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小莊&周雯靜:了解避孕的歷史,并不是讓大家不生孩子
由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和上海風之回響工作室共同策劃的“交界譯叢”第三本《避孕簡史》(前兩本分別是《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近日出版。《避孕簡史》聚焦女性議題,是國內第一本剖析避孕和性別議題的跨性別簡史。新書出版之際,出版方邀請了該書譯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員、果殼聯合創始人小莊和知名青年藝術家周雯靜,一起從性別的視角聊一聊《避孕簡史》這本書,以及她們對于相關議題的思考。活動由該書編輯、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的林煙霞主持。以下是本次對談內容的整理。
講座現場
主持人:這本書的題目本身還蠻有沖擊力的,它涉及與女性以及醫療衛生等行業相關的一個話題:避孕。這個議題和我們大家的生活有著很緊密的聯系,那我們首先就請兩位老師分享一下,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避孕這個議題,或者說受到相關的教育是在什么時候,有什么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
小莊:我從小生活在醫院的環境里,媽媽是地方醫院的醫生,爸爸在部隊醫院。我最早接觸到跟避孕有關的東西,其實就是避孕套。那時候媽媽經常會把我帶到醫院里去玩,藥房阿姨很喜歡我們這些小孩子,會給我們“玩具”玩兒,每次新到的計生用品,她會先留一包,并偷偷告訴我們來拿。一幫小孩排著隊每人領兩個“氣球”,我還會等他們都走了再跑去問阿姨多要兩個。除了把避孕套吹鼓起來當氣球拍來拍去,我們還會把彩色的墨水兌水灌進去,卷出一個個小球來做一堆造型……醫院里的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一開始根本不知道這是做什么用的,直到成人以后我才領悟過來我當年玩的氣球是什么。
周雯靜:我是1989年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在差不多大一的時候有朦朦朧朧的那種性教育的課程,可是關于避孕的問題僅僅只知曉短效避孕藥和避孕套兩種,且都是模模糊糊、模棱兩可的。大家還會把避孕套打孔后掛在鑰匙扣上,當做一個很酷的事情,可是關于它背后真正的常識是知之甚少的。
《避孕簡史》,【美】唐娜·J.德魯克/著 小莊/譯,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風之回響RESONANCE,2023年6月版
主持人:從兩位老師的回答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對避孕的相關議題是傾向于避而不談的,對于避孕器具也不會直接接受。這本《避孕簡史》對于讀者來說,應該是蠻新穎的一本書。請小莊老師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避孕簡史》大概講了什么樣的避孕技術發展歷程?
小莊:這本書基本上是從現代視角來講述的,第一章里面就明確說到,這段歷史從1882年開始,那一年荷蘭的一個診所可以給患者戴子宮隔膜,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具備了一定功能性的科技產品,和早期的那些以民間經驗為主的避孕法是有所區別的。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隔膜是需要患者親自到診所讓醫生給佩戴的,之后還需要一定的衛生環境來維護。這背后隱含的真實就是,這種女性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人群當中的少部分,屬于有錢階級。而對于更多貧窮的女性來說,她們支付不起子宮隔膜的費用,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選擇一些廉價的、效果也更差的避孕用具。要看到,一直以來避孕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女性發起的——盡管也有針對男性的產品,比如避孕套,它其實出現得非常早,最開始可能是一些動物的腸子、魚鰾之類,但男性采用它們只是為了健康,更多是懼怕性病傳染才會去用,直到現代社會之后,男性才大量使用。這意味著什么呢?就是懷孕的后果一定是女性自己去承受的。所以像早期的貧窮女性,只能借助各種各樣的洗劑、栓劑之類江湖偏方,這些東西有沒有用還在其次,它們都具有刺激性,用起來非常令人不適。我在翻譯這部分的內容時,可以說是帶著一種身體隱隱作痛的感覺的,我在腦補她們經受的這些磨難。此外,世界各國可能都會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草藥,大多數可能是通過毒性造成內分泌紊亂來干擾女性生育,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另外還有一種擇時法,就是盡量選擇非排卵期,但人類直到20世紀才真正做到對排卵期知識的準確掌握,所以書中記述的那些早期指導基本上都錯得一塌糊涂。在美國,大概在20個世紀中葉,優生學盛極一時,甚至很多科學家都持有過這種主張。他們認為,如果有些人確實是在一個不健康的狀態下出生并成長起來,甚至可能天生帶有某些疾病,生命質量必然不高,那么這些人就會被強行抓去絕育。可以說,這是一個極端理性甚至冷酷的想法。到了現代,差不多是1940年,橡膠技術發展以后,可以拿來做成避孕套,后來又被乳膠所取代。1960年,短效避孕藥問世,這時才有一種比較靠譜的、女性可以自己來掌控的方法,并且保持一定的有效率。
主持人:我們知道周雯靜老師一直特別專注于避孕器具給女性帶來的一切,她還以此創作了一些非常特別的藝術作品。現在就請周老師同我們分享一下她的藝術創作。
周雯靜:我先講最主要的作品:《女人系列·節育環》。這是我在2014年創作的,作品的緣起很簡單,2011年時我陪母親去取環,她佩戴了20多年的環,當時已經嵌到肉里面了,取出來之后就出現了大出血的現象。這件事情第一次對我的家庭造成打擊。于是我想要去了解這個物件是什么,它的運行機制是什么,有多少人在使用它。當我越來越了解這些東西時,我發現了很多驚人的事情。從2011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這三年多的時間里,我開始了田野調查,先后采訪了50多位曾經配環的女性,最終在2014年,我將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的300多個真實的節育環的形狀按照1∶1的尺寸,按其最早的材料把它們還原制作出來,放在了精致的藍絲絨上。國家衛健委歷年統計年鑒數據表明,近50年中,有5.4億人(次)女性曾安裝金屬節育器。節育環背后的運行機制就是將其放置到女性的子宮內部,形成一個永久性的炎癥,導致精子無法著床。我想知道這樣一個運行機制,在女性的體內,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我不斷地去做田野調查。這個作品在2020年6月份突然火遍全網,一夜之間我收到兩三萬條留言,很多人向我講述了她們的真實經歷或者自己母親的經歷。這可能是我收到的最龐大的一個田野數據。緊接著就開始有很多醫學相關的工作者在網絡上科普節育環是什么、對女性身體的傷害有哪些。后來有很多女孩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叫“帶媽媽取環”的運動,有兩千多萬的點擊率。同年10月份,連人民政協網都發文,標題就是不要讓節育環再留在女性的體內。我也真正了解到,一件藝術作品是真的可能介入到社會的。
