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產業與治理|產教融合將是電競產業健康發展的路徑
7月28日至31日,2023年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作為展會主論壇活動的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CDEC)發布《2023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規模為1442.63億元,環比增長22.2%,市場回暖趨勢明顯。同時,伴隨2023中國國際AI游戲產業大會在上海浦東召開,AI游戲教育與產業聯盟專委會揭牌儀式和AIGC產教中心成立儀式的舉行,標志著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養全鏈條在滬上正式打通。游戲市場產教融合方陣高調進場,攜手共赴高質量發展的各產業生態主體開始“加速跑”。
自2016年“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成為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布的增補專業以來,開設電競專業的熱潮便一浪高過一浪。2018年1月,中國高校電子競技聯盟成立,意味著國內探索電競人才培養之路踏上征程,2018年6月國內首個電競教育學院成立,7月教育部召開《高等職業學校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教學標準》制訂研討會,9月“2018電競教育與體育產業國際論壇”舉辦。
到了2019年,1月全國電競專業建設專題論壇召開,3月啟幕未來·電競專業建設研討會在滬召開,5月騰訊電競教育模塊正式運作,9月KPL職業聯盟聯合廣州體育學院推進電競選手的大學再教育。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對電競賽事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相關的產教融合依然在有序地推進,1月份“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開發啟動會在京召開,5月份騰訊電競教育研討會也吸引了學界和業界的關注。2021年2月“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正式發布,為電競產業人才鏈標準化建設貢獻重要力量。在上海市文旅局和上海市體育局的牽頭下,“2022年全球著名電競城市產業發展指數”于2022年底發布,展現了電競城市之爭中生態主體間協同發展的必要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揭牌,標志著中國首個國家級電競研究院成立,更是標志著電子競技在主流輿論中的接受度達到了新階段,中國電競產業生態建設和人才培養進入新的高速發展軌道。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曾指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在此背景下,上海高校智庫華東師范大學電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產教融合課題組通過分析電競產業產教融合建設的現實訴求以及面臨的問題,破解行業企業對產教融合建設不主動的問題,對優化電競產業產教融合的資源配置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依托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協同促進電競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
一、電競產業產教融合建設的現實訴求
1、電競職業教育創新驅動需要產教融合
產學研合作對于增強電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知識經濟背景下,要求職業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開展更加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平臺,使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主體,職業院校基于平臺參與產業、技術和管理創新過程,從而提高職業院校的研究水平、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立電競產教融合機制要著眼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實狀況,結合現代教育的發展,進行分析和思考,以國家需要為前提、社會需求為導向、區域定位為關鍵,積極探索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法和體系。
2、產教融合是提升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高水平的電競產教融合可以為電競產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專業建設以及產業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職業院校可以在高水平專業建設推進過程中,探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生長點,構建行業背景突出、特色明顯、綜合實力較強的專業群;電競行業企業可以借助職業院校科研、人才服務等優勢資源,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通過高水平的產教融合促進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以及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科技人員,拓寬職業院校科學研究的思路,提高科學研究的時效性,從而生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培養高層次人才,與地方的產業集群進行無縫連接,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3、產教融合對區域經濟創新發揮重要作用
產教雙方圍繞共同的目標和愿景,帶著不同的觀點,基于相互信任、分享實踐,解決各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電競職業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快速適應電競職業以及社會的變化,是具有較高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和企業需求。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全面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除了企業自身必備的因素外,還需要職業院校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專業型人才。
二、電競產業產教融合的問題
1、目標性偏差
