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到中年,千萬別陷入“能力陷阱”
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吐槽:
沒想到有一天,曾經引以為豪的專業,如今卻成了職業發展的桎梏。
這些年來,朋友在大廠一直做著設計工作,慢慢地從基層干到了設計總監。
最近幾年行業下行,公司內卷嚴重,朋友想看看外面的機會。
可現實把她澆了個透心涼,她發現,除了設計,什么都不會。
即便跳槽,也是換一家公司繼續耗著。
生活中,很多人一直做著熟悉和擅長的事,無法向其他領域擴展和突破,結果將自己囚禁在舒適區。
人到中年,原以為經過數年辛苦打拼和沉淀,可以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未曾想,卻一步步落入自己挖的坑,陷入了“能力陷阱”。
資深職業規劃師趙曉璃提過一個概念,叫深井迷局:
一個人挖井,挖得越深,水源越多。
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越是身處井下,越是難以爬出井口。
就好比我們深耕某個專業,所有的積累和經驗都局限于這個領域。
但世界瞬息萬變,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
若不突破自我,更新迭代,原來的優勢,此時就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鎖和囚籠。
《能力陷阱》里,杰夫是某飲料廠的銷售,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分公司的總經理。
在大家看來,這是個很好的發展機會,他本人也認為自己表現不錯,能夠擔任更高的職位。
但老板卻不再給杰夫分派新任務了,因為他沒有表現出更強的領導能力。
公司需要在當地發展數字技術以適應市場需求,而杰夫對于IT技術及數據方面毫無興趣。
唯一懂數字技術的銷售建議把新的市場技術與業務目標結合,建立數字商業模型時,而杰夫總是抗拒。
杰夫固執地堅持以往的銷售策略,因為這些經驗曾為他帶來輝煌的業績,也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結果,他帶領的團隊業績平平,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杰夫只樂于做擅長的事,將自己禁錮在過去的經驗里,最終失去了優勢。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聚焦在自己拿手的事情上,卻忽視了那些更重要的事。
一名設計,鉆研如何做出一張完美的海報,卻沒考慮海報的商業目的;
一名程序員,絞盡腦汁地寫代碼,但沒思考如何為公司提供價值;
一名管理人員,每天忙于救火和收拾殘局,卻忽略了團隊的培養和發展。
很多人一直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忙得連軸轉,無暇深度思考、總結復盤,最終掉入了“能力陷阱”。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做擅長的事。
大多數人都喜歡舒適區帶來的穩定和安逸,享受對生活的掌控和駕馭。
然而就像作家古典說的,我們的時代,就是一個波動時代。
只有大膽走出舒適區,主動擁抱挑戰和不適,才能與生活周旋抗爭。
作家高原在《強者的邏輯》里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剛到美國時,很不習慣對著陌生人講話,有一次,需要在一個大學公開演講。
在自我介紹時,由于緊張,念錯了個人信息。
他頓時驚慌失措,呼吸急促,腦袋眩暈,恨不得抱頭逃回住處。
但他還是極力穩住情緒,告誡自己:“假如這一關過不去,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然后,以幽默的自嘲將剛才的失誤掩蓋過去。
結果臺下的聽眾,不僅沒有嘲笑奚落,反而發出善意的笑聲。
這讓他整個人松弛下來,最終順利完成了演講。
此后,他主動學習講話技巧,鍛煉表達能力。
如今,在陌生人面前講話成了一種享受,他的事業也蒸蒸日上。
高原曾感慨萬分:
當你對“不適”有了新的定義、新的態度后,生活立刻就給你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生活中,有太多人困在舒適區而不自知:
匯報工作,思路一成不變,卻抱怨領導苛刻嚴厲;
教育孩子,思想老套落伍,只會埋怨孩子不懂事;
夫妻相處,不懂情緒價值,卻指責伴侶小題大做。
層次高的人,勇敢邁出腳步,承受風雨,克服困境,一點點積累自信和能量。
層次低的人,害怕冒險和變化,只能躲在風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地方仰望別人。
當我們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把痛苦和壓力視為變強的途徑,才能收獲改變和成長,不懼波動和挑戰。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人到中年,最心酸的是什么?
高贊回答發人深省:
工作十幾年,每天重復著一套流程,干著同樣的事情,本以為積攢了一身本事,卻把自己活成了一顆“螺絲釘”。
當這顆“螺絲釘”被榨干剩余價值時,等待它的就只是被無情拋棄。
要想擺脫被隨時取代的命運,避免陷入“能力陷阱”,建議嘗試以下三點:
一、打破經驗,突破盲點
聽說過一句話:“習慣于走老路的人,永遠看不到新的風景。”
只有跳出固有思維,多嘗試,多體驗,才能不斷突破盲區,領略未知世界。
工作上,試著做本職之外的事,在實踐中積累和提升,拓寬能力邊界;
生活中,學門新技能、考個證書,多領域探索學習,豐富知識儲備。
世上沒有永不過時的經驗,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法門。
拆掉思維高墻,摒棄陳舊經驗,人生才能不斷進階。
二、挑戰自己,做難的事
作家李筱懿剛踏入社會時,有兩份工作可以選擇。一份是助理培訓師,一份是總經理秘書。
助理培訓師,起薪高,工作單一,接觸的圈子簡單;
而總經理秘書,起薪低,領導要求高,工作繁瑣,還要與各類人溝通協調。
她卻選擇了后者,在她看來,只有敢于挑戰自己,做那些困難的事,人才能快速成長。
果不其然,在秘書崗位上鍛煉了一年后,她的綜合能力得到極大提升,被提拔到管理崗位。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你是否敢于挑戰自己,走窄門,做難的事。
三、主動輸入,拔高認知
劉潤說過,提升認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輸入、多學習。
他自己就是如此。
正是長年累月地保持輸入,才能讓他不斷存儲、更新知識體系,認知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當我們主動輸入,拼命做多自己,就能把起跑線往前挪,贏得先機。
樊登老師曾說:
“如果陷在自己擅長的工作中,會侵占更為重要的策略性思考時間,最終我們的能力會成為我們發展的陷阱。”
作為成年人,我們無法擺脫工作。
有人日復一日地重復著瑣碎和枯燥,有人卻能掙脫慣性思維,早早地實現財務自由。
究其原因,在于你能否大膽嘗試新事物、拓展新領域,能否走出舒適圈,追尋新的自我。
僅憑一門技能通吃的年代早已過去,唯有打破成長的天花板,才能構建強大的內核,在波詭云譎的時代擁有一席之地。
作者 | 那漣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人到中年,千萬別陷入“能力陷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