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代世界的機密,他一本書講明白了
西蒙·溫切斯特作品《教授與瘋子》改編,同名電影劇照。
西蒙·溫切斯特明年將滿80歲。他的經歷可以用傳奇來形容,在牛津大學學習地質學,隨后在著名作家簡·莫里斯的影響下成了一名記者。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北愛爾蘭、加爾各答、華盛頓,寫出了許多優秀的報道。
他同時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科普作家。在他看來,我們需要一種“能夠與大眾對話的科普”,它不僅關乎知識,也關乎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種面向大眾的科普,而非中產階級用作消遣的科普,“這是我們亟須的內容”,他說。
令我驚訝的是,西蒙·溫切斯特對中國的高考相當好奇。今天的硬核讀書會,我們跟隨他的新書《追求精確》,探究科學與科普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 | 王亞奇
?編輯 | 鐘毅
2017年,西蒙·溫切斯特在北京為新書收集資料時,來到位于明十三陵附近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院前門的蘋果樹是一份來自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禮物,它的祖先啟發了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這令西蒙感到著迷:“牛頓的蘋果樹,或者更恰當地說是牛頓蘋果樹的后代,今天也在北京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這片土地就在明朝皇帝的皇家陵寢附近,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長城沿著山脊蜿蜒延伸。在這里,中國新一代的科學家正以最大的精確度,計算著地心引力對自然流逝的時間的影響,從而取得他們渴求的學術成果。”
從地質學者到旅行作家
這里令西蒙著迷的不只是牛頓的蘋果樹。歷史、長城、山脈以及時間,它們也構成了西蒙·溫切斯特寫作生涯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牛津大學地質學系畢業之后,西蒙·溫切斯特在烏干達工作時,偶然間看到了著名的英國記者簡·莫里斯(當時還是詹姆斯·莫里斯)的《加冕于珠穆朗瑪》。當時簡·莫里斯為《泰晤士報》工作,跟隨約翰·亨特爵士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歷程,對于她來說是一次“帝國的英勇探險”。
人類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報道發布于1953年6月2日,這一天恰好是伊麗莎白女王加冕的日子,也被簡·莫里斯視為她“職業生涯的開始”。
簡·莫里斯參與的登頂珠峰紀錄片《征服珠峰》劇照。
西蒙·溫切斯特因為這本書萌生了成為一名作家的念頭,因此寫信給詹姆斯·莫里斯,向她征求一些職業上的建議。在詹姆斯·莫里斯的回信中,莫里斯敦促西蒙放棄地質學,去一家報紙尋求一份作為作者的工作。西蒙因此加入了《衛報》,1953年的那次英勇探險再一次成為了一個“起點”。
在西蒙·溫切斯特的記者生涯中,他輾轉北愛爾蘭、加爾各答、華盛頓特區等地區,足跡遍布世界,其中不乏危險重重卻十分精彩的經歷。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發生的福克蘭戰爭期間,西蒙·溫切斯特被阿根廷政府懷疑是間諜,在火地島被關押了3個月,后來出版了《監獄日記》(Prison Diary: Argentina)一書。他更為著名的事跡是曾報道過“水門事件”等重要的國際事件。
這些行走世界的經歷也成為了西蒙·溫切斯特的素材庫。西蒙·溫切斯特數次來到中國,并且曾在香港常駐,并出版了《香港:龍棲于此》(Hong Kong: Here Be Dragons)、關于長江的旅行文學《世界中心的河流》(The River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 Journey Up the Yangtze, and Back in Chinese Time)等著作。
在其前期的寫作生涯中,以《美國心跳:中西部旅行筆記》《太平洋的崛起》(Pacific Rising: The Emergence of a New World Culture)等旅行文學為主。
西蒙的第一本暢銷書是關于牛津英語詞典的編纂過程的非虛構作品《教授與瘋子》,后來這本書登上了大銀幕。
此后的作品中,既有充滿洞見以及專業知識的旅行文學,也有以故事性取勝的非虛構寫作,到目前為止一共出版了33本書,題材包括但不限于地理、歷史、政治、人物傳記。
西蒙·溫徹斯特作品《教授與瘋子》改編,同名電影劇照。
跨越半個世紀的子彈
西蒙·溫切斯特的父親是一位精密機械的工程師,專門制造小型的電動馬達。在父親的啟蒙之下,西蒙·溫切斯特在童年時期接觸到了許多有趣的機器。
在《追求精確》的序言和采訪中,西蒙·溫切斯特都提到5歲時父親展示給他的金屬量塊。它們被打磨得十分平坦,當一個疊在另一個上面時,分子都可以結合在一起。這是不同于磁力的另外一種作用力,令他產生了對于完美的機械制造的興趣。
半個世紀之后,溫切斯特收到了一封來自二戰時期英國士兵后代的郵件。寫信人的祖父解決了因為肉眼很難發現的微小形變導致的炮彈啞火問題,這改變了他祖父的人生軌跡,也對寫信人后來的生活起了決定性作用。寫信人建議溫切斯特:“為什么不寫一本關于精密制造歷史的書呢?”
