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紅樓夢》中有多少種愛情?來看看這張“情榜”
【編者按】
近日,臺灣大學學者歐麗娟教授做客思南讀書會,舉辦了以紅樓夢“情榜”為主題的講座,解讀了“情”這一《紅樓夢》中最為細膩、精彩的主題。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整理稿,經主辦方校核,未經主講人審定,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因為我們帶著成見,所以往往視而不見”,這句話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們現代人對《紅樓夢》中人物“情”的偏見和誤解。“情”是《紅樓夢》中最為細膩、精彩的主題,在第五回《紅樓夢曲·引子》中說:“開辟鴻濛,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清代張新之評點:“情種”是一事,“風月情濃”又是一事。因此,曹雪芹關于“情”的描寫是做了靈與肉的區分的,從最低級的生理上沖動的欲望,升華為一種心理狀態和人格體現的愛。在《紅樓夢》中,每個人的身上所體現的“情”的層次、范圍和性質都是有所不同的,這種對不同的“情”的詮釋,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愛的本質,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富有啟示的。
情榜No.1:賈寶玉——萬物有靈的大愛
賈寶玉對少女們的愛每個人都很熟悉,但寶玉的境界遠不止如此,他的愛不光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性別,更是超越了人與萬物的物種之別,這種萬物有靈的“大愛”包含了對天地間所有存在的生命。這既是莊子的境界,也是儒家的境界,因為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最后其實也是要“參天地贊化育”。
87版《紅樓夢中》的晴雯和寶玉在《紅樓夢》第七十七回寶玉嘆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樣,得了知己,便極有靈驗的”。在賈寶玉看來,只要我們以誠相待,就會有靈驗。這其實是上古時代原始人面對世界的態度,但不幸的是那個時代被我們后來的文明所驅趕,從此我們進入到自我優先,也因此充滿各種界限的世界里。我們以為自己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成功,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了解,只有當我們越來越縮小,能夠融入到天地之間的時候,真正寬廣的可能性才會出現。
《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中有言:“……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日月。”其實,寶玉在遇到絳珠仙草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的男女私情在里面,他們只是偶遇的關系。寶玉正是因為對萬物的愛,所以看到一棵草脫水了,他會感到難過,面臨生死關頭他會感同身受。當他又有能力付出、樂于付出時,就把甘露澆灌在絳珠仙草上,讓它得以延續生命,后來締造了他們入世的因緣。
在整本紅樓夢中,脂硯齋一再批注的寶玉“情‘不情’”說的即是這種萬物有靈的大愛。其中,第一個情是動詞,以情相待;第二個“情”跟“不”構成一個名詞,是指以人類的標準衡量,不具有靈魂、靈性的存在物,但它們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對于這些出現在他生命里的動物、植物,寶玉都以情相待。在這個境界里,寶玉當之無愧是情榜里的第一名,因為他的境界最為寬廣。
情榜No.2:林黛玉——友情升華的愛情
脂硯齋第十九回評語:“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上面我們已經解讀了寶玉的“情‘不情’”,同樣的結構黛玉“情‘情’”。相比寶玉來說,黛玉的這種“情”是一種比較狹隘的“情”,局限在人類的,比較“小我”的層次。能夠引起黛玉落淚,引發她快樂的那些對象,是與她有特殊關系的、少數的、特定的人——親友、情人、姐妹等等,而這是一個有限的世界。
其中,大家最為之感動的是黛玉對寶玉的情,但這份情最初的時候并沒有一點兒女私情在里面,而是一種人類之間最美好的互動方式——知己般的友情。由于我們現代與過去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斷層,我們會覺得陌生而無法理解。但黛玉和寶玉之間無可取代的愛,并不是來自于一見鐘情。第五回中說“便是寶玉和黛玉二人之親密友愛處,亦自較別個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可見這種深厚的感情是在日常生活里建立起來的。寶玉和黛玉之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對彼此的了解,以及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他們在戀愛期間,首先要做的是彼此互相了解,并成為很好的朋友,有了這樣一個深厚的基礎,未來的愛情才能夠永遠持續下去。
反觀我們現在,年輕人往往會陷入一種對浪漫的愛的崇拜之下,缺少對愛的認識和愛的準備,也缺少對愛的努力,所以才會在愛情的延續里出現許多問題。在戀愛過程中不懂得了解和尊重對方,仿佛愛了就是投入了,就非得要死要活了,然后才會考慮天長地久,這個時候可能就無能為力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確實可以從《紅樓夢》中得到一點啟發。
情榜No.3:薛寶釵——情順萬物的“無情”
