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唯一的姐”:明星崇拜綜合癥,究竟是怎么得的?
在偶像圈,談戀愛等于失業。
選秀時代開啟之后,一種新型的偶像-粉絲關系形成了。頂流明星們日賺208w,多虧“唯一的姐”們,投入巨額的金錢、超多的精力,做數據、整排面。
在日語中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粉絲對平時接觸不到的二次元、三次元偶像團體的瘋狂迷戀,即“過激戀”。
為什么有些人會如此迷戀一個這輩子大概率永遠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呢?
圖|《過激戀黏著獸》
01
“準社會關系”
美國布法羅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希拉·加布里埃爾在接受《赫芬頓郵報》采訪時表示:“當我們關心某人——即使是明星——他們感覺像是自己的延伸,所以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好事讓我們感覺很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讓我們感覺很糟糕。”
粉絲們有一種與聚光燈下的這些人面對面的錯覺。這種現象最早是在1956年發現的,當時社會科學家唐納德·霍頓和R.理查德·沃爾觀察了美國觀眾與電視節目的聯系,并指出這些聯系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系相似。
“當我們與某人形成一種準社會關系(指我們對演員,有影響力的人,其他明星形成一種片面的心理依戀。)時,我們會覺得我們真的了解他們,”加布里埃爾說,“從邏輯上講,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原始的大腦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這種感覺是真實的。”
人類之所以會形成這些關系是一個多層次的故事。
首先,我們把建立社會聯系作為一種生存手段的傾向是眾所周知的——研究人員同意這樣一種理論,即我們有一種原始的機制,促使我們與人建立密切的聯系。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依賴社會互動來生存,我們大腦中有一部分無法區分現實生活中我面前的臉和電視上的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帝國學院研究粉絲和成人準社會關系的蓋爾·斯蒂弗教授說道。
圖|《過激戀黏著獸》
我們也知道,任何關系也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休斯頓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杰伊·L.德里克在接受《赫芬頓郵報》采訪時表示:“低自尊的人可能會利用他們的準社會關系來更積極地看待自己,就像高自尊的人利用他們的‘真實’社會關系一樣。”
這是因為“準社會關系是安全的,”德里克說,“你最喜歡的明星不可能從一篇雜志文章中伸出手來拒絕你。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但仍然很少見。”
02
因偶像開心,也因偶像憤怒
從歷史上看,準社會關系被認為是孤獨和孤立的表現。然而,一項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該研究發現,孤獨與觀眾與銀幕角色的準社會關系強度之間沒有關聯。一些專家指出,這種關系反而有助于觀眾顯著地塑造自己的身份,擴大他們的社交網絡,而不是限制它。
其他時候,當人們把自己的欲望、希望和期望投射到這些虛擬圖像上時,這些圖像反而起到了一種鼓舞人心的作用。當明星拍一部標志性的電影或是結婚,我們從他們的人生里程碑中獲得滿足感。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往往更關心明星的命運和喜好,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男性也有類似的依戀程度。一名研究人員指出,對于后者,這種關系是與鋼鐵俠或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人物建立起來的。
圖|《過激戀黏著獸》
專家們已經注意到準社會關系和現實生活中的關系之間的相似之處。就像我們在情感上或身體上被現實生活中的人所吸引一樣,我們對屏幕上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無論是電影屏幕還是我們的智能手機屏幕。
有吸引力,有興趣,一定程度的承諾等等,準社會關系的產生、維持和解體在許多方面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關系中有兩個因素也會轉化為準社會關系——嫉妒和分手。研究情感紐帶的作者圖卡辛斯基·福斯特告訴《赫芬頓郵報》:“比如,賈斯汀·比伯不得不關閉他的Instagram,因為他和他當時的女朋友受到了粉絲的仇恨。”
圖|《過激戀黏著獸》
準社會嫉妒基于粉絲對明星狂熱的浪漫崇拜。像任何其他情感紐帶一樣,準社會關系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
03
“明星崇拜綜合征”
當然,準社會關系也和現實生活關系一樣,需要守住尺度。
發表在《英國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建立了一個明星崇拜的“滑動尺度”——忠實的粉絲越來越被他們關注的對象所吸引,直到他們的感覺開始類似于上癮。
在另一項對600多人進行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一種他們稱之為“明星崇拜綜合癥”的癥狀——在這種癥狀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崇拜的對象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中心人物。
“關于明星的信息,或者他們生活中的任何小事,就像粉絲必須擁有那樣——他們幾乎被迫學習更多,閱讀更多,了解更多。”紐約長島的心理學家艾比·阿羅諾維茨博士說。專家說,有些人甚至開始相信他們與明星有某種特殊的聯系。
毫不奇怪,研究還發現,狂熱的粉絲更容易焦慮、抑郁和社交障礙。
“很多深深陷入明星崇拜的人只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它以崇拜某個明星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事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種病態一直存在。如果它不關注某個明星,它也會關注其他東西,但它仍然存在。”
圖|《過激戀黏著獸》
阿羅諾維茨對此表示贊同,但他也表示,娛樂媒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為創造出被神化的“超級明星”負責。
“整個娛樂圈共同創造了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達到的形象。他們故意讓我們羨慕甚至垂涎我們永遠無法擁有的東西。”阿羅諾維茨說。
然后,她說,當我們完全脆弱時,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向我們推銷這種形象——從用“明星秘密”來刺激我們的頭條新聞,到承諾我們會更接近我們所崇拜的人的書籍、飲食、化妝品、食品、珠寶和衣服。
“把粉絲變成受害者是一種財富,而這一切都始于創造一種被稱為明星崇拜的狂熱。” 阿羅諾維茨說。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幾乎在媒體塑造我們的明星的同時,他們又通過越來越多的將明星的丑事公之于眾的做法來破壞這些光環加身的主角。阿羅諾維茨說,正是這種做法可能會對粉絲產生一些非常扭曲和負面的影響。
圖|《過激戀黏著獸》
加之,社交媒體的爆炸性發展讓明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接近。
雖然沒有粉絲的明星世界是不完整的,但網絡行為也會對這段關系另一端的人造成傷害。這可能會損害明星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可能會經常受到憎恨和毫無根據的批評,因為他們的粉絲覺得自己比他們更有權利。
“如果你能劃清界限說‘這是我的現實,這是我的娛樂’,那么把它當作逃避現實的幻想并沒有錯,”執業心理學家阿德瓦塔在播客中說道。
事實上,專家表示,如果要成為一名“健康”的粉絲有什么關鍵的話,那就是我們有能力享受明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樂趣,而不是讓他們成為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能從中獲得樂趣,如果它不會取代你現實生活中的情感聯系,那就真的沒關系,” 阿羅諾維茨總結道,“而當這種準社交關系激發了你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或其他粉絲的攻擊性行為時,那么是時候退后,重新調整你的精力了。”
編譯/陳怡蕓 排版/阿桃 監制/April
原標題:《“唯一的姐”:明星崇拜綜合癥,究竟是怎么得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