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報整版關注:為何靈活就業人員成社保難覆蓋的“死角”
版面截屏圖
民調顯示社保繳納是困擾靈活就業者的首要問題
82.9%受訪者期待各城市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支持
隨著用工方式多元化,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不少時間自由、辦公靈活的新職業、新崗位,靈活就業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大家如何看待靈活就業?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1502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時間自由、工作靈活是受訪者對靈活就業最直觀的感受。靈活就業、社保繳納和工作穩定性最讓受訪者困擾,82.9%的受訪者希望各城市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支持。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靈活就業者占65.5%。
為什么考慮靈活就業
28歲的張帆是一名娛樂博主,高中時他就喜歡分享綜藝節目和影視劇的觀后感,大學時開始想把這個愛好當作一份職業來經營。從今年開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張帆臨時組建了一個小團隊,編導和攝像由朋友或同學擔任,他專職運營微博賬號,目前也會做一些娛樂圈藝人的專訪節目。
提到靈活就業,張帆感覺工作時間比較靈活,不用坐班,也不用處理復雜的同事關系,相對來說比較自由。
現居成都的95后周俊伶接觸主播行業有6年時間了,她說最初做這行的目的比較簡單,覺得收入可觀,可以存錢買房。
“現在靈活就業比較普遍,大家的包容度和接受度比較高,自己也樂在其中,做起事情動力十足。”但周俊伶坦言,有時會覺得缺乏歸屬感,“家人希望我能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而我偶爾渴望有穩定的同事圈子和工作環境,目前有些猶豫和糾結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大家如何看待靈活就業?調查顯示,64.7%的受訪者認為時間自由,工作靈活,51.2%的受訪者認為有發展空間,48.2%的受訪者表示是短期的、過渡性的選擇。其他還有:門檻低,崗位參差不齊(38.4%),不穩定,發展前景不明朗(35.3%),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選擇(24.0%),相關政策不完善,缺乏充分保障(22.8%)。
在北京街頭,來自山東的外賣小哥劉鴻亮告訴記者,2016年,他就在外賣平臺上注冊了,但只做了一段時間,后來嘗試開早點店,但受疫情影響關門了,去年重新開始送外賣。“收入還行,肯吃苦的話,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
靈活就業,社保繳納和工作穩定性最令受訪者困擾
南京的90后劉博開網約車3年多了,一直沒有社保。他說自己和平臺不存在雇傭關系,沒辦法找平臺交社保,而如果以個人名義交,負擔又比較重。
調查顯示,如果靈活就業,社保繳納最讓受訪者困擾,獲選率為58.3%,之后是工作穩定性(56.0%),薪資待遇(50.9%),職業發展(43.6%)。
95后李賢煥從媒體行業辭職后,從事自由撰稿工作。他表示,與其他零工相比,撰稿收入相對較高,時薪一般在3位數以上。但在開始的新鮮勁兒過了之后,李賢煥最近有點苦惱,“明顯的感受是個人成長和資源積累的速度變慢了,難以深入某個領域。長此以往,擔心想要有所提升,面臨的阻力很大。”
“雖然工作方式更自由了,但工作時間可能比正常坐班時間更長。”張帆說,運營賬號要時刻保持在線的狀態,所以每天基本上以微博開始,由微博結束,熬夜更是家常便飯,“一旦興趣變成職業,就會面臨更大壓力,比如經常得想如何拓展業務,從哪些地方發力。”
張帆覺得,行業內的博主或多或少都對發展前景有些迷茫,“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盡可能提升自己。”去年,張帆開始做一檔藝人的訪談節目,在內容創作上更進一步。“希望別人看到我的賬號,能認可我們做的內容。”
靈活就業,讓受訪者感到困擾的還有:勞動合同(35.9%),職業傷害保障(35.6%),社會認可度(31.0%),工作環境(27.9%),看病就醫(24.8%),子女上學(18.5%),落戶定居(18.0%)。
超八成受訪者期待各城市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支持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在規范用工、健全制度等方面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調查顯示,82.9%的受訪者期待各城市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更多支持。
周俊伶覺得,自由職業者經常單打獨斗,圈子比較狹窄,“希望有關部門能搭建平臺,讓靈活就業者也能有公共的圈子,有機會與別人見面溝通,更好地適應群體和社會生活”。