張愛玲說過,在情榜上,寶釵的評語一定有“無情”兩個字。“無情”,我們望文生義,即這個人冷酷無情。但是曹雪芹生活的那個時代,所接受的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早已脫離了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中的品德和修養范疇的我們,往往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里的小人并不是指不好的人,而是指沒受過什么教育,因而也就無法理解什么是學問和人格境界的人。我們往往對于不了解的東西,第一就是忽視,第二就是扭曲,這樣一來,最后就只能是曲解。
那薛寶釵的“無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呢?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德充符》里就曾提到“無情”:“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這里的“無情”不是斷舍離,徹底跟這個世界劃清界限;而是可以通過一套自我修養,讓好惡之情不會反過來變成傷害我們自己的武器。在宋代程顥的《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中,也同樣談到了這種對“情”的態度:“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天下是無窮無盡的生命,萬物和諧相處、不可或缺,所以上天要一視同仁,順應、照顧每一個生命,沒有偏心。如果用這個類比圣人,那“無情”的“情”指的就是“私情”。
薛寶釵也確實符合這樣的描述,第二十一回的脂批中說:“寶卿待人接物,不疏不親,不遠不近,可厭之人,亦未見冷淡之態形諸聲色,可喜之人,亦未見醴密之情形諸聲色”。寶釵沒有偏私于誰,在她看來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親不疏。所以她沒有閨蜜,因為閨蜜就是你要待她很親近,要講很多私人的事情。但同樣對待可厭之人,寶釵也沒有特別冷淡,因為冷淡他人也是要特別費力的,而且無形中還會有因冤枉、錯怪了別人而不自知的危險。即便對方是像趙姨娘那樣的可厭之人,當她沒有做可厭之事的時候,寶釵還是保持一種公心,給對方留有余地。
情榜No.4:秦可卿——天下人共哭的“濫情”
在《紅樓夢》第七回引出秦鐘之后,脂批中說:“古詩云‘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二語便是此書大綱目、大比托、大諷刺處。”這是一句出自南朝梁的詩,用的是兩個典故,原本完全沒有褒貶。但是當脂硯齋引出這兩句詩,用修辭上的替換來進行雙關,透過諧音來表達秦鐘的命名“情種”,則是一種反諷,而絕不是正面的贊美。少女還沒有嫁過來之前,她的名字就叫做“玉”,諧音“欲”,這在過去就是不守婦道、不貞潔;嫁過來的時候姓“秦”,用來諧音“情”,這就是在批判這個女孩子沒有家教。
對于秦可卿,曹雪芹真的要告訴我們:“情”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作為人存在的價值,除了“情”之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地方。你要用力守身,守住自己的品德,不能讓“情”泛濫成災。“情”和“理”必須共同存在,如果只講“情”,那會有很大的問題。這個脂批就是借由秦可卿來告誡我們,世俗的淪落,以“欲”為“情”,其實是把真情所必須隱含的人格高度淪喪殆盡,這樣的“情”就不可能偉大,甚至會變成罪惡。
87版《紅樓夢中》的秦可卿“情”是應該要輕視的,單單講“情” 是不夠的,“情”一定是和人格結合在一起的一種人性的力量。在哲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有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愛是一種人格的體現,你有怎樣的人格,就會有怎樣的愛情。當一個人人格猥瑣,心靈卑劣,他可能有偉大的愛情嗎?應該是不可能。正是因為秦可卿體現了這么一個敗壞了的、墮落的“情”,用罪惡瓦解了“情”存在的意義,后來才導致了一個直接的結果——惜春對“情”的斷滅。
情榜No.5:惜春——厭情出世的“斷滅”
王國維先生說:“惜春的出家是最高境界”,這可以說這是很高的贊美,但事實恐怕并非如此。
惜春很小,對于她來說,她的家庭就是全世界。她的家庭就是寧國府,可是這里卻如此骯臟。在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蓮有句名言:“你們東府(寧國府)里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這里的“不干凈”就是指淫穢,指的就是以秦可卿和賈珍為代表的“情”的墮落與骯臟。賈珍這位做哥哥的,他的行為直接傷害到了他的妹妹,他的妹妹咬緊牙關,眼睜睜地看著這樣一種污穢、不干凈,導致她厭惡這個世界。
在第七十四回,惜春說:“……如今我也大了,連我也不便往你們那邊去了。況且近日我每每風聞得有人背地里議論什么多少不堪的閑話!我若再去,連我也編派上了。”以前她是小姑娘不懂,但如今長大了,進入青春期,就要自覺地去脫離這種牽扯。因為她哥哥的所作所為,造成了惜春人生觀的偏差,而這個偏差最終導致她走上了滅情斷欲的世界——出家。所以,她的出家并不是如王國維所說的那種,以智慧去洞察無常本質的超離;而是恰恰相反,是因為她厭惡這個世界,所以才要徹底劃清界限。而導致惜春厭惡這個世界的主因,就是被混淆、被扭曲的“情”。
結語
看了這么多的“情”,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意義。從曹雪芹筆下這些鮮活、充滿情理和邏輯一致性的角色中,我們看到了他們打開“情”,升華“情”,甚至讓“情”得到另外一個極致的塑造。要成為哪一種人,追求哪一種“情”,最重要的是通過我們意志的自由來進行選擇。當我們的個性限制了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應當去用與生俱來的選擇的自由,讓自己變得更好,創造性地改變自己的品格。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擁有富有創造性、開闊的愛,進入到“情”的更高層次,對《紅樓夢》里面的“情”才能體會得更深、更寬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