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工作法|建立新鄰里關系:挖掘社區種子
在社區信息平臺搭建起來后,我們圍繞居住者做社區,著力于人和人在社區內的關系建立。如前所述,要讓居住者相互建立一定信任,自身感到安全,進而能夠相互幫助,同時擁有選擇的自由、保有個體的邊界。這就是社區新鄰里關系。
而社區種子指的是,在社區中主動參與,并成為樞紐,引導更多人參與社區公共生活的居住者。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以及相應的六邊形社區動員工作法,都建立在居住者主動參與的基礎上。能否挖掘到社區種子,決定了新鄰里關系能否建立起來、六邊形動員工作法能否進一步開展。
上海,一次鄰里自發聚餐。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不同介入力量的優勢與局限
社區是“萬物皆可用”“人人都可以為社區創造價值”的場域。任何介入力量都能為社區帶來價值。當下對中國城市社區而言,有以下介入力量:
行政介入
一般以居委會的名義在社區呈現,背后是繁雜的行政系統。居委會在社區相對有公信力。
維權介入
以業委會為代表,法定意義上,代表全體業主的權益。業委會按照程序成立,但全體業主較難達成一致,在大規模居住社區內,信息難以全面流通,導致業委會有心無力。如果對業委會缺乏監管,就會存在較大風險,產生社區新的權力中心,侵害業主的公共權益。如果出現這種風險,需要一事一議,目前并沒有特別普適的解決方案。
公益機構介入
公益機構一般是服務提供者,以第三方角度介入社區。服務的購買方,即甲方,一般是政府部門,服務提供者需遵從甲方的意志。但是,如果不是為居住者工作,就談不上為社區工作。如何爭取甲方支持,獲得做社區的空間,幾乎決定了公益機構(包括社工群體)在社區是否有存在價值。
對甲方來說,如果“做和不做沒什么區別”,那么,究竟為什么要支付邀請公益機構介入的成本?實際上,需要讓各方看到,社會工作、社區工作的專業價值,并不是錢可以衡量的,要用“是否改良了社區環境”“是否給社區創造了增量價值”“是否居住者因為社區工作改善了生活狀態”等衡量。
開發商/物業/商業介入
中國社區的新建樓盤,開發商開發后,一般直接交給前置物業。因此,開發商和物業實為一家。不妨把開發商介入、物業介入甚至商業介入放在一起看。
這些介入有其天然優勢。因其資金雄厚,做的項目有趣,嘗試更大膽,形式更豐富。但問題是,其所有邏輯都建立在空間上,一旦離開建造空間,就不知怎么做。其實,空間由人使用才產生價值,開發商的職責本是“居者有其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才是各方的美好愿景。
上海,同濟新村里的活動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而“空間依賴”的問題是,一旦空間成為絕對存在,人就變成可替代的、流動的、次要的了。實際上,社區空間是居住者的,產權/居住權擁有者才是社區的主人。居住者有天然的權力,外部介入力量只能作為輔助。與此同時,權力邊界就是責任邊界,社區發展得好不好,責任也在居住者。
作為與開發商一體的物管公司,無需經過全體業主聘用,物業即可介入社區。由此,物業行業和開發商重度捆綁,總體規范性和職業素養相對弱,難以實現自身健康發展。而中國社區體量龐大,物業目前仍是旱澇保收。
各類商業力量,積極介入社區。這是值得贊賞的。問題是,社區是居住者居住的場域,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底層堡壘。商業需要具備為社區服務的基因。本人看好這類力量未來在社區的價值。
實際上,圍繞社區的各類力量,都可修正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為社區創造價值。
