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獻、文學與文明:中國文獻文化史研究的新進展

何振、李沙珂(南京大學文學院)
2023-07-25 16:02
来源:澎湃新聞
翻書黨 >
字号

日前,十卷本《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陸續推出徐興無《早期經典的形成與文化自覺》、俞士玲《明代書籍生產與文化生活》、程章燦《作為物質文化的石刻文獻》三種,至此已經出版了八卷。伴隨該叢書各卷不斷面世,學界對文獻文化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總結中國文獻文化史研究的新進展、建設中國特色的文獻文化史研究體系、彰顯中國古代文獻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成為有待研究者著重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023年7月15日至16日,由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南京大學出版社協辦的“文獻、文學與文明:中國文獻文化史研究的新進展”會議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召開。此次會議屬于“程千帆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系列暨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成立40周年系列活動”,吸引了眾多專家尤其是青年學者參與。來自首都師范大學、《文獻》編輯部、《中國出版史研究》編輯部、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鳳凰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浙江大學、臺州學院、湘南學院、中山大學以及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懇吟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三十余位專家,發表了各自有關文獻文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

會議首先由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致辭,介紹《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的結構設計,表達了對文獻文化史未來研究方向的期待,希望學界能繼續開拓文化史視野,發掘以往未受重視的文獻類型,融匯、利用書籍史、印刷史、新文化史等研究范式,使文獻與文化相互融合,實現文獻學的人文性突顯與文化史轉向。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出版統籌胡豪代表出版社對會議順利召開表示祝賀,同時引述匡亞明、程千帆等前輩學人的寄語,強調人文學科的發展應闡揚傳統、賡續文脈,并表示《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的成功出版為中文學科建設,書籍史、文化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致辭

隨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興無、俞士玲、程章燦分別就各自的新著《早期經典的形成與文化自覺》《明代書籍生產與文化生活》《作為物質文化的石刻文獻》作主題報告。

徐興無在報告“中國早期經典形成的一個路徑與兩種形式”中指出,軸心文明應是考察中國早期經典的重要知識和思想背景,該背景中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學術話語需要加以重視。由于中國軸心文明的特色,帶有政治權威的文字與文書及其載體首先分離出歷史文化經典,儒家的六經就是這些文獻在軸心時代的進一步凝煉。在封建社會下,個人的言論附著在禮樂制度之中,并發展出軸心時代個人經典的傳統。經典話語權威成為現實政治的依據,經學也被其他與政治緊密結合的思想重新闡釋。

俞士玲的報告“監察御史的財權與圖書生產”,延續新著《明代書籍生產與文化生活》對明代書籍生產所采取的官刻、家刻、坊刻“離合貫通”的研究模式,進一步探究了明代監察御史的圖書生產過程。從圖書生產的上游(倡議刊刻、資金來源等)討論了明代監察御史刻書的多樣性。監察御史事權統攝,對地方征賦有最直接的知曉權和監督權,對臟罰銀使用有提議和支配權,且常將此款用來刻書。御史刻書能否視作風化教育的一環,時人對此態度如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明代官方圖書生產的另一視角。

程章燦以“發掘石刻文獻的物質性、當代性和中國性”為題的報告,認為石刻文獻的研究視角和層次有史料研究、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三種。其中文化研究可以從社會文化、技術文化、藝術文化、物質文化等維度切入;物質文化又有尤物、造物者等角度。此外,還可以從物質文化的材質方面,銘刻藝術、樹碑立傳、文化記憶、歷史情境與博物館、“石本+拓本+輯本”等當代性方面,以及文獻淵源、類型文獻的文化學研究、比較文獻學等中國性方面,進一步觀察和探究石刻文獻。

主題報告結束后,與會學者分兩個會場進行分組報告,每位報告人指定兩位討論人。本次會議分組沒有特別依據時代或專題,以期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跨學科的交流環境,在討論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與會代表的報告可總結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文獻文化史研究的新期待、新體驗、新范式、新理論。張燕嬰(《文獻》編輯部)“基礎之外,還可以是什么?——對文獻文化史的點滴理解”,探討關于文獻研究的理想化路徑,包括關注文獻的物質性,在描述文獻的基礎上重視文獻載體、裝具;使用文化的視角看文獻的問題,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進入文獻生成的“過程”,將文獻視作“生命體”;看到文獻背后的“人”,注意到“個性”,“將自己作為方法”,發掘書籍背后廣泛的人類活動。徐雁平(南京大學)“如何探索文獻文化史研究的路徑”,結合個人生活經歷,從對象與方法兩個角度出發,分享對于文獻文化史研究發展方向的思考。他認為應當從“文字的研究”邁向“人的研究”,將對象的范圍延伸至具體的人、物、事。同時提出文獻文化史的研究可以以自身經驗為方法;從“集群”的角度,建立文獻之間的關聯,在脈絡中理解文獻,發掘解讀材料的新動力;由“變”看“常”,在“加速時代”尋找觀看古代文獻文化發展軌跡的新視角。吳玉廉(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物與文獻學:清代宮廷制作中知識的建構和流通”,通過講述乾隆年間一件特磬的制作過程,將研究視野從以文本為對象的文獻轉向物質與匠人的知識生產,由此提出“技藝(skill)的文獻學”等概念。徐雁平認為,該研究范式發掘出文獻的生命史,為文獻文化史研究貢獻了新概念與新視角。張玉亮(《中國出版史研究》編輯部)“中國化‘交流循環圈’模型芻議:以譚嗣同為例”,圍繞譚嗣同的出版活動,總結出中國文獻傳統下“交流循環圈”的模型與達恩頓模型的顯著差異,強調在中國的出版實踐中,作者與讀者往往能夠直接對話,且交流循環圈中諸種身份有時是交疊存在的。“從圈到網”,重新建構出書籍史的坐標。