《追求精確》的英文原名是“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s)”,西蒙·溫切斯特用這個對于個體有著些許折磨意味的詞語來形容精密制造的發展過程。在個人經驗、實地考察以及詳實的歷史材料中,《追求精確》復現了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制造技術發展的歷史。
人類如何從無法制造出精準指向的指南針,發展到在一片拇指大小的芯片上整齊排布上百億的晶體管?在追求越來越精密的制造技術中,世界如何被改變?
《2001:太空漫游》中,從一根腿骨到一艘宇宙飛船,工具進化代表了人類進化的標志性瞬間。如果腿骨是把工具抽象化后得到的最簡單實體:不用學習使用、功能明確、便于取得,那么宇宙飛船則是復雜、精密、龐大的工具系統,這是一個巨大的黑箱,它能完成的事情近乎神跡,現代世界早已經成為了一個由工具組成的迷宮。
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劇照。
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在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中撿到一塊機械手表,你如何判斷這是自然產物還是人造產物?
《追求精確》的故事就是從這樣一個神秘的物件——安提基特拉裝置——開始。這個由30多個彼此靈活嚙合的銅制齒輪組成的儀器在海底沉睡了兩千多年后被人們發現。在后人的考據中,發現它可能是某種異常復雜的星象裝置的組件,可以用來預測月食,一些部件的精確度可以達到幾十毫米分之一。
這樣的精確度也是貫穿《追求精確》最重要的概念——“公差",即在工業制造中能夠被接受的與標準尺寸之間的偏差。隨著公差越來越小,人類所能精準地制造出的物件技術發展的歷史有著觸手可及的“遺跡”。
《追求精確》的主線,是制造所能達到的公差越來越小,而造物越來越龐大、功能逐漸復雜的過程。
從指南針、火槍、鐘表,到福特汽車、徠卡相機,再到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跟隨著如神諭一般的摩爾定律發展的芯片。《追求精確》并非關于原理的教科書,而是講述了一個漫長的故事,是如何步入新的現代的故事。
卓別林的電影似乎為步入現代提供了具象的畫面,《摩登時代》劇照。
在進步的神話之外
溫切斯特在《追求精確》的最后談到了“均衡的必要性”。他引用了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話:“檢測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能力。”
在對精密的追求和在自然磨損一切的力量的面前,溫切斯特希望探尋一種平衡。以"3.11"東日本大震災為分界點,溫切斯特看到的是“在不精確的自然面前,一切都會衰落,無論多么精確都無法幸免”。
“海浪靜止后,還有什么是屹立不倒的?毫無疑問,精密制造的東西所剩無幾。在南三陸町,用鈦、鋼或玻璃制成的東西所剩無幾。在洪水中,擁有超精密引擎的船只已被摧毀;裝載有精密儀器的汽車如谷殼般被拋來拋去;那些以微處理器為核心裝有數百萬個微型晶體管的電子設備都失靈了;遠藤未希所在的大樓及其他建筑被沖毀、扭曲變形,進而開始生銹。
“精確無常的證據隨處可見。雪松和松樹等比較完美的樹木也在洪水的摧殘中變得破碎不堪。許多人被墜落的樹干壓死,或者隨一堆破敗的浮木被退去的洪水沖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然而,不精確的東西仍然存在。在城鎮周圍的森林里,仍然有大量成片的竹林。雪松都已破碎不堪,松樹也已被摧毀,而竹子還在那里。雖然不精確,也不完美,但幸存了下來。”
以"3.11"東日本大震災為背景的電影,《鈴芽之旅》劇照。
《追求精確》原版出版于2018年,在經歷了全球性的疫情和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后,站在歷史潮頭的臨場感以及在技術巨變之下的不安席卷而來。
雖然對于“進步”的反思在21世紀以來被越來越多地討論,但新技術的誕生從未停止。在進步的神話之外,溫切斯特“均衡”的思想令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非線性。
在接受硬核讀書會的采訪時,溫切斯特特意提到了ChatGPT及其影響。在他最新的一部作品《知識之道》(Knowing what we know: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From Ancient Wisdom to Modern Magic)中,溫切斯特對于“元知識”的興趣顯得愈發濃郁。
他認為,相比于事實本身,更有價值的是抽象的思維方式,而通用人工智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解決了搜尋瑣碎信息的問題。他希望除瑣碎知識之外,把更加抽象的世界樣貌用軼事的方式傳達出來。
在與西蒙·溫切斯特的訪談中,我們和他聊了聊關于《追求精確》與科普寫作,以及當下的一些困惑。
專訪
硬核讀書會:要解釋“精確”“精密”這樣抽象的概念,就需要大量的例證。在《追求精確》中,你列舉了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千分尺、噴氣式發動機的制造等。你是如何組織這些龐雜材料的?