保障靈活就業者權益,66.3%的受訪者建議基于互聯網建立“人社一體化”平臺,提供政策咨詢和維權服務,65.3%的受訪者希望完善相關法律,明確用人單位或平臺與靈活就業者間的勞動關系。其他還有:加強適合靈活就業者的職業培訓,提升其就業能力(60.3%),加強對平臺的監督和管理,落實平臺的社會責任(52.1%),完善基于靈活就業者勞動特點的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其基本收入(36.6%)。
劉博覺得現在網約車市場還不夠完善,比如每一單平臺抽成多少,派單機制什么樣,司機往往缺少話語權。“希望國家加強對網約車市場的治理,明確平臺的抽成比例,保障司機的合法權益。”
張帆覺得,現在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職場了解不多,對如何簽合同,社保有什么作用,都很懵懂。他希望學校能為學生普及職場知識,對如何閱讀勞動合同條款,個人該怎樣交社保,遇到權益損害如何維權等常見問題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更順利地走入職場。
(應受訪者要求,劉鴻亮、劉博為化名)
靈活就業人員為何參保率低
77.6%受訪者認為有必要為靈活就業者設置專門的參保制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左右,如此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社會保障問題如何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在參保上存在哪些難點?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1502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個人繳納費用高是受訪靈活就業者參保難的主因,其次是難以保證持續繳納,容易斷繳。
此次調查中,靈活就業者占65.5%。
個人繳納費用高是受訪靈活就業者不交社保的主因
7月下旬的北京暑氣正濃,下午三四點,外賣小哥們迎來了短暫的休息時間。在東直門街頭,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外賣小哥,當提到社保時,他們表示沒有社保,有的外賣小哥知道“五險”,但具體是哪五種,則不太清楚。
老家在山東的劉鴻亮到北京送外賣有1年了,一直沒有社保,“上有老下有小,雖然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但花的也多,再交一兩千元的社保,是很大的負擔。”
靈活就業者在參保上有哪些難點?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覺得個人繳納的費用高,負擔不起,交互分析發現,57.5%的受訪靈活就業者這樣認為。
25歲的外賣小哥苑洋說,之前在老家送快遞時,公司給交過社保,但到北京后就斷繳了。提及原因,他坦言,“送外賣也干不了多長時間,沒準哪天就走了。”
現居廣東惠州的95后李賢煥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之前在北京工作時,公司給交過社保,但年前離職后沒再續繳,目前處于斷繳狀態。“我有點不清楚為什么要交社保,不確定從中能獲得什么。”李賢煥覺得,離職后每個月還要花幾千元交社保很劃不來,“現在主要考慮把現金拿到手,不會太想未來的事情。”
調查顯示,對于靈活就業者社保參保率低,50.0%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難以保證持續繳納,容易斷繳,38.8%的受訪者覺得制度不健全,對個人的保障有限,33.7%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到哪里辦理、如何辦理。
其他還有:為了到手的錢多一些(33.0%),社保轉移接續手續復雜(32.4%),用人單位不給辦理(20.8%),4.9%的受訪者表示純粹不想交,覺得沒必要。
沒有社保會帶來哪些不便
28歲的張帆大學畢業后專職做博主,一直處于靈活就業狀態,從沒關注過社保問題。隨著年齡增長,他坦言會考慮未來的生活,希望能有些保障,“我身體不太好,現在這份工作經常需要熬夜,對身體的損耗比較大,未來會考慮加入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
“送外賣是項高危工作,摔倒受傷是常有的事。”劉鴻亮說,平臺對每單外賣的送達時間做了限制,由于高峰期每單的配送費比一般時段高,騎手會在這個時間段拼命搶單,手中訂單多,想要在規定時間內送達,必須得加快速度,“前些天我就被別人撞了,在家休息了三四天,現在每天還得抹藥。”
關于保險,劉鴻亮說每天上線時,平臺會自動扣除2.5元的意外險費用,但對于什么情況能用得上,劉鴻亮卻不太清楚,“小傷沒人去報,大傷又不確定能報多少。”
沒有社保會帶來哪些不便?調查顯示,56.2%的受訪者擔心受到職業傷害難以保障,50.0%的受訪者表示領取不到相關補貼。其他還有:影響子女在所在城市上學(47.1%),退休時沒有養老金(43.9%),落戶買房等受到限制(40.6%)。
95后周俊伶曾經做過主播,她說自己剛入行時,對社保完全不了解,覺得交不交無所謂。而且她發現,有很多小公司在員工試用期不交社保,普通勞動者也很難維權,不交社保仿佛成了一件并不稀罕的事情。
調查顯示,83.0%的受訪者找工作時在意用人單位是否為自己繳社保。