目前,中國市場機制發展尚不夠完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技術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而一般的學校只能提供勞動力資源,所以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驅力尚待提高。學校為企業培養并供給人才,而企業需要并利用人才,雙方在人才供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匹配性,使校企之間既有合作的需要,又存在著利益博弈,且學校往往處于被動和劣勢地位,部分企業急功近利,有利則合,無利則散,通常都是“有限合作”或“短期合作”,單向且被動、內容單一且淺層次、動力不足等問題的存在使校企難以實現持續、穩定的良性合作,也無法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2、服務內容較為薄弱
電競產業產教融合建設未能對“教”和“產”的需求進行全盤考慮,雙方對建設中自身的職責沒有清晰的認識,簡單地把電競產業產教融合理解成各種資源的共享;還有的職業院校認為產教融合建設是個偽命題。企業和學校對產教融合建設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導致部分職業院校片面重視自身需求而忽視企業的愿望,強調院校的主導作用,只是把企業參與作為輔助,使得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建設的意愿淡薄,無法提升產教融合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3、學校知識體系與行業人才訴求不協調
職業院校的目標是培養人才,更加注重社會效益;而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更加注重經濟效益,雙方在目標利益訴求上存在差異。當前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資格等難以與產業發展的技術升級轉型速度同步,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及職業院校對教師應對產業發展需求的激勵機制缺失,導致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適應產業發展技術轉型與升級的能力。同時,目前大多開設電競專業的學校仍選擇2005年出版的《電子競技運動概論》,十余年前的教材顯然滿足不了當今電競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推進新型電競產業產教融合的建議
1、樹立協同意識,科學合理制定產教融合建設規劃
一是結合國家政策、地方經濟、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發揮職業院校專業優勢,明確產教融合平臺整體建設的方向,在院校、行業企業以及地方政府之間進行深度合作,建立適合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形式多樣的產教融合。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方案》)針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足的現狀曾提出,“在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基礎上,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重磅發布,也明確提出要“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做優特色學科專業。”如何答好每個主體自身的融合建設問題仍值得深思。
二是提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建設的積極性。在產教融合建設過程中,要真正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升企業參與的廣度與深度,這是產教融合建設的基礎與保障。通過拓寬企業參與渠道,推進開設電競專業的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發揮企業在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過程、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和實習實訓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形成共同育人、共同開發以及共享資源的局面。
2、破解行業企業對產教融合建設不主動的現狀
電競領域的前沿研究是職業院校的優勢,在產教融合建設過程中,職業院校應該發揮知識傳承和創新的優勢,為企業提供產品生產方面的支持,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建設的積極性,使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專業人才培養關系更加融洽。從優化產教融合內涵的角度出發,可以構建從區域、省市到國家產教融合的逐級體系,建成有特色、有層級的產教融合群,注重平臺的內涵建設。要破解行業企業對產教融合建設不主動的難題,教育管理部門可以發揮紐帶作用,把企業、職業院校、行業組織等多元主體聚集在一起,依據行業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要求,及時發布權威人才政策、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數量和結構等資訊,高效對接行業企業人才發展需求。
3、充分優化電競產業產教融合的資源配置
電競產業產教融合建設應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節點,使企業與職業院校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孵化器等載體與平臺相互串聯,促進創新資源在區域內有效流動與利用,促進各個創新主體構建知識網絡嵌入性關系,進行開放創新與協同創新。產教融合資源一般包括資金、場地、設備等硬件要素,產教融合設備投入應分層次、有重點支持,保證自愿共享原則、提高設備使用效率;軟件要素包括人員、研究方向、交流與合作等。“物化”的技術與“人化”的技能齊頭并進、相得益彰。另外,產教融合建設應加大開放力度,增強社會認同感,例如上海市網絡游戲行業協會科技教育專委會(籌)將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波克城市舉辦的首屆全國AI游戲開發者大賽等,諸如此類的平臺思維定將加速人才培養孵化,優化資源配置。高水平的電競產業產教融合模式既能夠保證電競專業學生在產教融合中學習、成長,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又能夠使電競行業企業獲得相應的行業發展資源和所需的電競專業人才,為城市搶占電競人才高地奠定基礎。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許鑫、上海投資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汪曉蕓。“產業與治理”專欄由華東師范大學許鑫教授主持,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型經濟形態,關心新興技術治理,探討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瞻性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