二、版本、目錄、典藏等傳統文獻學研究對象的新探索。南江濤(首都師范大學)“刻意的制造——論近代藏書家群體對新善本的追求”,以近代藏書家的刻書家身份為切入點,提出藏書家品味的介入推動“新善本”的制造與交換,并從字體、裝幀、紙、墨等角度,介紹了“仿宋”風潮下,藏書家們翻刻宋元古本的實踐活動。卞東波認為,“新善本”概念對于書籍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這一話題表明書籍不僅是文獻載體,也承載著物質層面的刻意追求,“以書會友”是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社交手段。許勇(鳳凰出版社)“書帶離披繞砌長——雕菰樓藏書的流散與后世因緣”,介紹了焦循、焦廷琥父子去世后,焦芝叔對雕菰樓長達六十年的堅守,并以徐乃昌等人所藏雕菰樓稿鈔校本為例,系統梳理出光緒七、八年前后焦氏藏書的流散情況。劉仁(南京師范大學)“部次甲乙與考鏡源流:論書籍物質屬性對目錄分類的影響”,強調書籍具有文本內容和物質載體的二重屬性。傳統目錄學側重于考察、辨別書籍的文本內容,然而事實上,書籍的物質載體往往會對藏書目錄產生影響,這主要體現在書籍的數量和組織形態兩方面。因此,從七略到四部某種意義上是書籍物質屬性影響合理化的過程。劉雅萌(南京大學)“從七略到四部——文獻文化史視域下有關漢唐學術體制轉變的思考”,以四部分類法何以有如此強大的穩定性、七略到四部這種分類發生巨變的動力來自于哪里兩個話題為導向,思考目錄演變的影響因素。她認為,從七略到四部的變化,本質上是漢、唐之間學術與思想的體制與形態的變革。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籍志》,變化最大的可能是經部,師法權威逐漸被文本權威取代,經學權威失落。

三、經典文獻的文化語境與歷史意義。蘇芃(南京師范大學)“《孫子兵法》文本演變的世俗化歷程”,通過比對《孫子兵法》的漢簡本、抄本、刻本以及類書引文等各種版本之間的差異,發現《孫子兵法》在虛詞的使用、內容的刪補等方面發生過許多演變,這些文本演變具有明顯的世俗化趨勢。陳健煒(南京師范大學)“行格制度與朱子升格——南宋后期朱熹著作刻本‘疏行大字’發微”,從黃丕烈跋語入手,思考刻本時代的行款、字體、開本等物質性因素能否呈現思想史的等級與秩序。他認為,朱熹著作刻本的“疏行大字”展現出朱子學在南宋書籍史與理學史上的升格進程,朱子著作出版的官方化象征著朱子學的官學化,朱子書是宋學巔峰與宋刻巔峰的統一,不過元明時代的朱子書在行款層面出現了“降級”。張玉亮指出,該研究方法本身已經具有啟發意義,同時結合自己的出版經驗舉例說明當代出版物的情況。王赫(南京大學)“明代‘泉州經學’的講章出版與學派構建”,以蔡清、陳琛、林希元的《四書蒙引》《四書淺說》《四書存疑》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下的刊印為例,展示出明代泉州經學的建構歷程。“蒙存淺達”作為最主流的舉業用書,其編輯、校閱與流通反映出官、學、商之間和諧融通的關系。李心暢(南京大學)“宋代官頒、官撰農書的刊刻、傳播及閱讀實踐——以《齊民要術》為中心”,通過檢視官頒農書在宋代的傳播樣態,勾勒出以士大夫階層為主導的農書進獻與閱讀網絡。又以《齊民要術》為例,論證官頒農書主要在士人之間傳播,并不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的現象。孫承娟認為,宋代農書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而由此牽連出的相關話題,如農書的作者構成、編撰時材料的來源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厘清。唐可欣(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書寫與權力:《真誥》中‘洞天’觀念建構初探”,圍繞《稽神樞》中許謐的一次探訪茅山之旅,討論山中神圣空間在《真誥》里發揮的作用,并由此探析“洞天”概念產生的時代背景及背后隱藏的士人需求。趙益指出,《真誥》囊括中古時期的諸多要素,應作為文獻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予以更多關注。