“我想在成都買房,但購房條件是在沒有戶口的情況下,需要連續交兩年社保。所以我一直在交社保,每個月大概花1500元左右。”但周俊伶坦言,自己的社保有段時間斷繳過,“對自由職業者來說,因為缺少固定的單位,很難保證連續繳納,也試過開公司自己交社保,但負擔不起。”
57.8%受訪者希望降低靈活就業者參保的繳費基數或比例
周俊伶覺得對不少靈活就業者來說,如果每個月的收入三四千元,卻要交1000多元的社保,無疑是筆“巨款”。“雖然現在每個月交1500元左右已經是最低繳費標準,但個人覺得還是有點高。不過我對社保不太了解,不太清楚是否還有下調空間。”
方便靈活就業者參保,57.8%的受訪者希望降低靈活就業者參保的繳費基數或繳費比例,55.7%的受訪者期待打破地區、戶籍阻礙,允許在就業地參保,54.4%的受訪者建議劃分多個參保繳費的檔次,供靈活就業者自主選擇。
其他還有:采取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多繳多補,少繳少補(50.9%),逐步消除社保跨地區轉移接續的障礙(49.6%),對斷繳社保給予一定的緩沖期,允許補繳或續繳(42.8%),建立一站式數字化辦理服務平臺,簡化參保手續(32.2%),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意識到社保的重要性(22.9%)。
李賢煥覺得,現在各種制度比較多,但有的制度之間不互通,讓人覺得比較復雜和混亂,會形成較高的心理門檻,“我之前在北京時,特別害怕去醫院,因為我不確定到現場能不能看上病,所以每次去之前,都會打電話問需不需要預約,該掛什么號。”李賢煥認為現在的社保制度同樣存在不透明、辦理門檻高的問題,“如果沒有公司給辦理,可能自己很難有精力弄清楚如何交。”李賢煥希望建立專門的網站或平臺,上面用菜單的方式清晰標明辦理流程,讓系統更具人性化、便捷性。
張帆在為個人如何交社保而感到困擾,“之前沒有了解過社保,總覺得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比如到哪兒交,需要什么手續,按月交還是按年交,一次交多少錢,不知道如何辦理,希望能有明確的指導。”
調查中,77.6%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為靈活就業者設置專門的參保制度。
李賢煥覺得,再建立一套制度可能又要重新學習一次,所以新制度最好能接入已有的體系中,形成一體化辦理流程。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00后占21.8%,90后占48.8%,80后占23.6%,70后占5.9%。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4.5%,來自二線城市的占37.8%,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占20.2%,來自縣城或城鎮的占5.5%,來自農村的占2.0%。
(應受訪者要求,劉鴻亮、苑洋為化名)
為什么靈活就業人員會成為社會保險難以覆蓋的“死角”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
外賣小哥、網絡博主、網約車司機……伴隨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靈活就業群體越來越龐大,但不少靈活就業者卻在社保覆蓋范圍之外,他們的權益如何保障?對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有什么特點?對靈活就業群體的覆蓋程度如何?
鄭秉文:通常說的社保指的是包含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在內的社會保險。從覆蓋率來看,醫療保險覆蓋率超過了95%,參保人數超過13.4億人,養老保險覆蓋約10.5億人,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也超兩億。
雖然社保的覆蓋率在逐步提高,但對不少靈活就業人員來說,無論是醫療和養老這樣的大險種,還是工傷、失業這樣的小險種,他們都沒能被覆蓋到。以醫療保險為例,參保人數超過13.4億人,也就是還有五六千萬人沒能被覆蓋,而這部分人大多數是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也是同樣的情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什么靈活就業人員會成為社會保險難以覆蓋的“死角”?
鄭秉文:一是與目前的社保制度有關,以養老保險為例,它的名義繳費率很高,但使用時間在幾十年之后,會讓有些人產生“我現在交了這么多錢,不知道未來能領取多少”的擔憂。
二是與靈活就業人員的特點有關,與正規就業者相比,靈活就業人員收入較低、工作穩定性較差、工作連續性較弱,當需要在當期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作權衡時,當下面臨的住房、醫療、教育和生活壓力讓他們更看重當下的消費,而像社保這類未來消費并不急迫,自然就被排在后面。所以在理性權衡下,他們往往會選擇不繳費,或按最低標準、最短年限來繳,且容易出現斷繳的情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的調查發現,靈活就業者參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參保費用高,是否可以適當降低繳費費用?
