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城先鋒|這個80后為主的團隊,造出了“墨子號”關鍵設備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成功升天。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衛星和地面之間實現量子通信的國家。
迄今的兩年間,“墨子號”圓滿完成了三大實驗任務。它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相繼登上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和《自然》。
《科學》雜志封面上的“墨子號”。“如果沒有相互之間的充分信任與配合,如此高難度的工程很難這么快取得成功。”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兼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說。
“墨子號”的成就,來自于科學與技術的完美配合。而這背后,離不開“上海科創”多年提前布局和潛心鉆研的成果。
事實上,“墨子號”搭載的4個主載荷,一半是由王建宇帶領的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以下稱“上海技物所”)團隊研發的。這支平均年紀僅33歲的隊伍,助力敲開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門。
光學工藝師王天洪。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攝
迎難而上
在物理學中,量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因其事先狀態不可知,無法被克隆,應用于通信技術便具有絕對的安全性。
如果把光量子比作硬幣,“墨子號”上重量體積最大的載荷量子密鑰通信機,就是從萬米高空中,不斷地把一個個硬幣準確投到地面的儲蓄罐上。這個儲蓄罐的開口還在不停旋轉。
在最初,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提出這個設想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是天方夜譚。他找到了時任上海技物所所長王建宇。
理論確實可行,但落到技術層面,遠遠超出了現有的水平。盡管如此,王建宇率領的上海技物所量子衛星載荷研制團隊,還是承擔起了重任。
上海技物所研究員賈建軍參與了2011年項目啟動儀式,他至今記得自己當時內心的忐忑。但他說,自己當時也相信,“雖然難,但只要做了,肯定是有結果的。”
和賈建軍一樣,上海技物所科研團隊的成員們都信奉汗水會帶來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舍我其誰的責任感,都真切地相信,自己身上承擔了國家的使命。
韌性和努力
科研的突破總離不開過往的積累,研發“墨子號”,上海技物所團隊也不是完全從零開始的。
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上海市科委已累計投入近1.2億元支持量子方向相關項目。而早在2008年,高原上的青海湖就見證了這支隊伍的韌性和努力。
科學實驗面臨的困難超乎一般人想象。對團隊成員而言,青海湖三年的外場試驗,顯得那么漫長又難忘。
量子密鑰通信機載荷主任設計師張亮當時還是研究生,2010年中秋,作為“試驗隊長的他和同事吳金才等人租了車,想把設備運到山頂。但在一個路口,猛得一拐彎,坐在后車的同事連帶著設備,滾下了山坡。
人無大礙,但設備斷成了三截。王建宇接到張亮的電話時,聽聲音小伙子都快要哭出來了,他趕緊安慰,大不了明年再來做。但這群年輕人不愿意前功盡棄,把設備帶回了賓館,不眠不休兩星期,修好了設備。
很多人看來最頂尖的科學試驗,往往都是艱苦條件中,基于現實條件的非凡創造。
為了模仿天地通信條件,張亮和團隊“異想天開”使用了熱氣球和直升飛機,這些實驗從未有人做過。每次吊車試驗,張亮都要吊在半空,但他說,“雖然苦,但卻很開心。”
在青海湖的兩年時間里,張亮和同事跑遍了地圖里面的每個地點。他們不僅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自己搭帳篷、生火取暖、做飯。直到現在,張亮一看到土豆就想吐。
最終,上海技物所團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基于熱氣球的量子通信實驗,成果發表在國外著名學術雜志上,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人類向星地量子保密通信邁出的重要一步”。
光學設計師吳金才。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攝
年輕的隊伍
整個“墨子號”的研發,始終保持著緊張的節奏。
五年間,團隊成員們放棄了雙休日,一個月只休息一天,最忙的時候,需要連續10天24小時不間斷測試。大家便輪番上陣,保證進度不受影響。
“90后”王天洪2014年本科畢業,加入量子團隊負責光學工藝。他回憶,加入的第一年,自己就沒怎么休息,忙的時候沒日沒夜,“大家就輪著在實驗室地上鋪個海綿睡覺。”
結構工程師羅家俊需要同時配合光學和電子設計師的工作,他回憶,自己總是處于隨叫隨到的狀態,“吃飯都是隨便弄兩口。”
事實上,上海技物所的這支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3歲。團隊成員大多是“80后”,在最初加入項目時,大多甚至還不滿30歲。
如果說科學家的構想是天才的高度,那么技術團隊的任務,就是要保證最終的設備萬無一失。
隨著研制的進展,遇到的新問題越來越多。進度停滯不前時,張亮也有過猶豫,但心里斗爭過很多次后,他發現自己已經與這個項目產生了感情,舍不得了。
“不僅僅是責任,還有內心對最初夢想的期待。”他這樣剖析自己的動力。
科技探索的進步從不停歇。在“墨子號”后,這支年輕的團隊,又很快踏上了新的征程。
目前,上海已將“量子通信”列入科創中心“22條”意見的重大戰略項目。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電聯合調控的量子操控材料與器件研究”項目已獲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支持。
“做科研的過程,就像在深水井中摸石頭,摸著一個,你覺得好像問題已經解決了,再往下看,還有一塊石頭,“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學薄膜與材料研究室主任劉定權說,“我會一直摸下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