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搶票難、場次少、開放時間短,上海天文館一票難求僵局何解?
上海天文館
進館要預約,定鬧鐘搶票、看展要排隊……最近,“人從眾”爆滿的場景成了各地博物館、科普場館的常態。其中,上海天文館更是眾多文博場所的“頂流”。
“作為一個上海家長,從沒有搶到過上海天文館的票”“搶到暑假上海天文館的票,是不是可以封神?”在社交平臺上,類似吐槽隨處可見,多次沖上熱搜。
門票緊俏之外,上海天文館的開放時間也被家長詬病。“9點半才開,16點就閉館了,實在太短。”據此市民呼吁,天文館在寒暑期和小長假旺季增設夜場、延長開放時間,緩解當前急遽增加的參觀需求。
近年來,上海公共文化供給日益豐富,贏得公眾廣泛點贊,也成為上海發展都市文旅產業的新契機。
面對眼下供求關系一票難求的僵局,是“兩手一攤就地躺平”,還是努力創新服務模式、增加服務供給,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期待各方一起來破局。
搶票難,難于上青天,家長無奈選高價研學團
天文館的票有多難搶?8月8日9時30分,記者也嘗試了一回。據悉,當天放出的票為8月10日的門票。填寫完姓名、身份證號及手機號后,頁面會出現一個三分鐘的倒計時。據公告稱,設計倒計時是為給觀眾預留充足的時間填寫個人購票信息并在同一時間提交訂單,最大化確保購票的公平性。
不過,在倒計時歸零的那一剎那,記者提交訂單,被告知“余票不足”,搶票以失敗告終。很多市民反映,自己連續蹲守了半個月,也沒成功搶到過票,堪比春運時搶火車票。
雖然上海天文館此前在公告里指出,對于未經授權的第三方網絡平臺、線下機構或個人以所謂“代購”“代拍”“代約”等任何方式出售、加價售賣票務的行為,館方已采取各種監控措施積極應對處理。但對不少家長而言,沒買到票,高價選擇“研學團”是唯一的選擇。
記者隨機咨詢了幾家研學游機構,對方表示,上海天文館的一日游研學團的帶隊老師有深耕天文領域多年的大學教授、天文館選拔的講解志愿者以及資深在職教師,通常為親子團,一般一個團里有十余個孩子,人均價在400至900元不等。
市民王女士日前就帶著孩子報名了上海天文館的研學團。“研學團都是第三方提供服務的,感覺是高價售賣入場券,像‘黃牛’。但我們難得來一次上海,孩子很想參觀,沒辦法,只能咬咬牙上。”她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
不少市民質疑,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天文館的研學團是否擠占了大眾的資源。“普通門票買不到,想要入內就要花10倍、20倍價格去報團。”市民甘女士說。
搶到票,也很難盡興參觀,家長感慨開放時間太短
一方面是票難買,另一方面,不少成功搶票的幸運兒認為,天文館的場次太少,營業時間過短,無法盡興參觀。
“很多博物館都在暑期延長開放時間,但上海天文館還是9:30開放,16時就閉園了,最晚入園時間為15時。其實,我們從市區開車到天文館已經接近中午了,等于玩不了多久就要走了。為什么不能稍微延長一點營業時間?”采訪中,一位暑期曾帶孩子打卡過天文館的市民呼吁道。
還有一位家長提出,目前,天文館開放的場次有上、下午兩場,為何不能在下午3點后,再增設夜場,為親子家庭提供一個夜游的好去處。
“比如,可以在寒暑假、法定節假日及周末里,增設3點到7點的場次門票,這樣大家就算回市中心也不算晚,如果不想回也可以在臨港住一晚,次日再打卡附近的景區。”另一位市民表示。增加夜場,既緩解熱門景區高峰時段游客過度擁擠,又利于避開高溫時段戶外旅游,提升景區容量。
其實,開啟“延時模式”并不罕見。去年夏天,北京天文館就在暑假開啟了“延時模式”,延長開放時間,且每周一至周四的四大劇場加映多部科普節目,每周五至周日舉辦多場科普活動,深受市民游客的好評。
今年,部分博物館在節假日也已延長閉館時間。如上海博物館在暑期擴充了開放時間。除了白天的開館時間9:00-17:00(周一閉館)之外,7月7日至8月20日期間,每周五增設夜場,開放時間為18:00-21:00。蘇州博物館8月起也開啟了“夜游”模式,閉館時間延長到晚上九點。陜西歷史博物館7月16日起,每周周日開放時間由8時30分至18時延長為8時30分至20時。
面對巨大客流真的無計可施?專家呼吁提高核定承載量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劉德艷告訴記者,根據她的了解,天文館的搶票難不只發生在暑假,而是從天文館開放之日起一直如此。
“我也請教過天文館方面,為什么這個館那么火爆?他們答復的是,因為上海天文館是一個‘世界級’的場館,它的參觀價值很高,所以確實深受大眾的喜愛。”
劉德艷表示,為了緩解人們購票的難度,其實館方也想了不少辦法和黃牛“斗智斗勇”。但是顯然,館方的接待能力與市民的參觀意愿仍不匹配,供需矛盾依舊沒有解決。
面對巨大的客流,館方真的無計可施嗎?劉德艷提出了幾條措施。“一是我們的場館,特別是在寒暑假、旺季里面,能不能稍微早一點開園,晚一點閉園,延長接待時間?二是,疫情期間制定的核定承載量,到了現在是不是可以適當放寬一些,提高館方的接待能力?
