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汝昌劉心武通信集》:一片童真,沒有雜念
7月9日,《解語何妨話片時:周汝昌劉心武通信集》新書發(fā)布會在北京首都圖書館舉辦。當代著名作家、紅學家劉心武,已故著名紅學家周汝昌的助手、女兒周倫玲,以及特邀嘉賓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
周倫玲女士是《解語何妨話片時》一書的整理者之一,該書的另一位整理者,劉心武先生的助理焦金木也出席了活動。
周汝昌劉心武合影
活動現(xiàn)場
1991年11月,劉心武因在《團結(jié)報》上發(fā)表“紅樓邊角”之《大觀園的帳幔簾子》,受到周汝昌先生的贊賞。他隨即便向周先生致信表達感謝,收到信的次日,周汝昌即寫了回信,由此開啟了兩位紅學家綿延二十載的書信往來。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結(jié)識二十余年,見面僅只三次,卻留下了150余通書信,記載了兩人關(guān)于《紅樓夢》的討論和交流。
關(guān)于這些通信,周汝昌生前就曾表示:“可以多寫寫,編個小集子(包括刊文與通信等文字),要為紅學探佚學留一點軌跡,啟牖后來之才士。”劉心武也一直有這樣的心愿:“將我們的通信加以匯攏、編排,出成一本書,主要是展示汝昌師的學術(shù)襟懷與提攜后輩的高尚風范。”
活動現(xiàn)場,劉心武發(fā)言
發(fā)布會上劉心武介紹說,《解語何妨話片時》一書有“三真”。“首先是真正的通信集。過往所謂的‘通信集’往往是當事人互相商量好了,以通信的形式表述某一種觀念或者是抒發(fā)情感,為了出書而采取了通信這樣的體裁,但是我們這個通信集是真正一來一往的通信。”
《解語何妨話片時:周汝昌劉心武通信集》
“第二就是第真性情、不客套,沒有那么多的敷衍或者是場面話。基本上我有什么想請教的就請教,他有肯定、有贊揚、還有批評。比如說我有一回寫到手絹,周老就很嚴肅地指出早先在《紅樓夢》里面只有‘手帕’這樣的寫法,手絹一詞出現(xiàn)在《紅樓夢》加以活字版印后,形成了現(xiàn)在紅學界的程甲本、程乙本時,所以不是曹雪芹的原意。”
“第三個是恰如書名,是‘真解語’。讀者閱讀過程中可以感覺到我們兩個之間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在學術(shù)觀點上是相通的。所以這本書出來以后不但對我們兩位有重大意義,在目前的紅學界,它也會進一步推動紅學的研究,活躍民間的紅學發(fā)展。”劉心武說。
劉心武給周武昌的自制新年賀卡
說起和周汝昌交往的淵源。劉心武回憶說,自己12歲時在北京東四的書店購書,偶然看到先生的《紅樓夢新證》。“我在父親枕頭底下偷偷看到過《紅樓夢》,怎么還有一本這樣的書(《紅樓夢新證》)呢?翻了翻似懂非懂,讀了幾頁我就要買這本書。書店老板說這不是兒童讀物,我是翻遍了兜里的零錢硬買下來的。所以我跟周老師的緣分,不只是1991年開始通信。”
“等我跟周老師正式通信的時候,他已經(jīng)年過70了,我還不到50歲,他待我是父輩一樣的存在。看他的信,一片童真,沒有任何雜念,就是掏出一顆赤子之心來跟我交流。他就是愛研究《紅樓夢》,就是喜歡曹雪芹,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曹學’。 我們倆可以叫作‘扶老攜幼’,他首先是攜幼,知道我的觀念跟他接近,一步步指導我怎么深入地探討。我的紅學后來也被人叫作‘秦學’(從書中秦可卿這一原型人物出發(fā)),開創(chuàng)了當代紅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劉心武說。
焦金木在發(fā)言時介紹說,自己在整理周老信件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2011年最后的這幾封信。“當時周老的雙眼幾近失明,一只眼睛的視力僅有0.01。這種狀態(tài)下還是親筆給劉老師寫信。他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字,下邊字經(jīng)常疊加到上邊字的半部,有的字甚至是左右跳檔難以順延成行。我在整理的時候就特別感動,現(xiàn)在像這樣的恩師應該很少了。”
周汝昌的女兒周倫玲在發(fā)言時也非常感慨:“父親曾說劉老師是他一位晚遇的知音。父親支持劉心武先生的紅學研究,恰如他也曾支持過許多其他研紅者一樣,都給予鼓勵,幫助。記得父親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北大的大象大器》,里面有這樣幾句:此‘大’維何?曰兼收并蓄,度量恢弘,氣象萬千,海涵岳負,不名一家之私,網(wǎng)羅天下之美,‘和而不同’,君子之風,學者之量,以不同相輔相濟,而成大美,臻于‘太和’——吾國文化之最高境界,義即最博大的和諧一體是也。必如是,方可謂之‘大’。我覺得,父親的這幾句話不僅僅是為北大,也適用于紅學研究。”
活動現(xiàn)場,周倫玲發(fā)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