周雯靜作品《女人系列·節育環》
主持人:通過小莊老師和周老師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避孕的器具還是藥物,它們實際上并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或如這本書里所說,避孕從來都不是一項中性的技術。小莊老師在譯者序里面有一句話“避孕的歷史其實是女性爭取自己身體自主權的歷史”,周雯靜老師也在她的推薦語里面提到“生育風險的最終承擔者”。現在,我們對避孕和談論避孕的態度都相對開放,那是因為有許多避孕歷史上的先驅者,這本書書中也介紹了一些,請兩位老師與我們分享一下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和人物吧。
小莊:我在序言里面寫到過一個非常標志性的人——瑪格麗特·桑格。現在我們能使用短效避孕藥,得歸功于她。她早年是一個護士,受過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包括她父親都很支持女性權益運動。所以,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在辦刊物、寫專欄,用她知道的那些知識來給年輕女性一些生育指導。等到她有了一定條件以后,還開辦了節育診所。但美國自1873年就有一個叫《康斯托克法》,明文禁止分發所謂的淫穢用品,節育用品之類都屬于其中,所以桑格的診所開辦第一天就被關掉了,之后也在持續受著各種打擊。這個過程讓她成為一個非常有力量、有策略的運動人士。后來,她找到一個團隊,把女性短效避孕藥研究出來,給自己這一生的奮斗畫上了完美的句點。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醫學的進展是要歷經各種艱辛曲折,可能需要很多勇猛無畏的人去突破一些東西。而從倫理層面來講,我們看他們當時做的很多事情,其實現在是沒有辦法做的,因為短效避孕藥的研究過程當中有很多女性被試受到了傷害,比如一開始可能不知道激素要到多大量才有效,所以人體試驗中所使用的劑量相當于現代藥片中的幾十甚至幾百倍,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無法預估。讓我們記住這一點,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權利,真的是之前很多很多斗爭和犧牲換來的。
瑪格麗特·桑格
周雯靜:在整個自由主義的環境當中,對避孕藥的負面評價是政治不正確的。當你在瀏覽器搜索“避孕藥”三個字的時候,它首先出來的詞條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例為沒有疾病的人而發明的藥物。實際上對于心血管有疾病的或者是有血栓、血管脆弱的人來說,這個藥物有很大的風險,但在我們的文化中并沒有提及。由此,這本書也是祛魅的一個過程,書中涉及人類的懷孕和墮胎,包括節育的問題,它能讓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讓你在某些時刻不至于那么緊張。
說起案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前段時間我的一個編輯好朋友的母親,她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讀了研究生,是個知識分子,有自我意識,是絕對不愿意承認自己脆弱的,即使當她身體出現了問題,取環后大出血時,她跟女兒談起這個事情都云淡風輕:“我身邊所有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很正常,我們這代人就這樣子。”她甚至不愿意就醫,直到朋友把我講述那么多案例的視頻轉發給自己母親的時候,她媽媽看完一瞬間就哭了,她說原來自己經歷的這個事情是不正常的,甚至不應該經歷這些。在這個大時代,大家都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
主持人:通過剛才的分享可以看出《避孕簡史》這本書是用一個比較冷靜且世界性的視角來總結避孕歷史的。實際上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私人的一個事情,很多的女性——當然也有男性在其中——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實際上這也和我們的社會政治、文化等是完全關聯在一起的。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避孕這件事情遠遠不只是一個避免懷孕的醫學行為,它和政治權利、情感關系等都有很大的聯系。
小莊:這本書不只是為我們梳理了避孕技術、理念的發展,它還提出了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生育公正。在書中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涉及三點,一個是生孩子的自由,一個是不生孩子的自由,第三點是如果你要生孩子,你要在一個健康的、有承受能力的,能夠給他/她很好的養育和教育的環境里面去生。所以,選擇很重要。從生物角度來講,我們身為女性,至少到目前為止必然地承擔了人類繁育的主要責任,但落實到每個個體,她需要衡量自己適不適合在某個時間去生育,她可以從自己的衡量做出選擇。
主持人:小莊老師提到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就是生育公正。我們談論避孕,目的并不是讓大家不生孩子,而是在討論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們需要在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里面去生育以及養育。我編輯這本書的時候就一直思考,我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為什么要去了解這些事情?請問兩位老師認為我們現在讀《避孕簡史》這本書的意義何在?這本書可以為我們大家帶來什么?
