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一個十年,AIGC如何賦能媒體深度融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是人工智能由1.0時代進入2.0時代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問世,全球對AIGC技術的強大潛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面對風口,機遇與挑戰并存。媒體融合的下一個十年,AIGC又將如何重構媒體生態?
7月22日,在澎湃新聞網主辦的“堅守媒體初心,擁抱AI時代”2023外灘新媒體年會上,多位來自業界的嘉賓就相關話題展開了圓桌對話。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之江實驗室科藝融合研究中心主任耿衛東、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張健、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吳育新、騰訊云天御內容風控總監周耀輝。本場圓桌論壇由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主持。
“AIGC如何重構媒體生態”圓桌論壇現場
技術賦能傳媒生態
今年初,浙江省舉全省之力打造的媒體統一技術支撐平臺傳播大腦橫空出世,引發了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作為賦能下一個十年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布局,其提出的目標是打造引領媒體變革的技術集成中心、數據交互中臺、融合傳播中樞,讓更多媒體“共享開源技術,共建開放生態”,以移動互聯網新思維新技術,賦能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張健在論壇上介紹,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目前傳播大腦已經有了三項主要成果。
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
首先是新型的智能化媒體技術平臺,即“天目藍云”,它為各級媒體提供的豐富應用,包括流程、直播等能力。第二個是前不久正式發布的媒體行業專業大模型“傳播大模型”平臺,通過緊跟傳媒發展的前沿,持續為媒體行業進行業務賦能。第三項成果,是持續進行的一張網的建設。通過建構數據、運營、用戶一張網,從數據層面把全省的內容、運營數據做打通,為全省的媒體賦能。
“作為一個省級的技術支撐平臺,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完整的業務體系。流程完整的業務體系和豐富的技術經驗能夠支撐做好B端的媒體服務,為全省的媒體單位賦能?!睆埥≈赋觯襟w技術平臺一定要有足夠強的To B的業務模式,以此支撐起為媒體做服務的價值。同時也要有足夠強的C端洞悉能力,理解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最后還要明確,用戶、媒體、監管是一個完整的閉環,不僅要了解用戶需要什么,還要感知監管的需求,進而讓整個業務體系變成閉環。
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張健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吳育新表示,對客戶端來說,光做新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努力搭建平臺,構建自己的生態。他以甬派客戶端去年底上線的網絡小說頻道為例,表示要提高用戶的粘性需要有多樣化的思考和表達。
“網絡小說要生成圖片很不容易,沒有設計師做圖時編輯很是為難,直接使用網絡圖片又會牽扯版權問題。現在我們的編輯通過ChatGPT做成大圖,通過這一形式吸引用戶,增強用戶粘性。”吳育新希望,未來媒體能夠結合AIGC的特點,探索自身生態建設。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吳育新
AIGC的內容安全之困
“科技向善”是眾多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但面對AIGC可能帶來的內容風險,虛實混融中該如何守住真實底線? 在圓桌論壇現場,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騰訊云天御內容風控總監周耀輝表示,從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產內容)到AIGC,內容安全建設有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對內容型平臺來說,會出現新的不合規內容類型,比如說前段出現的AI深度合成偽造的人臉詐騙,還有AI創作工具在電商平臺的“盜圖抄店”,這些都是應當引起警惕的。
此外,對于非內容型的平臺,AIGC會有內容挖掘的需求,需要在前期對AI模型開展規范化訓練。比如說在智能客服的場景,如果AIGC參與問答,會有不可預測的風險,用戶很容易被AIGC惡意誘導回答一些內容,從而泄露個人隱私。
“最后一點,不僅是要杜絕低俗類或者暴力血腥類內容的傳播,我們也希望減少低質量的內容擴散。在UGC平臺上,當用戶掌握了AIGC的工具以后,可能會生產出不少質量不高的文章,這種內容對平臺生態幫助不大,我們也嘗試在一些場景中把AIGC生成的內容降權?!敝芤x說。
國家7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為AIGC的規范發展劃定了“紅線”和“底線”,對各方都將帶來新的挑戰。周耀輝表示,內容風控是攻防對抗不斷演進的過程,面對AIGC生成的海量內容帶來的內容安全風險,可以“用魔法打敗魔法”。
“騰訊在微信、騰訊視頻、騰訊新聞都有過用AIGC去輔助內容審核的經驗。簡單來說,內容的智能審核需要對圖片進行分類,對模型進行訓練和預訓練,從而加快模型訓練的速度,降低訓練的成本?!敝芤x表示。
周耀輝強調,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可以通過人機協同提升準確率。他建議媒體可以通過資深編輯的審校把關,與機器審核進行聯動,降低內容審核成本。
騰訊云天御內容風控總監周耀輝
所有的技術都有優勢,同樣所有的技術都存在局限性。在人工智能領域,AI出現錯誤或者偏差,導致生成不準確、錯誤甚至荒誕結果的現象被稱為AI“幻覺”。它可能發生在多個層面上,如文本的胡編亂造、事實的錯誤捏造、無用代碼的生成,甚至編造出相關參考文獻。
“大模型解決了常識性的問題,讓人們覺得它無所不能。但是真正應用它的時候,光有常識是不夠的,一定要結合專業領域的知識,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態服務?!敝瓕嶒炇铱扑嚾诤涎芯恐行闹魅喂⑿l東表示,可以把大模型看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但有了諸葛亮打算做什么?最好的角色是做劉備,必須有理想有目標,在這個前提下請軍師幫忙,最后達到想要的結果。
之江實驗室科藝融合研究中心主任耿衛東
人工智能時代,主流媒體更需要堅持真實權威的底線。吳育新表示,針對不時出現的用ChatGPT編造假新聞的情況。要在技術前置進行優化,不斷完善ChatGPT的算法,防止虛假內容的輸出。另一方面,媒體的專業素養不能丟,媒體從業者對于技術不要過度依賴。
“從目前來看,AIGC對大多數媒體來說只是到門口。但風吹到我們腳底下的話還要一段時間,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現在還沒有到豬都能吹起來的地步?!眳怯抡f。
打造傳媒業的數據大模型
AIGC 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引發內容生產方式變革,也對主流媒體以先進技術賦能的思路、框架、方法、路徑提出了新要求。
“在媒體里,我們的每一篇稿子是專業的記者編輯花了很多精力高質量生產出來的,這些都是大模型訓練所必須的數據?!睆埥≌J為,從大模型的演進來說,當下最主要的問題是每家媒體擁有的數據量太少了,各家數據的格式又存在較大差異,如果都從網上抓取要進行清洗和格式優化,太浪費資源和時間。如果可以通過建設傳媒業數據大模型的機會,把各家媒體的數據整合到一起,研發屬于傳媒行業的數據大模型,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從產品的演進來說,通用化的大模型產品發展到接下來的私有化大模型產品,大模型的能力和本地資源形成合力,可以助力傳媒業盡快過渡到真正的智媒時代?!睆埥”硎?。
“迎接媒體融合轉型的下一個十年,需要合作伙伴們的抱團取暖,通過人工智能驅動媒體的融合轉型,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大用戶大生態構建未來全媒體傳播的信息基礎。”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在總結中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