西蒙·溫切斯特:當確定了一本書的主題之后,我會有一些最初的想法。但最重要的是要為這本書確定一個結構。
在歷史的早期,精度并不是很精確。部件被安裝在一起,但并不嚴密。慢慢地,安裝這些部件變得越來越嚴密。
《追求精確》的主線是沿著機械公差越來越小展開的,從一開始機器的公差是0.1英寸。到今天,公差小到小數點后有34個0才到1,這個進步令人瞠目——這段歷史就是組織這本書最完美的方式。這些刻度不僅越來越精確,而且越來越現代。書的開始是過去,而書的結尾是現在,以及未來。
在開始寫作之前,我首先會進行大量的閱讀。也會去北京、美國,以及倫敦、巴黎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著名計量中心,并對那里的人做一些采訪。
大約150年前,位于法國的國際計量局舉行過一個重要的儀式。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國家,包括日本、中國、法國、德國、英國、美國都來領取鉑合金制作的國際標準原器——這些鉑合金條是“1米”的精確復制品。
在做調查的時候,我發現了許多背后的故事。
例如,倫敦的原器在當天下午就被帶回英國,坐船過關,到了倫敦,它就被交給倫敦的研究所。但是去日本的原器放在船上,花了3個月的時間漂洋過海。在那段時間里,它經歷了非常劇烈的溫度變化,因此長度發生了變化。到達東京時,人們不得不再次測量它——也正是這些細節使寫作這本書的過程變得有趣。
紀錄片《北斗》中講述了國產星載銣原子鐘誕生的艱難。
硬核讀書會:這本書不僅解釋了這些復雜的儀器原理和概念,也用平實、易懂的敘述和趣事讓讀者可以較為輕松地保持興趣讀完,這在科普寫作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如何科普寫作中平衡文字的精確和敘述的生動及流暢呢?
西蒙·溫切斯特:沒有任何如說明書一樣的手冊能夠告訴你,如何讓閱讀一本書這件事變得愉快。
所以我很難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可以試著這樣看待自己的寫作:想象一群人在森林里,坐在篝火旁邊,吃著棉花糖,而我在森林里發現了一些令人驚奇的東西。我看到了一個驚人的動物、一座寺廟,或其他什么東西,跑回來時,看到大家正坐著吃飯,我說,嘿,我看到了一些奇妙的東西,我想告訴你們。
我開始告訴人們我看到的東西,他們很驚訝地聽著我說的每一個字。
這其實是關于如何講故事。我喜歡講故事,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事。如果人們聽你的故事時開始睡覺,你就會知道你沒有把故事講好。
因此,我試圖盡可能地講好一個故事,這是我能給你的唯一答案。我沒有關于如何講故事的手冊,但最好的方法是以一種讓人們保持清醒的方式講述,讓他們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加冕于珠穆朗瑪》作者,簡·莫里斯影像。
硬核讀書會:之前你提到,簡·莫里斯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作家,可以說說她是如何影響你的嗎?還有哪些作家對你的影響最大?