比如,故宮疫情前核定承載量是8萬人次/天,現在是3萬人次/天。當然,游客們也要做好準備,放寬核定承載量后,人們的游館體驗會變得差一些。”劉德艷對此建議,讓館內電子、語音講解器變得更生動、詳細,游客們可以自行租一臺講解器,邊逛邊聽,進行高質量的參觀。
鼓勵錯峰研學,保障學生及公眾的體驗
在眾多的研學游產品中,包含“博物館”的內容異軍突起。然而,大量研學游將博物館變作課堂,是否擠占了公眾資源,侵害了公眾公平獲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
對此,劉德艷呼吁,將研學游放在學期中間進行,削峰填谷,讓家長、學校、帶隊教師與文旅企業多方為孩子“真研”、“真學”提供更多保障。
“今年夏天,各地文博場館一票難求。在我看來,一方面它和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旅游方式有關,因為很多人在家門口旅游,三年里,人們發現逛逛博物館也很不錯,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和研學游需求旺盛有關。”
劉德艷認為,博物館的熱度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為積攢了三年的研學需求在這個暑假進行了集中的釋放。
劉德艷指出,研學游分兩塊市場:一塊市場是學校招標,由旅行社、研學機構等競標之后獲得承辦資格。還有一塊則是旅行社開發出來的一些研學產品。這些產品通常是家長帶著孩子,以家庭的形式去向旅行社購買旅游服務。
“現在,孩子們的研學都是在寒暑假進行的,我認為可以在學期中開展研學。比如,小學、初中、高中的孩子可以利用學期中的幾天時間,在本市,或者在全國進行研學。”劉德艷認為,這樣既能起到錯峰出游的效果,也能提高孩子們的研學質量。
她還強調,研學旅游不應只盯著博物館。“一些旅行社或研學機構把研學簡單地理解為去博物館、大學校園里走一圈,其實研學是可以帶著科學的思考,或者以歷史、文化元素為主線進行研究。”
她表示,很多工業旅游,鄉村旅游產品也可以圍繞文學,歷史,科技等內容,設計成研學的產品,可以有效緩解研學資源的緊張。
對于這一觀點,春秋旅游副總經理周衛紅也表示認同。她認為,中國國內的研學旅游產品,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可廣泛操作、可監督的標準,與此同時,無論是文博場館,還是知名高校,都還沒有在商業運作中開啟合適的、可推廣的協作機制;在暑期大量學生涌入旅游市場后,容易造成資源的短缺。
對此,她提出,教育部門應注重春假、秋假中研學旅游的比重;國家教育、文旅等主管部門,要盡快研討有關研學旅游的合作、協作機制,同時探討制定相關的標準。
“一些市民認為,國外的博物館好像也有很多研學團,但是不影響其他參觀者,希望我們這里的博物館也能效仿。但據我了解,國外的老師帶隊進入文博場館開展現場研學,這是課程內設置。
但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并沒有這樣的要求。如果未來,我們的教育課程設置里能把本地文博場館納入到必修課程,同時協調了有關的機構,相信,人們的體驗感會更好,研學游的費用也會顯著降低。”
多地博物館已打破“周一閉館”慣例
為了應對假期客流,滿足公眾的參觀需求,各地不少博物館已經“積極”出招。
記者了解到,博物館周一閉館是國際通行的慣例,主要是為館內設施、文物展品的休整和保養留出時間。不過,目前已有一些博物館打破了“周一閉館”這一慣例。
如,7月31日起至10月8日,南京六朝博物館取消周一閉館,市民、游客周一至周日每天都能參觀。據了解,六朝博物館周一開放后,相應調整了設備維護和文物保護工作時間,工作人員提前上班、推遲下班。
同時,杭州7月31日起也調整了5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實行分類錯時開放,市民、游客每天都可以參觀博物館,從城市層面打破“周一閉館”的慣例。調整后,11家博物館每天開放,17家周二閉館。河南洛陽多年前也就探索博物館在當地重要節慶、節假日取消“周一閉館”,今年四五月間的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各博物館每天開放。
(原標題為《記者“夏”基層|上海天文館搶票難屢上熱搜!各方呼吁延長開放時間,高峰期增設夜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