以下,我們回到居住者本身,談談社區種子。
社區種子的定義和價值
社區是否可以發展,取決于居住者是否參與、行動、積極改變,而不取決于外部力量有多強大、專業技術有多牛。
居住于社區中、有意愿深度參與社區整體改良的居住者,我們稱之為“社區種子”。
社區種子,相當于社區最早行動的居住者。TA行動起來,影響更多居住者去深度關注、參與、行動,引發社區環境改良,激活內生動力,讓社區發展成為可能。實際上,如果居住者沒有意愿或動力,那任何改變最終都會回到起點。
能否高效挖掘社區種子,取決于社區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在與居住者的直接接觸當中,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社區從業者,可憑職業經驗和社會閱歷、敏銳的觀察力,來識別其是否具備社區種子的特質。而經驗相對淺的社區從業者,可以通過廣泛接觸居住者,來彌補自身弱點——直接接觸的居住者數量越多,發現社區種子的可能就越高。
但當下社區從業者的普遍情況是,缺乏動力去“直接接觸居住者”。大家更愿意接觸居委會、街鎮工作人員、開發商、物業、行政系統、商業力量等。因為對象相對更具體,能針對自身工作指標去溝通。至于直接觸達或認識多少居住者,本身不會列為工作成果。由此,從業者對這件事可能沒有動力也無法理解。尤其是經驗較少的從業者,短期更是無法從中獲益。
就專業層面來看,常規的社區工作,需要直接觸達居住者,了解群體共性的需求,并將此作為起點。這和用調研表粗略訪談幾個居住者,或和社區利益相關方合作,找一些和社區利益相關方關系好的居住者做工作坊,表面上做出調研需求的樣子,是完全不同的。
上海街頭,一手牽狗、一手帶娃的一位女性。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其實,連居住者自身都很難把真實需求表達出來,因為大家往往并未意識到自身真實需求是什么。如果不接觸真實的居住者群體,是無法調研其對社區的真實需求、群體的共性需求的。
目前,社區大量決策建立在一定的務虛基礎上,即引導居住者形成符合行政邏輯的行為模式。也就是,只有部分居住者了解從業者到底要什么,以此迎合外部來到社區的力量的需求。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
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在職業層面看,社區從業者需要較高的職業素養,需要經過職業訓練,背后則需有體面的收入支撐。由此,社區發展才能規模化實現。
盡管如此,我們不能等待,需要盡可能行動起來。從社區層面看,居住者群體龐大且豐富,正是可以借助的資源。哪怕社區從業者不具備特別過硬的職業能力,只要愿意放空自己,對居住者海納百川,跟著社區發展節奏走,也可幫助社區蓬勃發展。
按照二八定律,一個社區至少20%的居住者可以被激發起來,成為社區種子。這個群體是客觀存在于社區的,是最有持久動力讓自己的社區變得更好的一批人。
挖掘社區種子,既是社區的剛需,也是對社區從業者的訓練。從業者如果心懷愿景,可以去社區學習,去居住者身上學習,快速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要通過各種渠道直接接觸居住者,使用居住者詞典觀察居住者,進而備注標簽,篩選出社區種子,一步步引導行動。
上海浦東的一處社區,居住者因共同的關切而形成社團,以TNR的方法救助小區中的流浪貓。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而在挖掘過程中,要保護社區種子。
普遍而言,居住者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經過培育。而社區利益相關方所做的一些嘗試,會與一些居住者形成某種利益共同體。比如,一搞活動,總是固定的一批人來參加。通常,利益相關方也會釋放資源,以維系和這些群體的“合作關系”。這樣的變相權力/利益關系,無法為社區的發展提供支持,只是減輕了利益相關方的工作負擔。