西蒙·溫切斯特:我認為簡·莫里斯讓我產生了好奇心,讓我有一直尋找故事的念頭。同時,還有其他作家幫助我解決了如何講故事的問題。
我有很多喜歡的作家,其中一個大約一個月前才去世。他叫馬丁·埃米斯,他會打磨每一個句子,直到句子達到了他所言的“動聽”。比如,他會寫出一個20個詞左右的句子,但他會不斷地打磨,直到句子中的每一個詞語都“絕對正確”,直到這個句子成為了他腦海中的一首歌。
簡·莫里斯讓我產生好奇心,去到不尋常的地方,而像馬丁·埃米斯這樣的作家教會我把文章寫得更優美。我明年就80歲了,在我的余生中,我所要做的就是讓寫作變得越來越好,希望有一天能成為真正好的作家。
簡·莫里斯參與的登頂珠峰紀錄片《征服珠峰》劇照。
硬核讀書會:旅行和科普是你寫作的兩個重要方向,近些年你的重點一直是科普。你的新書《知識之道》(Knowing What We Know: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From Ancient Wisdom to Modern Magic)依舊是一部科普性質的著作。在英國大眾向科普相對來說較為發達,很多學者愿意寫大眾的科普向圖書。你如何看待科普作品?
西蒙·溫切斯特:有人相當不友善地說我的寫作對參加雞尾酒會的人非常有用,因為他們可以讀完我的書,去參加雞尾酒會,和別人說:“你知道我剛剛讀了什么嗎?”然后,告訴他們一些奇特的小故事。但我認為科普寫作能達到的顯然要更多。
在過去的3個月里,我為兩本新的科普書籍寫了書評。
第一本書關于身體中的電的書,叫作《我們是電》(We Are Electric)。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書。作者是一位女性學者,她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解釋了復雜的概念,這也是我試圖做到的。比如太平洋是很復雜的、知識是很復雜的,但如果把它分解成小的部分,讓它們更加易讀,并且我認為做這樣易讀的科普是一項公共服務。
第二本書是關于海洋底部的測繪,書名叫《最深的地圖》(The Deepest Map)。這本書下個月將在美國出版,也是一位女性作者寫的,叫勞拉·特雷特威。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科普作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也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公眾需要了解這些復雜的主題,而科普作家知曉這個主題并能對它進行分解,然后用公眾能夠了解的方式解釋它。在我看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項偉大的公共服務。
硬核讀書會:你也寫了很多年科普作品,你覺得科普性質的寫作在你的寫作生涯中有著什么樣的地位?可以具體說說它如何影響我們?
西蒙·溫切斯特:科普極其重要。科學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在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但要如何將這個極端復雜的科學講成一個大眾也能聽懂的故事?比如有關基因的話題,第一本科普著作是由詹姆斯·沃森在50年前所寫的《雙螺旋》,后來出現了像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這樣的書,因為它們,現在DNA、RNA相關的概念才深入人心。
類似的,還有斯蒂芬?杰伊?古爾德關于進化論的書。——這些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否則人們會對正在發生的事感到困惑,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我的工作。
我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并不豐富,我更像是一個“通才”,而道金斯、克里克、沃森,他們是專家。我們都有自己的角色,但我認為將復雜的科學課題傳達給普通公眾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我的寫作涉及到關于知識的問題的核心——“相信”和“知道”之間的區別。
如果沒有像道金斯、克里克和沃森那樣的人告訴你應該知道什么,那么你就只剩下信仰了。你可能會相信《圣經》里寫的東西,或者相信牧師在講經臺上說的話,但它們往往毫無道理。
例如,正統的基督教徒不相信進化論,但我相信進化論。我從地質學系畢業,知道世界是什么時候形成的,但有的教徒認為它是在4000年前形成的,這簡直是胡說八道。
如何把這些科學的觀點結合起來,如何讓人們相信理性的科學,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我希望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在提供知識,這很重要。
電影《造物弄人》展示了達爾文的記述與回憶,圖為劇照。
硬核讀書會:你知道你的讀者都有哪些人嗎?