鄭秉文:以養老保險為例,目前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身份參加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是按照當地社會平均工資設定上下限,允許繳費人在社會平均工資的60%到300%之間選擇繳費基數。
但實際中確實有一部分靈活就業者的收入低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60%,而如果按60%的基數繳納養老保險,對他們來說負擔過大。所以我個人認為,制度對低收入人群是有改革空間的,養老保險的繳納可以更靈活一些。對于實際收入低于社會平均工資60%的靈活就業人員,適度降低繳費基數,比如再設立一個40%的繳費檔次供他們選擇,同時在養老金計發公式中增設一個較低的待遇檔次,這樣既能最大限度擴大覆蓋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靈活就業群體當下的生活壓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靈活就業者以個人身份參保和企業給職工交的社保有什么不同?在醫療報銷和未來養老金領取上有區別嗎?
鄭秉文:主要的不同體現在繳費的費率方面。在我國,養老、醫療和失業這3項保險,是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工傷保險是由雇主單方繳納。對靈活就業者來說,由于缺少雇主,個人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時繳納的費用就會高于單位職工,要負擔包括雇主承擔的費用。比如,上海規定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的比例是24%,醫保的比例是11%。當然,農民工也可選擇參加老家農村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另外,失業保險是單位參保,覆蓋職工個人,不能以個人名義參保。
醫療保險報銷的比例是相同的,養老保險需要至少繳納15年才能在退休后領取養老金,至于領取多少,看的是替代率,即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退休前每月按3000元的基數繳費,與每月按9000元的基數繳費,未來的養老金待遇是有差異的,同時繳費年限不同,領取的養老金也不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的制度設計與靈活就業者參保的適配度如何?有必要為靈活就業者設置專門的參保制度嗎?
鄭秉文:對靈活就業者而言,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比工傷保險強,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選擇農村的醫療和養老保險,也可以選擇城鎮職工醫療和養老保險進行參保,醫療的異地報銷也越來越方便,因此沒有必要單獨建立專門的制度。適配性比較差的是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但由于靈活就業者的工作特點,很難判斷其失業和就業的狀態,因此失業保險單獨建立制度的可能性較小。
有必要單獨建立制度的是工傷保險。現在不少依托平臺的外賣員、快遞員,為了搶時間,時常面臨較高的職業傷害風險,由于缺少明確的雇主,他們無法加入傳統的工傷保險制度中。為改善制度設計,很多年前各地開始進行工傷保險改革試點,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傳統的工傷保險制度里解決無雇主的問題,將平臺中虛擬的雇主實體化,另一個改革方向是傳統工傷保險覆蓋范圍不變,對靈活就業者單獨建立一個新型的商業保險,即建立新的職業傷害險,與傳統工傷保險制度并行。我個人認為,將虛擬雇主實體化是下策,這會提高平臺經濟打工人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門檻,影響雇主參加這項制度的積極性,從而產生一些道德風險,而這些風險最后會轉嫁到“打工人”身上,最終吃虧的還是普通勞動者。我傾向在商業保險中尋求改革,單獨建立一套適用于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險制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這會增加靈活就業者的負擔嗎?
鄭秉文:為靈活就業人員和平臺經濟從業人員單獨建立的職業傷害保險制度,繳費成本不會增加太明顯,大多數依托平臺從業的靈活就業人員,他們的薪酬來自訂單接收和訂單結算,在繳費方式上比較靈活,可以通過分攤到每一單中,在平臺上自動扣除一定的百分比,以很低的繳費率積少成多,形成獨立于傳統工傷制度的資金池,對個人來說負擔不會特別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何提升社保制度的激勵性,有哪些改善空間?
鄭秉文:制度改革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進行參數調整,讓替代率與繳費率掛鉤得更緊密。以養老金為例,每年養老金的調整包括定額調整、傾斜調整和掛鉤調整,定額調整指同一地區各類退休人員統一增加相同額度的養老金,體現制度的公平性;傾斜調整是向高齡退休人員和艱苦邊遠地區群體進行適當傾斜,予以照顧,體現制度的再分配;掛鉤調整是與個人繳費年限、養老金水平雙掛鉤,體現制度的激勵性。現在越來越多省份,在逐步擴大掛鉤部分,激勵參保人長繳多得,多繳多得。另一方面是結構性的改革。在我國,養老和醫療都是統賬結合,即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適當提高養老個人賬戶在退休金領取中的比例,讓制度更有激勵性和透明性,讓個人繳的錢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能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調動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繳費積極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