在這種狀態下,社區種子的出現與行動,就會面臨質疑。實際上,相對龐大的社區而言,居住者是很弱小的。在社區沒有形成良好氛圍時,居住者群體及利益相關方會天然認為,居住者的行動都是利益驅動,即必然“圖點什么”。因此,在信息不對等、信任關系尚未建立時,居住者個體行動存在很大風險。
所以,社區從業者挖掘到社區種子后,首先要對社區種子進行保護,避免其承擔過高風險和無差別質疑或攻擊。有些社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較緊張,人們寧愿保持距離,不愿承擔風險去信任一個非親友關系的人或群體。
社區種子愿意行動起來,這件事很珍貴,沒必要被無謂的流言、質疑、攻擊所消耗。否則,就更沒有居住者愿意站出來,為社區做點什么。
上海,同濟新村小區,孩子與蝴蝶。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社區種子的保護,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在挖掘社區種子的同時,創造安全的社區氛圍。
首先,需要社區從業者在社區范圍內不斷倡導,輸出相關的價值觀,描繪社區有居住者參與后的美好藍圖。
其次,以多樣的形式,呈現社區未來愿景,比如海報、活動、圖文輸出、創造鄰里交互場景,等等。
有條件的社區,可逐步建立滿足精準需求的社群。通過社群基于共性需求的交互,可以自然輸出社區互助的價值觀,增強參與者對社區的情感。大部分居住者對社區無感,不知社區是什么,不知社區主體居然是自己,也不知社區責任需要居住者來扛;不知社區和自己有何關系,甚至認為社區就是居委會!更不知社區多有趣,不知社區可帶來兜底的安全感、歸屬感等,能讓居住的幸福感幾何倍數增長。
具備職業素養的社區從業者,是社區愿景的規劃師,是社區的引導師。和居住者逐步建立信任后,可以一點點輸出社區愿景,引導居住者一起暢想和期待。這是基于居住者真實需求,喚醒社區公共參與意識的過程。
接下來,居住者意識到社區是自己的,就會產生很多有意思的玩法。因為社區是自己的,當居住者有念想有需求表達出來時,就可獲得排山倒海的支持,大家會自發行動。這也是來自社區從業者為居住者爭取的空間——爭取到的空間越大,支持就越排山倒海。
第二,是運營社區小助手,把社區種子藏在社區小助手身后。
當社區氛圍尚未起來時,要通過社區小助手,營造鄰居都很關心社區的氛圍。采用“居住者”“鄰居”的整體形象進行傳播,社區種子就不會輕易成為眾人眼里的靶子。因為大家都是群體一員,社區種子可以相對安全或隱蔽或顯性地自由行動。
總之,社區小助手是應用于社區場景的工具,可為社區種子代言、呈現社區種子的行動,以此引導更多居住者行動。
社區種子的挖掘方法
常規方法
整體調研后,了解到居住者情況、小區及周邊環境及設施、歷史遺留問題、公共空間、社區矛盾、車位配比等,知曉居住者與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通過實地走訪、與中青年群體一對一、一對多訪談調研,也可通過組織社區工作坊調研。過程中需關注參與的性別比例。
可通過以下表格,記錄采集到的信息:
高效方法
1.廣撒網,精準挖掘
以北京D社區為例,我們在社區做了前期調研,對社區情況(建筑、人口數量及居住性質、商業、已有社團等)做了初步了解。參訪了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居住者,對居住者群體有了初步了解。
接下來,我們針對D社區實際情況,完成了社區小助手搭建,將其作為社區傳播主要工具。
然后,在社區線下樞紐張貼海報,有意愿的居住者主動添加小助手。
通過小助手,我們和居住者一步步建立信任,進行觀察,初步選定愿意加入社區公益事業的潛在社區種子。
