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肖冰杯 | 毛家工業園:八百畝的土地上建了80家家具廠
攝影:寧舟浩
毛家莊村位于濟南市郊區黃河岸邊,是一個人口不足500的普通小村。村里不到800畝的土地上建了80多家家具工廠,村民對外更愿意稱這里是“毛家工業園”。
大約20年前,農閑時在城里打工的幾個村民帶回了家具制作手藝。隨著良種、農藥、化肥、機井和農業機械的逐漸廣泛應用,農民在耕地上的實際耕作時間越來越少。如今,每個家庭每年只需要在土地上工作不到十天的時間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成。
伴隨著周圍城市快速發展和旺盛需求的帶動,毛家莊村生產的家具產品銷售到方圓幾百里,給村里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也讓村民擺脫了人均1.3畝貧瘠耕地的束縛,一個當年勉強溫飽的村莊逐漸變成了全鎮最富裕的地方。
如今在毛家莊村,農業收入僅占家庭總收入的很小比例。家里是否有工廠,是否出租廠房,子女有幾個在外打工成了財富多少的直接標志。為了提高工廠產能,村民們在住宅和道路周圍見縫插針地建滿了廠房和工人宿舍。然而,村里的道路、電力、給排水等公共基礎設施的不足及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問題和安全隱患,也開始讓村民感到不滿。
能在城里買房的村民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村民期望未來能夠在改善生活環境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使毛家工業園煥發出新的生機。
迎親車隊駛向毛家村,帶頭的悍馬車小心地穿過水泥路障。這些路障是為了阻止大型卡車駛入保護村路而建。村民試圖搬開路邊堆放的磚塊,以方便卡車通行。由于村內建設缺乏規劃,導致村路曲折狹小,稍大的車輛無法在村中行駛。工人正在打磨人造石,制作整體廚房的臺面。切割、打磨人造石產生的粉塵不僅是工人健康的大敵,還會給周圍的住戶和工廠帶來二次污染。在村東頭一家噴漆作坊里,一位女工正在為客戶復制一位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春節過后,工廠紛紛掛出招聘工人的告示。隨著良種、農藥、化肥、機井和農業機械的逐漸廣泛應用,每個家庭每年只需要在土地上工作不到十天的時間,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成。清晨,迎親的車隊穿過村子東側的麥地。迎親車隊中汽車的檔次和數量與男方家庭的財富多寡及社會關系成正比。鞏勝利開著自己的奇瑞轎車下地干農活。在毛家村,超過半數家庭擁有轎車,轎車早已不是奢侈品。幾位年長的村民應邀觀看村里第一臺3D立體電視。村民投票選舉本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長。葬禮上,跪在路邊行謝客禮的孝子賢孫。陰歷十月初一,鞏愛良和妹妹來到祖墳前祭奠祖先。在他們身后不遠處的霓虹燈來自鄰近的馮塘村即將竣工的商品樓盤“馮塘名郡”。幾乎每天傍晚,小黃都要用自己的機動三輪車將白天生產的沙發運過黃河大橋,送到城里的商鋪出售。一對進城游玩的情侶走在回村的路上。村民早已接受婚禮上的白色婚紗,但還是要求新娘按照傳統披上紅色蓋頭。按照當地風俗,在婚禮上響亮的鑼聲和新娘手持稻草能夠避免未來的災禍。宴會上,請來助興的男演員演唱流行歌曲。兩個工人利用午休時間,在村西頭小商店內簡陋的網吧里玩網絡游戲。參加婚宴的年輕人。來自重慶的工人唐坤(左)和弟弟唐海林在親戚的沙發廠打工。進城游玩前,兄弟倆特意打扮了一番。91歲的董光英去世后安葬在自家的麥地里。午后,蜷坐在草地中的男孩在看遠處的聯合收割機收玉米。臘月里,村民們在尚未啟用的廠房內排練舞龍。村民們相信在春節期間舞龍能保佑全村平安并帶來財富。在毛家村打工的19歲男孩T,15天前通過QQ認識了在附近打工的18歲的女孩X。七夕那天,男孩給女孩買了毛熊和玫瑰,在國道旁邊的旅館里共度他們的第一個七夕之夜。工業污染帶來的霧霾不僅影響到大城市,也波及到毛家村。村子西側一塊鹽堿土以每畝地每年300元的價格出租給城里的老板。幾年后地價飆升,村民都說這樁買賣搞虧了。鎮上的衛生村檢查過后,村里第一次配備了生活垃圾桶。推薦人語
寧舟浩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善于用手中的相機去挖掘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但往往又容易被忽略的看似平常與平凡的故事。
寧舟浩從濟南郊區黃河岸邊一個貧瘠村子的家長里短中,敏銳地意識到時代的進步、社會發展給村子帶來的變化……村外的黃河奔騰不息,處在省城邊緣的人口不足500人的普通小村莊里同樣經歷著商品經濟帶來的沖擊。
寧舟浩的攝影語言很精彩,尺度把握得體,與題材的選擇極為和諧。這里沒有亢奮激昂的“演講”,有的只是語調平緩、極具親和力,又不失一些幽默的影像語言。寧舟浩的故事里,瞬間的把握,光與影的構成,都是一些揭示主題不可或缺的“有意味的形式”。
寧舟浩精彩的攝影語言來自于他多年默默地采擷。他常常開著自家車穿過鬧市,來到母親河畔的村子,或靜坐一隅觀察思考,或混跡街頭巷尾傾聽了解……久而久之與村里的各色人等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清楚從毛家莊到毛家工業園的變遷及發展歷程,也認識到了其中所存在的問題、缺陷與不足,因此,故事才顯得生動、可信與精彩。(侯賀良)
評委評語
有些照片,我雖然很喜歡,卻沒投票,因為覺得與紀實攝影對不上;但寧舟浩這組的《毛家工業園》,我不僅喜歡且追著投票。這不僅是其影像誘人,更是因為他以一個普通小村的變化為切入點,逼近式地記錄從鄉村到城鎮轉化的歷史過程,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正在進行的大事。
一個個細節、一個個場景,不管畫面里有人無人,但鏡頭背后始終都透著變化和矛盾,這組照片多角度的一再折射:產業結構正在向非農業的轉向;小村的空間結構變得相對集中;經濟迅速發展中也有新問題層出不窮;以往的閉塞不斷受到外界挑戰且無法回避……
這種不回避不粉飾不虛頭晃腦的攝影,逼人思考,是一種擔當!
攝影的類型,有許多種,各有各的主張,但與時代連接,紀實攝影當之無愧!社會紀實攝影,最重要的就是,要折射出當下,無論輝煌或殘酷。(雍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