時能夠呈現一定的文化沖擊、視覺差異
3、審美性、年輕性:以攝影師的視角觀察世界,發現所在地的獨特趣味
有意投稿者請聯系郵箱:wusy@thepaper.cn(郵件標題請標明:投稿+姓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