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傳教士還是孔子學院,誰教會了歪果仁儒學?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利用谷歌圖書語料庫(Google Ngram Viewer)為大家展示儒學西漸走過的那些路。
Google Ngram Viewer是Google Book下面的語庫項目,它收錄了1500年到2008年之間出版的8116746冊圖書(據估計占人類歷史上所有出版書目總數的6%),并利用一系列算法從萬億級別的原始數據中識別出單個的詞語和短語,構成了橫跨8種語言的語料庫。
孔子和孟子是談及中國儒學避不開的標志性人物,因此我們以Confucius+Mencius為關鍵詞作為儒家思想的具體代表在Google Ngram Viewer中的英文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得到其在近兩百年西方世界所有英文圖書中出現的頻率變化,并以此反映中國儒學在西方世界的影響變遷。
- 16-19世紀 傳教士時代 -
▍16-18世紀 耶穌會士敲開儒學世界大門
1579年,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由澳門進入中國傳教,成為耶穌會士進入中國傳教的第一人。此后的兩百年間,利瑪竇、龍華民等一批耶穌教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同時也敲開了中國儒學世界的大門。
傳教士們不僅辛苦傳教,還在努力學習中文。在中國期間,他們學習并翻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并將這些思想帶回自己的國家。
德國傳教士利瑪竇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
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
▍19世紀 “學術傳教士”們的兩次浪潮
1812年,新教教士馬禮遜出版《中國箴言: 譯自中國大眾讀物》,標志著向西傳播的儒家文化開始進入了新教傳教士時代。
與耶穌會士時期不同,這一批來華的傳教士信奉新教,除了神學知識,他們還掌握了大量現代化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不僅是教士,還是學者、醫生、譯者等等。
19世紀2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期間,這些“學術傳教士”在中國形成了第一次浪潮。由于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專業化的知識,新教傳教士對儒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一批更全面、更專業的儒家文化譯著,如馬禮遜所譯的《大學》、《中庸》、《論語》,理雅各所譯的《中國經典》叢書等,西方對于中國儒學的了解逐漸深入。
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后,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為保護自身利益重新制定了康熙時期關于自由傳教的禁令,此后,新教傳教士的傳教和儒家文化研究活動進入了一段衰退期。
馬禮遜英漢字典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正式規定外國人可在華自由傳教,因此,在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期間,“學術傳教士”形成了第二次高潮,傳教士們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狂歡期。據統計,僅1889年至1905年期間,歐美傳教就由1296名新增至3445名。
- 20世紀 漢學家時代 -
進入20世紀,儒學的傳播同樣經歷了兩個高潮:
▍1920s后漢學研究對美國第一波大的沖擊
20世紀初,美國開始設立各種基金會以資助中國研究。大筆經費的投入使得美國研究中國的機構顯著增加。出現了包括哈佛燕京學社、太平洋學會美國委員會、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等以研究中國問題的機構。也涌現了拉鐵摩爾、杜勒斯等著名漢學家,加之一批重要學術刊物專著的發行,形成了儒學研究對美國文化和社會的第一波大的沖擊。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二戰后 海外儒學中心移向美國
二戰后世界海外儒學研究的中心由西歐移向了美國。原因有三:
1、二戰結束后中國地位提升,美國對中國的關注程度空前提高,加強對中國的文化研究。
2、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大陸的現代新儒家學者來到美國繼續進行研究。
3、作為當時美國儒學研究代表人物的費正清,率先從漢學研究向近現代中國研究演變,開創現代中國學。
費正清夫婦與梁思成夫婦
儒學還在更深的程度上影響美國社會。如英美合編的《新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列出了“儒學” 條目,美國學者編著的《美利堅百科全書》中也列出了“孔子”條目。
- 21世紀 孔子學院時期 -
二十一世紀初由中國官方推動設立的孔子學院在全球范圍內鋪開。這是一次有組織的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活動。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以來,截止2016年底,在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已建有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
2015年孔子學院分布圖
儒學西漸的傳播路徑:
1、“人肉傳播”:域外國家派遣使者前往中國學習
2、來華傳教士的譯作、著述或宣傳
3、國人對儒學經典的翻譯
4、歐美漢學家對儒學更為深入的研究
5、孔子學院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郝景春.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傳播[J].河北學刊, 2012(5).
[2]張斌. 19~20世紀美國儒學研究概述[J].學術探索, 2014(1).
[3]顧鈞. 美國漢學的歷史分期與研究現狀[J].國外社會科學, 2011(2).
[4]王輝. 新教傳教士譯者對孔子和儒家經典的認識[J].孔子研究, 2011(5).
[5]仇華飛. 論美國早期漢學研究[J].史學月刊, 2000(2).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黃文超、唐靖東
編輯:黃文超、唐靖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