四、新文獻的發現與闡釋。鄭幸(上海大學)“稿本《隨園詩話》初探”,考察新近影印出版的《隨園詩話》稿本,介紹該書的基本樣貌、遞藏源流、真偽問題等,認為其中確有袁枚手書,但題跋的真偽存疑。又從創作、謄抄、校訂、重編等角度,分析稿本《隨園詩話》的文本層次,呈現出詩話的成書過程,且考證了一些條目的撰寫時間。她認為相比于刻本,寫本形態能呈現豐富的信息,有利于詩話文本層次的細節捕捉和分析。楊珂(南京大學)“李兆洛《八代全文》的纂輯語境與文學史意義”,探究的是新近拍賣的李兆洛稿本總集《八代全文》,提出書名或為《十五代全文》,并進一步揭示作為“書籍”的《八代全文》及其纂輯的歷史文化語境。由于該稿本無目錄,各冊亦未標明次序,他在參考《駢體文鈔》的基礎上還原該稿本總集可能的分類組織,指出其中具有突出的實用性。該大型通代總集的發現,為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編纂爭議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王芊認為,家族、師承是編纂別集的主要力量,總集中是否存在此類現象或可進一步關注。高惠(南京大學)“《明文西》的編選與明清之際的地域隱喻”,關注學界之前很少注意的韓詩《明文西》。報告圍繞“地域隱喻”展開,強調該選本擁有文化意義的“復秦”旨趣,凸顯明代關中文學存在甲申之際時空的置換;具有尚武精神,注重用兵、衛疆等文章,營造出天地不寧、海內震蕩的氛圍。她還注意到關中人士與江南文學的關系,及他們仕清后的轉變等問題。俞士玲認為,《明文西》中的地域、時間值得繼續探索,同時建議將《明文西》放到明代的整體框架中認識。徐隆垚就文學史的建構、衛所與西北軍事、閱讀群體等問題提出補充建議。

五、石刻文獻的生成與現場。于溯(南京大學)“叱石成書:書籍史與宋代石學的呈現”指出,宋代金石學者在石學的表達和呈現形式上的思考、實踐的結果是形成以《集古錄》和《隸釋》為代表的兩種不同研究范式。前者關注拓,如剪裱、手卷;后者關注石,如錄文、刻本。變化的背后,是椎拓技術的進步與圖經地志的加持。程章燦強調,金石不能“長久”,書籍才能“長久”。王芊建議可再注意跋語撰寫是否存在“預設讀者”這一話題。敖煉(湘南學院)“摩崖文獻與地方官員的文化活動——湖南江華縣宋代摩崖的‘職官志’”,通過實地考察大量摩崖文獻,指出元結出任道州刺史后,在永州開辟多處摩崖石刻景觀,引發后人的刻石、傳拓風氣。今存石刻中,留名的兩宋江華縣令有22任之多,還有諸多尉、主簿、府判等官員題名,陽華巖堪稱宋代江華縣的“石刻職官志”。可見,宋代刻石的興盛與地方官吏有直接而重要的關聯,地方官吏的文化活動以刻石和興修建筑為主。侯婕(南京師范大學)“作為儀式參與者的碑”,關注作為禮器的碑在宗廟、庠序等儀式場合中所承載的功能和意義,指出碑在禮儀場景中的現實功能有如下三種:一是觀測日影,正朝夕;二是用以系牲;三是作為儀式定點參照物。相應地,碑具備儀式參與者、儀式記錄者、永恒紀念、垂范教化等多種屬性。楊曦(南京大學)“石·紙·字·筆:石刻的生成與轉換”,從石、紙、字、筆四個層面分析石刻生成與轉換的過程,指出此前有關石刻的討論往往關注文本性而忽視物質性。從“石”到“筆”,傳統石學研究中的“信息遞減”現象提示研究者,應回歸采、礱、刻、立等話題,以“石”為中心,進一步拓展研究視野。侯婕在討論時以上海博物館金石展為例,補充說明石刻文獻在鑒賞環節中同樣面臨信息的缺失。

