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業與互聯網|調研觀察:電商正在深度參與農業產業變革
【編者按】
中國有超69萬個行政村、超260萬個自然村,如何讓如此大規模的村莊實現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條條不同的路子。
2022年7月,澎湃新聞聯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成立“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以山東煙臺張格莊鎮作為調研起點,歷時8個月,走遍大江南北,在調研與行走中追尋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發展關鍵議題的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已完成10個農產品原產地的深度調研,完成10份調研報告、10份政策參考的撰寫,以及10部紀錄短片的拍攝。
調研中,我們看到了農業借助電商發展的成功經驗,也看到電商發展遇到的困境與問題。
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全國大調研項目系列海報。 海報設計:傅小凡
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差異較大。在經濟大省,無論是地理位置、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條件或者地方政府財政能力,都有一定優勢,當地的農產品產值可高達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在人口大省如湖北、山東,這里具備區位優勢,其轄區內的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物流和人工成本上有優勢。但在甘肅、云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可能并不具備特定的稟賦條件,離中心城市較遠、產業結構單一,地方財政收入也不足以支持大規模建設。但這些地區,也發展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
從2015年起,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逐步下沉到縣域,推動各地農產品從產地直銷到全國,從而帶動產地的農產品銷量迅速增長。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認為,正是電商平臺與農業產業相結合,有效帶動當地農業產業鏈升級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
平臺打通了買方和賣方市場
以往農產品銷售中,原產地由于沒有固定的物流點或者倉儲地,商家發貨通常需要將貨運往周邊中心城市。電商在當地興起后,平臺可以幫助產地解決銷售問題,使當地農產品的銷量迅速增長,形成規模優勢。商家與快遞公司之間的議價能力變強。比如,在云南蒙自,農產品以前一般運輸到昆明發貨,當蒙自的銷量明顯增長后,快遞公司會在蒙自專門設發貨點,在本地直接發貨,節省了出倉入倉的時間和中間環節的人工等成本。
在新的模式下,一方面平臺為電商解決了銷售問題。電商利用平臺把最終消費端用戶群打通;由于平臺巨大的流量和用戶群,電商通過出售品質不錯且價格不高的農產品,取得規模利潤。總而言之,利用平臺,商家擴大了最終用戶群,產生了較大的規模效應,并節省了固定資本投入。
另一方面,近些年,平臺打通了不同要素之間的壁壘,把農產品、資本、人才等要素通過平臺的聚集效應吸引到縣鄉。在云南紅河州的中越邊境,因為大量電商的出現,使生長在海拔三千多米高山上的小黃姜開始量產,過去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逐步發展為雇工經營。同時,黃姜種植工序多、用工量大,發展黃姜種植可吸納大量富余勞動力,并與其他作物錯峰用工,有利于增加農民閑時收入。
此外,平臺還會發揮一個信號效應,起到質量檢測員或者認證的作用。當地農產品能進入到平臺,前提是因為質量有保證。顧客對得到平臺認證的產品比較放心,從而也更有意愿購買。農戶和電商通過平臺不光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而且還能夠贏得消費者對本地農產品的信任。
平臺為縣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一個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僅要看產業本身所創造的增加值和就業崗位,更要看其所衍生出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機會。在當前,包括拼多多在內的平臺經濟對就業的創造和帶動作用比較明顯。他們催生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加上零工經濟靈活就業的特征,使得勞動者多元就業成為可能,為許多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獲取收入的途徑。
課題組看到,在各地產業園區或者種植基地,電商倉庫和辦公場所內直播室隨處可見,電商主播們正“熱情似火”地介紹當地農產品。現階段,短視頻直播很容易吸引線上消費者在店里停留消費,更為商家增加了客流量。
比如課題組調研的云南賓川的石榴,紅紅火火的石榴寓意“多福多子”,成為人們節日送禮的選擇;而賓川石榴因“果大均勻、色澤鮮艷、軟籽、好看又好吃”倍受電商青睞。在電商直播在縣域興起的背景下,石榴作為一種高端水果,可以為電商吸引“流量”,從而帶動其他農產品的熱銷。
再例如,在“花茶之都”安徽亳州,由于花茶的種類和功效多,具有護肝、美容功效的花茶,更受經常熬夜的年輕群體歡迎。在花茶基地的孵化器內,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24小時花茶帶貨直播。
課題組發現,這些電商主播,基本沒有經過專業播音訓練,但她們都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有工作熱情,對本地的農產品情況熟悉,電商企業又能給主播們提供正向激勵。據了解,電商主播1個月有近萬元的工資收入,這個收入比在周邊大城市務工要高。
電商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模式
以往的農業模式通常是由種植戶、經紀人和批發商合作的模式,它的種植、流通、存儲、銷售環節互相分離,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存在信息壁壘,因此農戶和銷售商難以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種植品種,會時常出現滯銷或者供給不足等情況,這增加了農戶的種植風險。尤其是季節性農產品,比如黃姜、西瓜等,經常出現上下兩年價格大幅度波動。電商的興起,則縮短了中間交易流程,節省了交易費用,也使供應鏈更加穩定。
隨著農產品產地直銷模式的興起,電商可以與農戶簽訂“訂單農業”。電商為當地農戶提供相同的種子和種植技術,再統一訂單收購、包裝配送,不僅在產業鏈上打通種植和流通環節,還能把控農產品品質。訂單農業通常是電商以保護價從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農戶則根據電商要求去種植相應的品種。既保障了農戶的利益,也讓電商與合作社以及種植戶之間建立了更為穩定的供應關系,確保收購價格相對穩定。