接著,召集社區種子,共同商議如何發展自己的社區。過程中,把小助手定位為鄰居輪流打理的志愿者微信號,以小助手名義在社區展開工作。
進一步,讓居住者去做居住者的工作。通過面對面約談、社團溝通以及在社區活動中發現、居住者主動上門等方式,挖掘更多社區種子。
有了第一批居住者加入(添加了社區小助手),之后就可以形成滾雪球發展。通過在社區和居住者所共同創造的內容,我們逐步吸引更多居住者來到社區,促成其發生交互、組織活動、產生新的行為模式等。
人們一旦開始表達或行動,就是物色挖掘社區種子的時機。同時,從業者要評估TA是否具備社區種子特質。比如,表達是否有邏輯。有的人表達清晰,但只是喜歡談天說地。有清晰邏輯的居住者是不可放過的社區種子,要使出渾身解數打動他們,使其關注社區,愿意到社區里做一些事。
當然,有意愿是前提。人們的意愿隱含在表達中。比如,有一次,居住者主動在我們的工具上(APP或小程序等)注冊社團,是完全自我驅動的行為,我們沒有做任何激發或引導。這樣的社區珍寶要好好呵護。而居住者一旦做出行動,就是明確的需求表達。這種表達一旦開始,是不可逆的。
這些需求需要回應和承載。但具體需要并非一成不變。做人的工作,就是在做發展性工作。我們面對的居住者是時刻可變的,社區各類元素也在時刻變化。從中找到共同規律,是從業者的專業能力所在。
2.信用良好者的推薦
在鄭州Z社區,我們沒有任何在地資源或積累,社區項目開展難度很大。因而,必須尋找在地支持的力量。
我們從公益圈入手,尋找鄭州在地的小伙伴。一位因籌款平臺認識的公益圈伙伴正好在鄭州,我們又通過他認識了鄭州其他關注社區領域的小伙伴,還認識了鄭州大學社工系的老師,以及關注社區的一些河南學者。
巧的是,其中正好有一位Z社區的居住者。這位居住者是一名律師,曾在公益機構工作。他是很“贊”的社區種子,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思路清晰,表達能力也好。
經過面對面引薦,我們向其闡述,在Z社區做項目,是為讓老百姓在自己居住的環境里收獲好鄰居,得到良好的社區氛圍。這位律師居住者表示,這樣的項目是第一次聽說。他向往良好的社區氛圍,況且是自己居住的社區,出點力也應該。就這樣,律師成為團隊一員,輪值打理社區小助手,參與社區所有工作。
通過這位居住者,我們逐步了解,社區現有哪些群體,哪些超級大群是哪些鄰居發起的。這些真實信息很重要。但這些群,要么是維權群,要么是廣告群,很難從中物色到理想的居住者。
于是,在人們吃過晚飯散步時,以及周末中午時,我們進入小區去和大家聊天。這樣,又知道了幾個鄰居微信群,雖然只有二三十人,卻是日常生活交流群,收獲很大。聊了幾天后,需要總結進展,一時找不到地方,我們跑到物業前臺,占了幾張椅子,談得眉飛色舞。有個來物業辦事的居住者,旁聽很久后,按捺不住也加入了我們!
最終,我們物色到符合社區種子要求的鄰居。有律師、建筑師、大學老師、攝影師等六七個鄰居,且職業都不重復。在此基礎上,組成在地工作小組,確立在地工作機制,實操中,我們引導居住者實踐,在其中賦能和成長。
最先挖掘出的社區種子,有榜樣作用。社區的激活是整體性的,各個居住者和社區利益相關方,都會因之發生變化。我們不該對自己的介入過分自信。社區介入是動靜很大、指向明確的動作。所以,信用良好者的引薦很重要。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社區種子中值得第一批挖掘的人。他們可以作為榜樣,引領后面的社區種子出現。
不同社區要采用不同策略。比如,鄭州Z社區處在維權中(新房交付),我們并未廣撒網尋找社區種子。依靠的是信用良好者的推薦。信用良好者沒有利益訴求,對社區種子知根知底,降低了溝通成本,提供了真實判斷。
實際上,社區之中,人和人之間建立信任,這個過程也是同步建立個人的信用體系。基于真實的居住情況,個人也能表現出最真實的信用狀況。
3.付出成本的社區行動者
如果社區有居住者響應并開始行動,就意味著他們理解了建立社區鄰里關系的價值導向。