西蒙·溫切斯特: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希望是年輕人,但現在并非如此。至少從我以前的出版書來看,它在美國的主要讀者幾乎都是中年白人,是有大把時間的人,這也意味著他們有很多錢,所以不必一直工作。
當這些人工作結束回到家,感到疲倦時,想做的事就是看看電視,或者躺在床上讀讀書,特別是非虛構類的書。
因此,中產階級、白人、老年人是會閱讀我的書的人。但我更希望我的讀者是年輕人,他們可能會聽有聲書,或在平板電腦上閱讀。
硬核讀書會:如你所說,你一直關注知識的傳播,新書《知識之道》也和它相關。我知道你對青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也有持續的關注,并且對不同國家的青年有觀察。中國的高考剛剛過去,你如何看待高考?知識的獲取方式和結構這些年都隨著技術的發展發生了巨變,你覺得它們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我們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西蒙·溫切斯特:在我的新書《知識之道》中,我寫了很多關于高考的內容,因為認為高考里有很多吸引我的問題。
我拿到過一份高考試卷,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牛奶用方形盒子裝,而水是用圓瓶裝的,而酒用圓瓶裝,卻被放進方盒里。學生需要寫一篇文章探討關于圓形和方形的微妙哲學的文章(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我非常喜歡這個問題。
在中國,17歲的孩子被要求思考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培養出的年輕人可能不僅僅是知道事情,而且會思考事情。
在我看來,為分數而學習并不是一個好主意。在美國,一切都和GPA和SAT分數掛鉤,就像一場棒球比賽——但本不應該如此,我喜歡人們能夠后退一步,再進行思考。
我知道現在我們不只是在討論人工智能,但是我想,所有這些技術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進行思考。
電子計算器、GPS系統、拼寫檢查器、谷歌……我們想知道的一切知識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只需要按一下按鈕就可以獲得。許多批評認為這會讓我們變得愚蠢,但我更傾向于認為,它讓我們的大腦擺脫了所有不必要的知識。
我們的大腦充滿了不必要的信息。但在西方歷史中,那些來自希臘的大人物,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不知道任何地理知識,可能希臘語是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也不知道任何歷史知識,因為當時沒有太多書面歷史。
然而,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里提出了關于倫理、關于幸福、關于知識等真正重要的思想。今天,我們之中最聰明的人的大腦,從聰明程度上來說,不比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好,也并不比他們差。
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題,圖片來自網絡。
硬核讀書會:不只是人工智能,現在制造也正在革新,你的《追求精確》也與此有關。你如何看待先進制造這個行業?
西蒙·溫切斯特:在材料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之前,機械制造是受到限制的。但隨著材料的發展,我們正在達到能夠加工的極限。
我在書中舉了一個噴氣式發動機的例子,在從新加坡到悉尼的一次飛行中,羅爾斯·羅伊斯的發動機出現了故障。一個小金屬管的管壁太薄了,在高溫下破裂,引起了大規模的爆炸起火。
沒有人因此遇難,但我認為那是一個警告信號,夠大、夠復雜的噴氣發動機不能只依賴于極薄的旋轉金屬片。科學家和工程師是非常有創造力的人,現在他們正在尋找新材料、新模式,去優化設備,這可能需要時間。
但在電子世界中,這一切都非常不同,我們還沒有達到極限。如果我們轉向光子計算和量子計算,那么今天的晶體管所帶來的限制就會消失,這就是未來。
《互聯網之子》劇照。
硬核讀書會:你認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學進步將如何到來?會是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科技界富豪帶來嗎?
西蒙·溫切斯特: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像杰夫·貝索斯、埃隆·馬斯克和魯伯特·默多克等大富豪,他們是否能夠帶領人們實現科技飛躍,還是需要由政府來做到這一點?我覺得答案是他們都將參與其中。
我想到一個經典的例子——去年圣誕節,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發射,它的發射與盈利沒有關系。
望遠鏡的目的是獲得知識,因為我們想知道遙遠的宇宙里有什么。詹姆斯·韋布望遠鏡非常昂貴,花了非常非常長的時間來建造,是每一個納稅人付的稅把火箭和望遠鏡送入太空。而這樣做的動機在我看來是完全正確的——這是人類的好奇心驅使的行為。
而埃隆·馬斯克的動機非常不同。埃隆·馬斯克的動機是盈利,這不是我欣賞的思維。看看我們對這個星球做了什么,我們真的想對另一個星球也這樣做嗎?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這些事情。我喜歡科學知識本身,但一旦科學與其他東西混淆后,它就變得不再純粹。
在歷史上,大量的發現都涉及到商業,但當商業被放在第一位時,我認為不是一件好事。
《追求精確》
[英]西蒙·溫切斯特 著
曲博文 孫亞南 譯
湛廬文化 |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23-5
· END ·
作者丨王亞奇
編輯丨鐘毅
校對丨楊潮
原標題:《現代世界的機密,他一本書講明白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