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枕清涼入夢來”,看歷代千姿百態“枕文物”
澎湃新聞獲悉,“高枕無憂——中國歷代枕文物特展”7月22日在河北博物院開展。展出南越王博物院藏瓷枕196件、邯鄲市博物館藏瓷枕5件和河北博物院藏瓷枕17件,時間跨越西漢到近現代各個階段。展覽以枕為媒介,通過枕的文化、歷史、形制、紋飾和工藝,展示內涵豐富的枕文化及枕中蘊含的古人智慧和審美情趣。
萬千枕中生百態,一枕清涼入夢來。枕與睡眠息息相關,古人云“欲作高堂夢,須憑妙枕欹”,它的創造和使用主要就是為了使人的休息和睡眠更加舒適。作為夜寐小憩的不可或缺之物,它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誕生,又隨著文明的進步而完善、豐富和發展。枕,材質多樣、造型別致、裝飾精美,既是日常的實用器,也是匠心獨具的藝術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黑白彩虎形枕、清三彩錢紋蝴蝶形枕、白地褐彩貓形枕……一進展廳,一件件各具特點的枕頭,吸引著人們細細觀賞。按照歷史順序,展覽分別展示了漢代、唐代和五代、宋至元、明清、民國、當代幾個時期的枕頭。一路走去,觀眾可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民俗習慣。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該展覽策展人、河博陳列展覽部文博館員蔣飛飛介紹:“枕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發現最早枕的實物,漢代上層貴族以玉石枕隨葬。隋唐時期,陶瓷業興盛,瓷枕漸趨普及為日常用具。宋遼金元時期瓷枕文化的發展達到巔峰,至明清以后逐步衰退。”
展覽現場
枕·文化
枕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它以有形的物質形態和無形的精神屬性凝鑄成內涵豐富的中國枕文化,融入了社會的審美及古人的情感,并傳承至今。與婚姻愛情結合,衍生出“結發共枕席”“千年修得共枕眠”“鴛鴦枕”;與隱逸結合,便有了“漱石枕流”的典故;以枕為媒與夢結合,留下了《枕中記》的千古傳奇——黃粱夢。
“欲作高堂夢,須憑妙枕欹。”白地黑彩“欲作高堂夢”腰形枕·金邯鄲市博物館
醬釉“曲肱代枕”元寶形枕·清 南越王博物院
枕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發現最早枕的實物,漢代上層貴族以玉石枕隨葬。隋唐時期,陶瓷業興盛,瓷枕漸趨普及為日常用具。宋遼金元時期瓷枕文化的發展達到巔峰,至明清以后逐步衰退。
三彩印花扁方形枕·唐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黑彩“去邪避惡鎮宅大吉”符箓紋葉形枕·金 河北博物院
貼印雙喜鳳紋方形枕·20世紀50—60年代 南越王博物院
枕之形
我國歷代枕文化連綿不絕,相比如今形制單一的枕頭,古代枕式可謂豐富多彩。除了日常所見的方形、腰圓形、束腰形、多角形枕之外,古人還創造出元寶、如意、嬰孩、虎、獅、貓、狗等特殊造型的枕具。
白地黑褐彩花卉紋臥婦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三彩臥兔形枕·唐 河北博物院
褐地黑白彩虎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褐彩貓形枕·清末至民國 南越王博物院
三彩錢紋蝴蝶形枕·清 南越王博物院
枕之紋
古代工匠善于將自身所見山川、花草、猛獸繪成圖案飾于日常器具中,也時常把詩文辭賦、警示俗語刻在身邊陪伴之物上以傳承和教化。其上所書詩文自在瀟灑,所繪花草柔韌有力,所飾猛獸威風凜凜,所畫嬰孩天真無邪。古代百姓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之道,就在枕上這一片小小天地中,悄然展現。
白地黑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腰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白地黑彩詩文腰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黑彩牡丹紋八角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剔花填紅彩菊花紋腰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珍珠地劃花雙鳧紋腰形枕·北宋 南越王博物院
白地黑彩持荷娃娃紋腰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枕之工
古代工匠們用一雙巧手,架起時空的橋梁,將已化作塵埃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消失于滄海桑田的神話傳說、市井街巷,以嫻熟的技藝,刻、剔、劃、印,極盡其能;青花粉彩,色盡所用;最終聚之于一方瓷枕,流于后世你我眼中。
綠釉印花連錢紋束腰形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醬釉臥獅座枕·金 南越王博物院
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023年10月22日。
(本文圖文據河北博物院微信公眾號、石家莊日報等綜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