比如,在北京D社區,我們發起過一次敲開鄰居門討糖的行動。我們征集愿意提供糖果的家庭,將分布信息制作成討糖地圖,讓孩子們按圖索糖。
當時,我們來到這么一戶人家,一進樓棟就有指示小海報,孩子們一路跟著小海報來到家門口,發現整扇門做了裝飾。打開門,發現整個房間都裝飾好了。主人用層層餐巾紙把自己扮成“僵尸”,熱情招待了討糖的孩子。右邊上方的架子上,主人用蛋殼作畫,配合討糖主題擺了一排。而大家此前對這家人并不熟悉。這家人完全自我驅動,精心準備。這說明,對社區鄰里關系的建立,這家人已有自己的理解,并付出了行動。
支付成本是一項原則。倡導居住者支付成本,是承擔責任的具體體現之一。
居住者支付成本的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支付時間、精力、創意、資源、信用、費用、物資、人脈、行動、組織力,等等。社區行動者進行支付,就是認同社區發展要自身承擔責任,而且行動了起來。行動是衡量社區是否有所發展的唯一標準。
社區種子的標準
社區種子有以下標準:
A. 主動積極有意愿。這是主要條件。社區新鄰里關系建立的基礎,是居住者的主動參與。如果居住者不主動,或利益相關方對社區沒有采取主動,那我們的策略是——你不動,那我也不動。只有人的意愿體現出來,我們才能激活其自驅力,實現可持續的行動。
被動接受會剝奪居住者的主動權,使其形成依賴。實際上,我們是在培養一個孩子,而不是要把其一生命運捆綁到我們身上,不如早點把一切權力交給孩子。
B. 明事理,講道理。簡單來說,是能理解社區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可以換位思考,與鄰居為善,講道理。如果和鄰里紛爭多、和各利益相關方存在矛盾,就不適合挖掘出來。
C. 人品佳,做事有責任心。可觀察其做事是否有責任感,是否踏實靠譜完成,是否值得信賴。
D. 年齡多元,以中青年為主。我們多個社區的實踐證明,社區承擔大部分事務的是中青年群體。中青年和青少年一樣,在社區是隱形的。前者是當下社會的中流砥柱,后者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讓這兩類群體回歸社區,是我們期待發生的變化。
E. 具備社會價值,職業最好不重復。原則上,成員職業越多元,團隊之間互補性越強,其間產生的可能性也越豐富。
F. 有創意,能出點子。社區是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需要創新精神。當下,人們通常對社區的想象極其匱乏,很難想象會和鄰居形成良好的互助關系,共同創造諸多有趣的社區行動。所以有創意是重要的標準。
G.文字梳理能力和邏輯性都好。如果有這個能力,可考慮造福其他社區。一個社區培養的社區種子,如可以落地其他社區,能大大節約培育社區人才的成本。
H.具有公共精神。這條放在最后,是因為不強求。鄰里關系是可選擇的,可以選擇參與社區,也可以選擇不參與,可以選擇認識鄰居,也可以選擇不認識。可以為社區做些什么,也可以不做。社區應該是開放的,居住者不需要被道德綁架。
以上標準,可按照社區基礎條件選擇。也許大家覺得太苛刻。但在我們的實踐中,每個社區都存在社區種子。只是,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式挖掘,并陪伴他們成長一段時光。
挖掘社區種子,最重要的是居住者意愿。先要了解:居住者是否愿意參與/組織活動?在社區的任何行動,都要尊重居住者的意見。這樣,才能讓居住者最終自主運轉,實現自我服務。
社區種子的首要標準是,主動積極有意愿。
按照六邊形工作法一步步做,在實踐中,符合D、G的居住者容易找到。
居住者如果聊得來,并認同以下觀點,就基本符合B、C、H:
觀點1:任何活動都有成本,我們要心懷感恩。
觀點2:愿意遵守并維護社區里的規則和規章。
觀點3:愿意為社區活動支付合理費用。
