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朵云軒118歲,一批罕見“紅色木版水印作品”首次集中呈現
9月6日,朵云軒箋扇莊正式成立。這也標志著其后名聞文化藝術界的上海文化老字號——朵云軒的正式誕生。
在朵云軒成立118周年之際,上海朵云軒美術館(天鑰橋路1188號)今天開始對外展出“延安頌——朵云軒當代現實題材木版水印精品展”,為觀眾呈現一場珍貴而罕見的“紅色木版水印展”,包括大至丈二匹紙印制的錢松巖《延安頌》,小到巴掌大《公社人物造像》,其中不乏名家傅抱石、顧炳鑫、錢松巖、梅肖青等名家作品。
“鏤象于木,印之素紙”,傳統木版水印藝術源于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譽為中國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這項技術從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術開始發展起來,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剛般若經》圖卷中的插圖扉頁上,就已經顯示出了高超的單色雕印水平。宋元以來,出現了用木版水印作書籍插圖,極為流行。到了晚明,“饾版”和“拱花”等復雜的套版疊印工藝被廣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如今所采用的這一套,也是沿用晚明的這一套工藝,只是技藝更加精細、復雜,對于中國畫中水墨暈畫,已經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蘿軒變古箋譜》118年前的今天,朵云軒箋扇莊于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9月6日擇吉開張,傳說由孫吉甫創辦,初營蘇杭雅扇、詩箋信紙、文房四寶,書畫裝裱等。那時同類店鋪眾多,許多名人卻時常光顧朵云軒。趙子云專為朵云軒設計仿古硯信箋,章太炎喜用朵云軒的宣紙畫箋潑墨揮毫,張愛玲在名作《金鎖記》開篇,把記憶中的月亮比作“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
60年代的朵云軒勾描師自創立之時起,朵云軒就傳承了木版水印這一傳統技藝。1957年,朵云軒木版水印開始將雕印重點從制箋轉向中國書畫,并將木版水印技藝發展成為一門綜合了繪畫、雕刻和印刷的再創造藝術。如今的朵云軒,是木版水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與北京的榮寶齋一起,素有“南朵北榮”之謂。
展覽現場2018年9月6日,在118周年紀念日之際,展覽“延安頌——朵云軒當代現實題材木版水印精品展”在朵云軒美術館開幕,為觀眾呈現一場極其珍貴、罕見的“紅色木版水印展”。
新中國成立伊始,隨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開展,表現現實、禮贊現實成為時代藝術創作主題,這時的朵云軒也創作出大量現實題材作品。
《江姐》,顧炳鑫自1957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朵云軒木版水印在雕印大量歷代書畫名作的同時,也雕印了大量當代現實題材繪畫作品,大至丈二匹紙印制的錢松巖《延安頌》,小到巴掌大《公社人物造像》,其中不乏名家精品全國、全軍美術展覽優秀作品,甚至還有戶縣農民畫。從提供原稿的藝術家陣容來看,這其中也不乏黃永玉、傅抱石、顧炳鑫、錢松巖、梅肖青等著名藝術家。
朵云軒集團總經理顧林凡表示,此次展覽很多作品是孤品絕品,呈現了朵云軒在木版水印方面的精湛技術,“木版水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朵云軒的重要文化標志之一,這些年集團一直給予重視,更注重其社會效益,并推動木版水印走出去。”顧林凡表示,這些年他們推動木版水印多次走出國門,到法國、英國等地進行大型藝術場館展出,極受國外觀眾歡迎。
《延安頌》,錢松巖《全家送我上學堂》,黃永玉
此次展覽負責人,朵云軒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鄭名川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朵云軒大部分都是信箋和經典書畫作品,但從50年代末 60年代初也開始雕印反映當代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此次展覽中的重頭戲錢松巖的《延安頌》就是雕印于1965年,由3班人輪換日夜加工印出來的,當時是為了趕上國慶獻禮。”同時,《延安頌》在當時是單張紙幅面最大的作品,且印數很少。
在朵云軒雕印的眾多木版水印書畫作品中,山水畫作品屈指可數,在這少量的山水畫中錢松巖的作品占了多數,有《延安頌》、《嘉陵新城》、《黃山賓館》等9件。同時,展覽中也展出了《現代水印版畫》兩輯和朵云軒木版水印印行的黃永玉版畫原作《全家送我上學堂》等。
《踏遍高原千里雪》,梅肖青《特級英雄楊根思》,于保勛《鐘山朝暉》,范保文 伍霖生雖然這批木版水印作品都是現實題材,但對于朵云軒的技藝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鄭名川表示,“在66年到76年這個時段 ,當時朵云軒停止制作了傳統書畫作品。從傳承角度來說,朵云軒除了當時70年代刻四部雕版書外,這些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對技藝的傳承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而從工藝上來看,“這一時段的這一批作品也不比任何時段的作品差。”
1971年,遵照毛主席“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濟南市美術創作學習班的劉寶純、于太昌、張登堂等人赴黃河兩岸寫生,舉辦黃河寫生組畫展覽。劉寶純作品《黃河花園口》參加全國美展。次年,三十幅反映黃河新貌的主旋律創作作品《黃河(國畫》出版。1974年,朵云軒木版水印選取了《黃河》組畫中的八種,邀約劉寶純、于太昌、張登堂三位畫家來朵云軒,根據木版水印的特點和要求重新創作。這套木版水印黃河組畫皮紙本畫心,主要以屏條、冊頁和鏡片形式發行。鏡片配紙袋裝,有謝稚柳簽題“黃河畫冊”,與冊頁簽條相同。畫作時代特征明顯,雕印精工,允為朵云軒木版水印1970年代精品之一,惜雕版未保留下來。
《紅霞》,羅祺《工地捷報》,亞明等
《早春》,曾景初
此外,記者了解到,此次當代現實題材木版水印展的作品也極其珍貴,罕見。作為朵云軒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鄭名川告訴記者,有些作品自己也是第一次見。“這批作品在當時的銷售有著比較大的局限性,所以見到的人也不多。同時,很多作品在印刷時所用的雕版也早已毀壞,用現在的話來說,很多作品也成為了絕版,例如《延安頌》角上明確寫的是印樣。”
《叔叔喝水》,朱理存 楊孝麗《韶山》楊列章《采菱》,陸地
今天回望這些作品,樸素的筆墨和造型給人的直觀感受仍是真誠。因朵云軒木版水印的工藝師們飽含真摯地運用刀頭,棕刷,才能再現那個年代的筆情墨韻。
《漁家姑娘》,余白墅《牧羊女》,鄭震
《汲水》,蔣正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