小莊:這本書是一本輕學術著作,它可能不那么通俗好讀,但它也不艱澀。作者特別有心地在里面加了一些會讓這本書顯得柔軟的內容,比如她會在小說里找一些片段,特別是一些女性小說。我記得一個片段是講到一個女大學生去學著戴子宮托的時候感到很尷尬,不知道怎么辦;還有一個片段非常隱晦地提及當時可能會使用一些草藥來流產,一個中產階級女性在看到某種植物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過去。普通讀者為什么要去讀這樣一本書呢?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想談論女性話題,甚至參與到一些熱點的討論中去,那么其實你需要知道女性今天有的一切是怎么爭取來的,她為什么要去爭取這些,每個時代不同的代表人物的貢獻在哪兒。如果你真正愿意參與這種討論,真正想讓自己的想法是有見地的,你就必須用歷史、用知識把自己的頭腦武裝起來。
周雯靜:我曾經做調查的時候,常常會去城市里那些小一點的綜合醫院婦科門口,在那邊坐著看,也會和身邊就診的人聊聊天。在一些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有些醫院的婦科右邊就是墮胎的,左邊就是上環的,因為人太多了,醫生跟你講話的時間連三分鐘都到不了,那么你獲取知識的途徑就只有兩到三分鐘。在過去,我們對于避孕、節育還有醫學方面的常識知之甚少,因為我們找不到它,看不到它,但在今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嘈雜,網絡上眾說紛紜,一些人又沒有判斷力。在緘默和嘈雜之間,我們拿到這本書,去閱讀,去了解人類在避孕的歷史上經歷了什么——它是一個簡史,里面很多部分需要我們自己再去做下一步的查閱,或者再讀新的書一步一步深入——它是一個引子,把我們引入到這段歷史中來。所以我在想,當你拿到這本書,一方面是可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另一方面知道之后可以行使自己的選擇權。
主持人:我有一個朋友也讀了這本書,她說原來以為這本書是本枯燥的科學史,但是沒有想到讀完之后喚醒了她很多感性的記憶,包括自己母親的經歷。雖然這本書是偏歐美和世界背景的,但是它有很多少數群體和少數族裔在避孕藥具的獲取和安全性方面的內容。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想到了很多中國女性的一些經歷和歷史。去年,我們出版了一本我國性別史、口述史專家游鑒明教授寫的《摩登大觀園:當20世紀中國女性遇到媒體》,這本書的出版就很有意義,它梳理了從民國時期一直到20世紀中葉80多種當時的報刊上關于女性的報道和關于女性議題的討論,以及女性發出的聲音,為我們展現了當時新女性的形象、她們的生活狀態,其中有一些討論就和避孕有關。所以《避孕簡史》這本書里談到的一切雖然是歷史,看似是西方的比較多一點,但實際上,無論是小莊老師為我們分享的客觀上的技術史也好,還是周老師在她藝術創作和藝術展覽過程中收到的反饋也好,都能說明每個人都是創造歷史的一部分。每一位女性或者男性在避孕這件問題上的感觸與經歷,都匯聚成避孕的歷史,也和避孕的未來息息相關。最后,請兩位老師用簡單的話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小莊:我想總結一下,這本書最后一章叫《避孕的未來》,里面提出了我們未來要面對的關于避孕的新問題。人類社會永遠充滿了bug,我們是在不停地修補這些bug,而無法找到一勞永逸的辦法,往往是有了問題,就去解決問題。人類的歷史,尤其是科技的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付出的努力。歷史在任何一個階段一定都不是完美的,但一定是那個時候各種合力之下促成的選擇,是某種程度的最優,但我們希望之后會有更優的東西去慢慢替代它,這樣最終形成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展望未來,我認為人類將來一定會更好地處理避孕問題,生育環節會有更少的痛苦和更多的健康保障。
周雯靜:我也收到很多男性的聲音,因為他們也想關愛自己身邊的人,自己的姐姐、妹妹、母親和女友,想要去了解女性身體的常識和避孕的知識。網絡上掀起了那么多人討論的浪潮,大家都越來越開放地去討論這個議題。可能這個問題在短暫的兩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都沒有辦法解決,但是提問是重要的,當你不斷地提問,不斷地重復,避孕問題才有可能在未來有新的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