觀點4:任何活動都應準時到場,配合好主辦方。
觀點5:愿意為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做社區志愿者、組織社區活動。
符合F、G的居住者,討論時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從做事結果中,能看到文字梳理能力和邏輯能力。
通過實踐,我們找出潛在的社區種子,其特點通常如下:
(1)身懷多項技能,會唱歌、會樂器、會跳舞、會畫畫、會做飯、會烘焙等,俗稱斜杠青年。
(2)對社區小助手配合度高。
(3)積極主動幫助他人。
(4)愿意并喜歡分享。
(5)能夠承擔事務并按質按量完成。
(6)活動按時或提前到,尤其是提前抵達的。
(7)家中有孩子,重視教育。
(8)熱情、開朗、活潑,愛社交,愛發朋友圈。
人和人接觸中,在沒有建立信任關系時,會產生尖銳的矛盾。社區種子也是凡人肉身。居住者個體很弱小,即使有較強的公共參與精神,如果受到誤解,也很容易往后退。
我們曾在一個社區,挖掘出一顆很不錯的社區種子,是一位IT行業的小伙伴。誰家電腦出了問題,他只要在家,就愿意立馬上門提供免費服務,認為幫助鄰居舉手之勞。有一次,這位居住者在鄰居群里站出來說了幾句公道話,沒有任何偏袒之意,卻被其他人懟到退出,之后再沒出現過。
因為,社區沒有提供安全的環境。社區種子是鼓足勇氣才站出來,不存在利益驅動,卻受到大面積圍攻。出于自我保護,社區種子自然會退回去,保護好自己以及家人。
如前所述,沒有任何保護,貿然將居住者放到社區中,是很不負責任的。社區極其復雜,不應毫無準備地把居住者推出去,應該把問題前置解決好,讓社區種子可以安心在社區施展才華。
可以保護社區種子的,首先是社區團隊。即,已成立的社區工作團隊是社區種子堅實后盾,要對其力挺,使其感到自己不是孤單一人。作為社區團隊主要使用的工具,社區小助手需要持續面對居住者與利益相關方,為社區種子做信用背書,協助社區種子和其他各方逐步建立信任,樹立社區種子在社區的聲望。
居住者初期可使用“社區小助手”直接接觸其他居住者。個體無法與環境抗衡,如果社區環境的善意不足,更需要“社區小助手”這個保護傘。
就是說,要做社區,首先具備的能力是——保護好自己。我們都是肉身,無法抵御不明之處的惡意。同時,也不能對人性下判斷。在社區新鄰里關系的定義中,我們一再強調“保有邊界”——不評判正是邊界的體現。
另一面,環境塑造了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如果作惡不需支付成本,為善卻要支付昂貴成本,那選擇作惡的人就會持續作惡,沒有人愿意為善。
因此,挖掘社區種子和創造安全的社區環境要同步進行。不能光靠挖掘社區種子,就指望居住者去自行創造社區。居住者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看到居住者維權時,我們可能誤認為他們很有力量。但實際上,一些維權實踐,不僅不解決本質問題,反而讓投機者有利可圖,讓掌控者升級了對話方式。本質上看,如果連對話的信息渠道都沒有,就更談不上有能力進行博弈或平等對話。
社區小助手正是一個信息渠道。我們打理小助手的過程中,又延伸出一系列工具。通過社區小助手的使用,讓居住者感受到正向的反饋、社區的奇妙、鄰居的友好、各方力量的幫助,為社區良好的持續發展種下真實的種子。另一方面,社區小助手也是一道屏障。經由之前的教訓,我們把使用社區小助手并保護好社區種子,納入工作目標。總之,凡事有利有弊,不能看具體形式,要認知到背后的邏輯。
社區種子挖掘到后,我們鼓勵其采用社團形式呈現在社區,而不是以個人身份。這樣,居住者看到的是具體的社區項目,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可降低針對個人評判導致的風險。
參與社區建設的主體是居住者,但不是每一位居住者都有能力承擔社區各項事務。因此,我們要對社區種子賦能。社區建設需要什么技能,就引導社區種子掌握什么技能。
