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終于讀了這本書!相見恨晚啊!
去年夏天,連續讀了幾本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本來想著系統性地接觸一下日本文學,卻發現自己與三島不大對付。
這一計劃便擱下了。
最近開始讀芥川龍之介,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在日本文豪之中,似乎只有芥川是我天然地感到親近,對我脾性的。
前幾日讀完了芥川的選集《羅生門》。里面收錄了芥川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作為第一次接觸芥川的讀者,是非常不錯的選本(我讀的下圖這本,文治圖書出版的)。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我的芥川初體驗。
一
芥川龍之介出生于1892年。他的第一篇作品《老年》發表于1914年。第二年,他又發表了《羅生門》,但均未引起反響。
1916年,他在《新思潮》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鼻子》,受到了文壇大佬夏目簌石的贊賞,終于嶄露頭角。
不過,雖然出道很早,但他的整個寫作生涯只有十幾年。這十幾年里,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羅生門》《鼻子》《地獄變》為代表的,取材自歷史故事的小說。
第二個階段,則是1921年他作為記者去中國旅行回來之后創作的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
最后一個階段,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寫作了許多直抒胸臆的,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比如《侏儒警語》《某傻子的一生》。同時,在這一年發表的《河童》,則是一篇極辛辣的諷刺小說。
本來,35歲對于任何一個作家來說,都還是一個未完成的狀態。但是,很可惜,這年夏天,芥川選擇了自殺。
二
下面,根據我讀到的這本《羅生門》,來分享幾篇他的作品。
翻開書,第一篇就是《羅生門》。
《羅生門》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小說開始于一個陰郁的畫面:一個侍從在羅生門下避雨。前幾日,他被主人家辭退,如今一籌莫展,無處可去。他正躊躇著是不是要去做強盜,但當務之急,還是找一個地方過夜要緊。
于是,他走上了堆滿死尸的城樓。忽然,在死人堆里,他發現一個頭發全白的瘦小老婆子。
“但見那老婆子將松明插在地板縫中,然后兩手伸向剛才盯視的女尸頭上,就像母猴給小猴抓虱子那樣,一根一根拔起了長發,那些頭發一拔就掉。”
他不知老婆子在干什么,站出來與她交涉。原來,這老婆子拔尸體的頭發,是用來做假發賣錢的。她說這些死人都不是什么善主,只配這樣對他們。而且,現在沒有別的活路,這么做也沒有辦法。
侍從聽著聽著,“心里逐漸冒出某種勇氣”。他剝了老婆子的衣服,粗暴的將老婆子踢倒在死尸堆里,消失在夜色中。
這顯然是一個道德故事。侍從一開始對未來的道路還感到躊躇。老婆子的行為和話語對他而言正是一個啟悟時刻:在這個不需要道德的世界,他無需為自己的罪責負疚。
這背后的觀點是:惡潛藏在所有人的體內,等待著被激發。在這樣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惡更會像傳染病一般肆虐。
讀這本《羅生門》,可以看出芥川非常關注善惡、道德、人性、良心等問題。不只這一篇,后面的許多小說,都是對這一主題的挖掘和變奏。
讀他的小說,讓我想起了美國作家奧康納。他們的小說都有一種陰森、殘缺、陰郁的美。就拿《羅生門》來說,文字描寫非常細膩,雨夜,城樓,尸堆,讀進去有一種陰慘、凄厲的恐怖氣氛。光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就非常令人佩服了。
三
除了《羅生門》,《鼻子》《山藥粥》和《地獄變》的情節也取材自《今昔物語》。簡單介紹一下。
《鼻子》講的是一個和尚長著一個長鼻子。這個鼻子太長,一是不太方便,吃飯都會掉到碗里,需要一個小和尚用木條幫他提著才行。二來,因為長鼻子,他也經常受到其他人的嘲笑。為此,他習得一個偏方,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將鼻子弄短了一些。然而,雖然他的鼻子變短了,其他的和尚見到他,還是吃吃笑個不停,甚至笑得更放肆了。
