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刊文:如何平衡參觀需求與校園秩序?
有償預約、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據7月2日《工人日報》報道,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入校參觀”,付費入校相關廣告隨之出現,有賣家稱“可以幫忙預約進校,清華300元一位,北大400元一位,大人小孩都要收費”,還有賣家表示,進校方式有多種,但是保證能進去,不成功不收費。此外,研學游也成為進校參觀的一種途徑。
公眾將國內外知名大學作為參觀目的地,為的是感受校園的濃厚氛圍,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思想上的啟發,或激勵孩子不斷向前向上。同時,高校作為自然與人文景觀并存的場所,也可以通過開放來展示和宣傳自己。秉持深度融合的觀念,國外不少高校早已成為“沒有圍墻的開放之地”,實施區域和時段上的有限開放。
從管理角度看,大學校園不設校門和圍墻,的確有較大隱患,比如武漢大學的櫻花慘遭游客搖樹、湖南農業大學的科研玉米被偷摘、暨南大學發生過社會人員毆打學生事件。而公共財政支持的大學本身所具有的公益屬性,又決定了其不能以“門票收費”的方式來營利。因此,對大學而言,關起門來管理顯然比開放更加省事和高效,而且,是否向公眾開放通常不在校方管理義務范疇內,其積極性和動力不強可以理解。
當公眾強烈的參觀需求與校方的管理訴求之間出現沖突,“付費參觀”的黃牛和中介由此產生。公眾為參觀校園付出了不小的成本,高校也因“付費生意”而受到牽連,該有的管理風險不僅未能消除,還讓參觀校園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確實有些得不償失。
利用公共資源、特別是財政支持建立、發展起來的大學,完全封閉不向社會開放,似乎“底氣”不足,但“全面開放”又不現實,這中間確實有一個平衡和協調的問題。可喜的是,近期,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都發布了校外人員入校方式,北大、清華也宣布從7月8日起對外開放參觀,公眾可在線上實名預約。
事實上,我們對“大學開放”應有更寬泛的理解,除了讓外來人員更方便參觀外,還應包括建立大學與社區互惠的合作伙伴關系,使大學由物理空間的開放拓展到深度服務社區、社會,成為公眾的教育、學習基地之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