六、文獻生成與文學史書寫的新維度。趙庶洋(南京大學)“以水喻唐詩:書籍史視野下的唐詩文本流變”,以水為喻,梳理了造成寫本、刻本唐詩在傳寫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以及明清時期唐詩選本層出、泥沙俱下的現象,期望借此打破以朝代劃分的唐詩文本研究方式,從書籍發展歷史的角度觀察唐詩文本的演變。南江濤認為,“文本凝定”是近年來備受討論的話題,該報告關注到編者、刻工等環節的介入引起文本的變異,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出可供借鑒的視角。王芊(中山大學)“文書立言:宋代奏議專集編纂形態考論”,關注宋人別集中大量存在的奏議專集,指出這些奏議專集的編纂形態不僅體現宋代士人心態與制度文化,而且反映出唐宋古文革新進程中的文體演變,并在士人個體、時代氛圍、國家治道等方面產生重要精神意義,論諫奏議的功能價值存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轉變。徐隆垚(復旦大學)“宋元明辨體、博古與正統論的興起——比較文藝復興視角下近世文人的歷史意識”,將彼得·伯克對文藝復興的歷史意識所作的類型學區分與中國中古、近世的歷史意識相比照,強調宋代以來文章辨體、博古風氣與正統論的興起正與文藝復興的模式相類。這既是對彼得·伯克認為“中國古代不具備與文藝復興相似的歷史意識”這一結論的商榷,也從宏觀層面重構了中國歷史意識的本土經驗。孫承娟(美國懇吟大學)“淑女之筆:清代閨秀詩歌中的自我賦權”,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清代中期閨秀詩歌的創作,以席佩蘭、駱綺蘭、汪端為例,探討女性詩人對夫妻關系、寡婦守節、子女教育等問題的態度,由此繼續探索清代閨秀如何利用當時主流的學術思潮和道德律令,實現自我表達、自我賦權的目的。張燕嬰提出,女性作者的“自我表達”和“自我賦權”有時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一組遞進概念。劉雅萌也通過對“賦權”概念的再闡釋,建議從父權社會的思維體系中離析出女性自身的價值。

七、文獻文化史與東亞漢文學。卞東波(南京大學)“文學史的掘進——中國文集日本寫本與古典文學研究”,關注中國文集的日本寫本及其價值,強調中國已經失傳的文集可在日本寫本中發現,日本寫本還擁有比現存刻本更完整的中國文集;中國文集日本寫本可以呈現當時漢籍交流的諸多細節,反映漢籍在中、日、朝三國流傳的情狀;東亞古代的書籍抄寫產生的“交流循環”,為東亞漢文學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劉馳(南京大學)“由吳中到東亞:從《七子詩選》看清詩總集在地域圈層間的傳播與影響”,將清代文學的地域圈層分為府縣小圈層、道省中圈層、全國大圈層與東亞泛圈層,并以《七子詩選》作為地域文學跨圈層傳播的典型案例,討論權力、詩歌、詩學等多種力量在地方總集的圈層躍遷中發揮的作用。

會議最后,趙益(南京大學)作題為:“‘文獻文化史’的拓進:趨向·理論·方法”的大會報告。他在報告中表示,文獻文化史可以拓展傳統的文獻學研究,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結論;反之,文獻學的知識積累與研究方法也可以促進文獻文化史的研究。現階段文獻文化史研究存在理論意識缺乏等客觀問題,需要學者們有意識地進行理論建構。在方法上,還應加強對社會性與物質性(形制)的關注。與會青年學者代表張玉亮、徐隆垚分別發表參會感言。徐雁平在總結時認為,可以關注專題研究,從多種角度發掘文獻文化史的“中國性”;盡管文獻文化史研究目前正在迅猛發展,但在新的范式建立之后,如何創新、保持活力是亟待思考的問題。程章燦作會議總結,感謝與會學者對活動的支持,并表示《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最后兩卷即將付梓,屆時歡迎大家就相關話題展開更多討論。

    责任编辑:彭珊珊
    图片编辑:張穎
    校对:丁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百家乐官网信誉平台开户| 百家乐桌折叠| 沙龙百家乐官网娱乐场开户注册| 网上百家乐有人赢过吗| 喀什市| 百家乐官网如何赚洗码| 二八杠开户| bet365合作计划| 24山家坐向| 银都娱乐| 百家乐高额投注| 奥斯卡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网上百家乐官网是假| 威尼斯人娱乐网反水| 化隆| 澳门顶级赌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24山安葬吉凶择日| 澳门赌场美女| 百家乐网上真钱娱乐网| 百家乐官网使用技法| 威尼斯人娱乐城活动| 百家乐游戏真人游戏| 网上百家乐官网网站导航| 威尼斯人娱乐场内幕| 百家乐园云鼎娱乐网| 百家乐返点| 线上百家乐试玩| 美高梅百家乐娱乐城| 在线百家乐官网纸牌| 来博| 百家乐桌手机套| 贵宾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园会员注册| 钱隆百家乐官网分析| 武山县| 金榜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新澳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皇冠网代理| 千亿娱乐城注册| k7线上娱乐城| 娱乐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