我們將賦能培育分為三大部分:實踐培育、提升培育、進階培育。
實踐培育指,在居住者成立社團、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居住者使用工具,進行活動的組織、策劃、傳播和執行,在實踐中不斷形成自身領導力。
提升培育指,社團發展壯大、發育成熟后,社團核心成員要有統籌能力、邏輯能力、梳理能力和創造能力。可通過工作坊形式,讓居住者相互學習,也可引入外部力量培育居住者。
進階培育是為在地居住者團隊進行的,主要讓居住者學會挖掘社區種子,協同居住者進行大中型活動,進行社區議事,陪伴居住者、社區共同成長。
不管什么類型的社區,只要培育居住者使他們成長,社區就會得到改良。
社區種子賦能案例
1.城市社區種子賦能案例
銘哥是S項目的居住者。S社區是城市社區,社區流動人口占比80%左右。起初,銘哥是好家長社團的志愿者,為好家長的孩子講故事、做實驗、搭樂高。隨著社區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強,他成為趕集社團創始人,為社區居住者組織線上趕集和線下市集。第二期社區市集中,他發揮專長,為市集畫了攤位圖,協同物業成功舉辦活動。火熱的市集也吸引到商戶贊助。從對談判一無所知,到順利取得贊助,銘哥不斷在社區實踐和團隊引導中成長。如今,社區的市集舉辦到第五期,居住者參與越來越有序,銘哥在社區的聲望也越來越高。
以社區羽毛球賽事為例,居住者要舉辦這樣的賽事,就要整合大家的碎片時間,難度很高。因此,需要幫助發起的居住者全盤捋順。先做整體規劃,包括人手和資金怎么解決、賽制制定等。有了這個規劃后,就成立核心團隊,居住者需要分工,各自責任到位。
大家總以為,做志愿者、做公益是隨心而至。但實際上,公益是社會責任擔當,不可隨意。實踐者必須有專業要求,并對自身分工產生責任感。一方面,辦活動、分工的具體過程中,需要從業者進行引導;另一方面,事情是居住者有意愿、有需求要做的,有內生動力。不過,其中也有要引導的部分,因為居住者對自身需求是模糊的,或對社區沒有概念,意識不到相應需求可以在社區尋找承載空間。
賽事組委會建立起來,定場地、定裁判、定時間、定預算等,方案就完善了。接下來,經費由一位居住者贊助,比較順利。經過此前一些工作,意識先進的居住者,已認可社區發展需要居住者出力,也愿意出錢。另外,很多居住者來自周邊鄉村,有鄰里有事兒各方支援的文化。
事項定好后,開始招募報名。一般而言,社區公號傳播就很迅捷。但這個社區相對弱些。物業也會幫忙,不過居住者和物業關系緊張,更多是相互信用背書。
到了報名截止、正式開賽那天,居住者激動得不行。
2.農村社區種子賦能案例
云南馬坪關地處偏遠,7%的村民有初中及以上學歷。因此,這個案例屬于“內部村民+外部力量補充”的模式。馬坪關的村民普遍淳樸又羞澀,他們固守在自己的村里,幾乎沒有走出馬坪關。
雙喜是馬坪關社區種子中第一個站出來的。他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從馬坪關走出去,增長見識,擴展視野。外部力量幫他制定了參訪計劃,并聯系了園藝老師。雙喜起初不愛講話,后來能將自己和花藝的故事講得頭頭是道。雙喜回到馬坪關之后,將所學技術用在自己的花園中,提高了技能,人際交往能力也有了進步。
以此為起點,按照相同邏輯,外部力量支持不同村民走出馬坪關,學習不同技能。三年內,村內90%的村民都參與了走出馬坪關項目,出去學習技能,回來發展村莊。村莊人均收入從2016年起的3500元/年,到2019年每戶人家的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的平均水準(以一戶家庭5口人計算)。
(作者邊莉君系社區工作者,本系列文章未完待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