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丨“撞庫”挖開信息堰塞湖,除了“自救”還該做什么?
“華住數據疑似泄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8月28日,有科技機構在網上爆料,并傳出一張黑客出售疑為華住酒店集團客戶數據的截圖,其中涉及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開房記錄等眾多敏感信息。
有媒體記者對已流傳出的信息做了隨機測試,在16人中,有1人電話為空號,3人表示數據與本人不符,5人表示信息基本一致,7人電話未打通。這份天量級別的個人信息包是從哪里泄露的?目前,上海長寧警方已介入調查,希望能夠全面查清此案。
其實,發生類似的事件并非偶見,相反,近年各大網站、應用乃至醫療等機構的信息泄露不斷,用戶的信息一再“被裸奔”:
——2014年12月,12306上的超13萬條用戶數據,在網上被傳播售賣,包括賬號密碼、身份證、郵箱等。
——2015年,線上票務營銷平臺大麥網被發現存在安全漏洞,600余萬用戶賬戶密碼遭到泄露。
——2015年,網易163/126郵箱數億賬號信息泄漏。
——今年6月,著名二次元網站AcFun承認,受黑客攻擊致用戶數據外泄。
這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而是大數據時代全球的尷尬:
——2016年,3200多萬個Twitter用戶登錄信息被放到“暗網”上叫賣。
——2017年3月至7月期間,美國凱悅集團旗下11個國家的41家凱悅酒店支付系統被黑客入侵,大量客戶信息泄露。
——今年7月,新加坡政府公開承認,黑客入侵了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SingHealth)的系統,盜取了150萬名患者的個人信息,其中甚至包括總理李顯龍的個人信息。
“撞庫”挖開了“信息堰塞湖”
泄露信息數量從萬級到千萬級,再到億級,受害者從平民百姓到一國總理,誰都不能免疫于無妄之災。為什么泄露頻率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大,犯罪越來越猖狂呢?
大數據時代,信息即資產,商業巨頭們用戶群體廣泛,匯集大量用戶信息,進行客戶特征畫像、精準營銷。互聯網寡頭高度集中,他們手中掌握著億級的用戶信息,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堰塞湖”,也成為不法分子的首選。
另一方面,當下以“撞庫”為主要手段的盜號方式,使信息泄露像原子鏈式反應,瞬間呈指數型增長。
在早些年,盜取他人賬號主要靠植入木馬,密碼字典則靠軟件生成,能夠盜取的個人信息數量相當有限,針對木馬的防范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近幾年頻繁出現網站數據庫泄漏事件,使“撞庫攻擊”成為主流。
何謂“撞庫”?黑客入侵A網站后拿到的用戶名、密碼等數據,再去B網站嘗試登錄,這是因為很多人在不同網站、信箱會使用相同用戶名、密碼。而且黑客還會把盜取的數據進行“拖庫”,把數據存到自己的所謂“社工庫”里,在暗網上出售、交流,這樣黑客們掌握的公民個人信息越來越多,“撞庫”也就越來越方便。
事實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被盜QQ號流入黑灰產業鏈,這些QQ號關聯著海量應用賬號;2011年,專業IT網站CSDN600萬用戶數據泄漏,成為網站數據庫泄漏的第一聲“芝麻開門”;2015年,網易郵箱數億賬號泄漏……這些都給黑客提供了充分的“子彈”去“撞庫”。
因為“撞庫”用的是真實的用戶名和密碼,廠家應對難度被迫提升:真假唐僧都會念緊箍咒,怎么來識別?廠家往往通過手機驗證、驗證碼(字母扭曲、漢字識別、移動滑塊),識別是網絡攻擊,還是用戶“自然人”在使用,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圖靈試驗。
結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網絡黑灰產業鏈又繁衍出一個亞行當——“碼工”專門人工通過驗證碼來“撞庫”。今年6月,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在杭州宣判,此案中犯罪分子盜取大量用戶名和密碼之后,又雇傭了上百名“碼工”對圖片驗證碼進行打碼,從而盜入他人的淘寶賬號。
“撞庫”的黑灰產業龐大到什么程度呢?有報告稱,2016年機器人流量占全網流量的51.8%,而惡意機器人流量占據了全網流量的28.9%!甚至全球有近百萬人充當“碼工”,以人肉“撞庫”為生。而且從全球攻擊流量去向來看,截至2017年3月,中國占了67.62%,美國占據了27.12%,可以說,中國是“撞庫攻擊”的重災區。
一次海量的“撞庫”成功,可能引爆另一次天量的撞庫;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預示著下一次的規模更大。信息泄露,像生物繁殖的邏輯斯蒂曲線一樣,一路飆升。反復迭代衍生的“撞庫”,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對責任的溯源卻越來越模糊。
信息安全常識應成為“生存技巧”
空泛地喊一兩聲網絡安全意義不大,針對天量的網絡灰產,需有足夠強力手段和精準的保護。
首先,應該認識到“撞庫”問題的嚴重性,公民要關注自己的信息安全。就像進入汽車時代要關注交通安全一樣,大數據時代里,信息安全常識應成為必要的“生存技巧”,網民首先要學會“自救”。
占到全網流量的28.9%的惡意機器人,很多干的就是“撞庫”勾當。但是,破解“撞庫”說簡單也很簡單,只需用戶在不同網站、APP、電子郵箱,特別是電子銀行之間使用不同的密碼。那種一套密碼走天下的小白思維,會成為撞庫的“神助攻”。
在近年各家網站、應用屢屢發生千萬級信息泄露的情況下,你的個人信息已被出賣,其實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所以說網民要學會止損,在網絡應用上打“密碼隔水艙”。
其次,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法律義務。網絡安全,不僅關乎財產權,還直接關乎公民的生命安全,“徐玉玉案”就直接緣于當地的高招信息被泄露。《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規定:經營者要“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今后強制性的信息保護規范,必須成為企業的硬性標配,全面構建信息安全社會。
第三,對于網絡盜取公民信息、“撞庫”的社會危害性,法律應有充分認識。當個人信息數據達到億級時,它就不是商業安全問題,而是社會安全問題。但是,目前《刑法》規定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等罪名都量刑較輕,甚至有時比醉駕還要輕。
結果,不少技術宅只為了逞強好奇,就強行攻破數據庫,結果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自己還不知道。比如,前述的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中,三名被告人最終都只被判處了緩刑。
大數據時代,賽博空間已然降臨,它不是存在于科幻小說當中,而是深深地嵌入了我們的生活。原子鏈式反應式的“撞庫攻擊”,短時間內會愈演愈烈,治本之道是在全球范圍內徹底鏟除網絡黑灰產業,強化對盜取網絡信息犯罪的嚴懲,強化企業的網絡安全責任;但對公民個人來說,還得趕快“自救”改密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