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怎樣的家庭溝通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社會情感培養?專家學者共議
怎樣的家庭溝通有助于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專家指出,能夠理解情緒、允許表達、恰當交流、界限清晰、傳遞情感的家庭溝通將更有助于此。
6月27日,“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家校合作論壇”舉行。 主辦方 供圖
6月27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聯合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在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召開“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家校合作論壇”。論壇分為上下午場的主旨報告和圓桌論壇。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袁振國強調,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個人重要的幸福來源,是國家和民族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交流共同促進孩子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有長遠意義的話題。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桑標教授指出,要推動青少年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家校協同共育從抽象走向具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教授作了題為《社會情感學習: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報告。邊玉芳指出,父母教養是兒童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能夠理解情緒、允許表達、恰當交流、界限清晰、傳遞情感的家庭溝通有助于孩子的社會情緒學習。此外,支持型的家師合作也能夠對兒童的社會情緒能力產生正向影響。培養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情緒能力,要發揮學校和教師的重要作用,通過家校共育并結合社會因素,共同促進兒童青少年社會情緒能力的提升。
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雄作了題為《當前青少年社會心理社會心態與社會情緒能力培養》的報告。楊雄從青少年的社會情緒、社會心理與社會心態的概念辨析入手,指出當代青少年受到社會轉型過程加速、國內外競爭加劇和全球經濟發展受阻、社會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加等方面的影響,青少年群體發展壓力感和心理受挫感上升,出現了社交圈子窄、情緒管理和溝通交往能力欠缺、感到孤獨和無助等青少年群體社會與情感能力問題。就此,楊雄提出要培養青少年“鈍感力”,增強青少年“魯棒性”,幫助青少年習得“幸福感”。
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李燕教授的報告主題為《親子互動與兒童的社會情緒適應》。李燕通過量化研究證實了母親過度控制對幼兒內化問題行為的影響作用以及幼兒社會能力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并指出師幼沖突能夠調節母親過度控制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由此提出要通過提高母親自覺、開展家園合作、進行家庭與教師教育干預來減少兒童的內化問題行為。
如何通過家校合作提升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圓桌論壇上,針對家校合作培養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過程中的職責分界問題,邊玉芳教授強調在學校積極主導的同時,家庭要主動盡責,社會也應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終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情境。針對當下中國社會中三代人家庭關系結構對于培養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影響問題,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吳重涵教授指出,要充分考慮社會文化和時代特征對家長行為、家庭氣氛的影響,重視祖輩和父輩之間的關系對兒童社會認知和情感、人際交往能力的塑造作用。針對是否需要用數值衡量家校合作中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院長劉俊升教授認為,要提高對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重視,但不能繼續持有狹隘的“成績觀”;家校社應當協同創設促進青少年人際交往的良好環境,探索將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納入教育評價體系,從而更加全面地看待青少年的成長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