蒙自銷售小黃姜的電商楊菠就對課題組表示,小黃姜價格波動非常大,但是電商與合作社或農戶建立“訂單式農業”,即使市場上小黃姜價格波動,小黃姜的交易價格也非常穩定。他舉例稱,在滯銷的時候,小黃姜一公斤可能不到一元,但是他們和合作社拿貨的時候,仍是按照事前定好的價格,一公斤3元。
據了解,當地小黃姜合作社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定期免費為合作社的農戶提供農藥、化肥和種子;合作社的主要成員都是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管理最好的那批農戶,合作社的本質是一個統銷模式。
從企業的規模來看,產地有些電商已經是規模以上企業,不僅涉及銷售,還涉及種植、倉儲和研發。另外,具備一定規模的電商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然后再招當地農戶成為產業工人。
在拼多多等平臺上,從事農產品銷售的電商多數人都有一個明顯特質:基本是80后、90后,都曾在大城市有過較長時間的求學、工作經歷,有一定的閱歷和經驗,這也為其返鄉創業積累了基礎。基于電商平臺較為便利的開店門檻和對家鄉情況的熟悉,他們迅速捕捉商機,依靠家鄉產地特有的稟賦條件,推動了農產品銷售。電商自身的收入顯著增長,同時也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兼業機會,使當地農民實現增收。換言之,當地農產品產業能夠發展起來,離不開這些具有開拓精神的電商。
農產品電商發展遇到的問題
一是,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在升高。在物流成本方面,近年來,受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等多因素影響,對電商而言,物流成本逐年升高,快遞費用基本占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們在云南玉溪了解到,花卉一般是每單20元,快遞費每單5元。
在人工成本方面,傳統農業縣中的年輕勞動力流失比較嚴重,用工成本逐漸增加。比如在云南的蒙自、賓川等地區,由于位居偏遠,這些地區除了農業產業之外,并不具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就業機會,年輕人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產業相關的農戶普遍為50后、60后、70后,且當地以家庭種植為主,這也制約了當地種植規模化的步伐。
二是,農產品以初級加工形態為主。課題組發現,當前農業產業主要聚集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缺乏進一步再加工產品,利潤以“薄利多銷”為主。盡管大多數電商在當地都具備一定的規模,但是電商通常都是以流通領域為主,不涉及生產加工,因此不符合縣里或市里企業扶持或補貼政策。如果想往深加工模式轉型,需要一定的農業建設用地來蓋廠房。在土地資源較為稀缺,且各家都更愿意自家種植一定經濟作物的情況下,土地流轉難度不小。同時,農產品屬于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產業,如果僅僅是以銷售農產品為主,產業發展可能不具有可持續性。正如調研時看到的,一旦某個農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不少電商企業會在短期內動輒虧損或者盈利數百萬元。
三是,缺乏電商人才。從大的方向來說,鄉村產業的健康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既懂電商、也懂產業的復合型人才,電商平臺正成為新農人的創業沃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但從調研情況看,電商人才,尤其是直播人才,在各大農產區還是比較稀缺。雖然電商企業可以開出不低于中心城市的工資水準,但是縣城還是很難吸引人才,尤其是年輕的人才在此長久發展。
調研中,云南賓川縣商務局負責人季婷對課題組表示,當前賓川電商產業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人才。季婷是賓川本地人,本科就讀于上海某高校,深知人才對于產業的重要性。在座談中她反復提到,“我們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待加強,這方面的人才要具備網絡營銷、經營、直播等多方面技能。”
四是,農產品品牌化步伐緩慢。除了前述農業建設用地價格較高限制了土地流轉之外,也有地方政府官員反映,當地因缺乏“龍頭企業”限制了本地產品品牌化的步伐。他們認為,在目前土地流轉較為困難的前提下,較為可推行的模式是企業把種植完全交給農戶,然后收購農戶的農產品,打造企業品牌。換言之,相當于把種子端和銷售端抓在企業手里,然后把生產端交給專業的種植農民,讓他們種出最好的農產品。
平臺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
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許多行業的生產流程和運營規則,降低了相關職業對所需勞動力的技能要求和工作門檻,為弱勢群體的就業賦能。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玲表示,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主要形式,平臺解決了不同要素如土地、資本、勞動力、數據之間的壁壘問題,使得各類要素能夠有效組合,降低交易成本,形成經濟增長。
對于平臺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政策上,2023年兩會已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談到平臺經濟發展時提到:“要處理好平臺經濟發展與規范的關系。首先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最根本的訴求,規范、治理、監管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陳玲也強調,要承認平臺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尤其是對于帶動就業的貢獻。對于平臺監管,她認為要注意區分是因壟斷而產生的問題,比如平臺是否涉及市場準入問題,還是因為算法治理而產生的問題。
另外,對于平臺經濟賦能“三農”發展,陳玲認為要推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領域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手段創新金融支持農業農村方式,培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動能。
[本文執筆人:樊盛濤(澎湃新聞)。課題組成員:南儲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韓仲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樊盛濤(澎湃新聞)。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澎湃新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