如果說《羅生門》對于人性之惡的觀察,還比較簡單。那么,《鼻子》這篇對于“旁觀者的利己主義”微妙心理的把握,則非常精準了。
他是這么寫的:“當然,每個人都有同情他人的惻隱之心。但是,當那人設法擺脫了不幸之后,旁人又會覺得悵然若失。說得夸張些,他們甚至想讓那人再度陷入不幸。”
《山藥粥》寫的是一個小官,平庸丑陋,夢想是喝到一碗美味的山藥粥。有一個習武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便說要請這個五品小官喝山藥粥。但是,他與其說是邀請,不說是嘲弄,雖然五品小官真的喝到了山藥粥,但那滋味卻苦澀得很。
人對于低于自己的人,不只有同情,甚至有一種惡作劇式的嘲弄。這種奇怪的心理,是芥川龍之介很感興趣的。
《地獄變》的篇幅相比于前兩篇更長,有一種傳奇和凄厲的美。審美趣味上,芥川確實很樂意去描寫地平線之下的世界,那些丑陋的,乖戾的人性之惡。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藝術至上主義的畫師為藝術殉道的故事。其中最驚人的一幕,為了畫出逼真的地獄圖,畫師要求大人將一輛蒲葵車點燃。同時,還要讓一輛高貴的女人,穿著綾羅綢緞坐在車中。而這一切真正發生時,那輛車里坐著的,正是他的女兒。
整個故事,有一種絢麗、死亡的極端之美。畫師是不瘋魔不成活,為了藝術,不惜一切代價。最后,他留下了《地獄變》屏風,隨女兒自殺身亡。
與前面幾篇相比,這篇小說討論的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藝術與人生的問題。對于畫師,作者沒有諷刺,反而有一種莊嚴的氛圍。
四
《竹林中》是芥川的代表作。黑澤明拍過一部《羅生門》,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極大的影響力,甚至“羅生門”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指那種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的事件。
不過,《羅生門》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其實是改編自《竹林中》這篇小說。小說的核心是強盜奸殺女子。但故事并非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講述,也不是一個情節連貫的第一人稱敘事,而是拼貼的自白。僧人、樵夫、丈夫、強盜、女子,他們各有各的說法。
真相并不存在。或者說,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還原真相。每個人都是自利的,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因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有所偏差。與其說這篇小說寫的人的自私,說謊的本性,倒不如說這正是人間的真相。
《河童》則是一個類似于《格列佛游記》的諷刺小說,一個男人誤入了河童國,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時間。跟隨主人公,我們會見識到許多河童國中的社會形態,與現實做一番對比。
比如,在河童國里,孕婦生產之前,醫生會對著孕婦的肚子問里面的寶寶是否想被生下來,如果寶寶回答不,那么孕婦的肚子就會立刻歸于平整。沒有人會傷心或驚訝,這就是一個不想來到世上的孩子。這種對孩童的觀念,可以說是蠻超前的。
五
書中篇幅最長的,不是小說,而是《侏儒警語》,一篇筆記體的文章。
在這里。我們會更直接的看到芥川龍之介自己的觀點。他對于道德問題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對善惡的水位十分敏感,對于藝術本身也有很多思考。
當他發現人類之丑惡是具有某種普遍性時,很難不失望。他不像奧康納那樣,還可以有一個上帝來拯救。
在寫作上,他不像三島或太宰治那樣的私小說,他是很注重講故事這件事的,而且講得很好。我尤其喜歡他對于一些歷史故事的改編,那種傳奇性,那種冷酷,那種慈悲,都讓人有一種被凈化的感覺。
很可惜,芥川龍之介只活了35歲。如果他能繼續寫下去,不知道還會創造出多少精彩的作品。
原標題:《我終于讀了這本書!相見恨晚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