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新聞教授湯景泰:新聞教育要提升現實對話能力
近日,新聞專業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有的論調固然有爭議,但也有些是對新聞專業教育的切實思考,其中一些焦點集中在新聞專業學生的素質與現實需要之間脫節的問題。客觀來講,問題確實存在,而這與高校的知識生產內循環、教育重點的偏向性以及傳媒業的深度調整有關。
首先,從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來看,高校部分學科知識生產內循環現象突出。隨著學科建制化的發展,高校的知識生產往往更加注重學術性和獨立性,偏向于基礎研究和理論探索,而與行業核心問題脫節,產出的知識難以被企業、行業直接吸收和運用。這使得部分專業的知識生產多在本學科內循環,造成空轉現象。
其次,在新聞專業教育中,理論教育對業務技能教育的碾壓造成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單一化。當前高校人才引進和培養標準重視理論人才而相對忽視業務人才。高校在招聘和培養教師時,往往更看重其學術研究和理論背景,而忽視實際工作經驗和業務技能。這樣一來,高校在理論教學方面往往具備較強的資源,但在實踐訓練方面的資源則相對有限。這意味著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可能難以與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
再次,傳媒業的深度調整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新聞專業教育跟不上現實發展。新時代科技、新媒體等新業態的發展給傳媒行業帶來了深刻影響。傳統的新聞媒體面臨著數字化、網絡化和社交化的挑戰,新聞生態處于持續的重構過程中。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和社交媒體等形成了復雜的互動關系,傳媒的職業崗位和需求隨之發生了變化,但新聞專業教育的培養方案具有較強的慣性,一時難以配合業界需求進行動態更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素質與業界需求脫節的現象反映出了新聞專業教育中的一些共通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新聞教育廣泛鏈接社會優質資源,融入并服務社會。其實我們一直推崇學校教育要走出象牙塔,而履行社會服務是非常有效的一個途徑。
已有研究指出,近年來,一些世界一流專業更強調適應性情境、社會公益性導向、非線性創新以及組織結構多維聚合性的知識生產模式,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以知識集群、創新網絡、分形研究、教育與創新生態系統為核心概念,致力于形成多層次、多形態、多節點的知識生產系統,推動高校不斷創新知識生產。這種新型的知識生產模式形成了大學——產業——政府——社會“四重螺旋”創新生態系統,強調學術界、產業界、政府、公眾等知識生產主體間的互動與協同創新,以實現共同合作與競爭中的知識生產、傳播以及應用的多樣化配置,從而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的挑戰。
知識具有自足性和社會性兩重屬性。在知識的創造和傳遞過程中,要尊重自身的發展規律,但也必須重視知識的社會性。不關注知識的社會價值而一味強調知識的自足性,知識創新勢必成為空話。一流學科是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現實問題中發展起來的,光靠寫論文,“寫”不出一流學科。
新聞本該是一個實踐性突出的專業,在這個時代更要積極走出“象牙塔”,跳出專業知識生產內循環的尷尬,從傳媒業務實踐中汲取新鮮知識。新聞專業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熟悉各種傳播規律,還要讓學生掌握各類傳播技能,善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進行創造性傳播。為此,新聞學的研究也要有與社會對話的意識,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進一步承擔社會責任。“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服務社會是我們建設好新聞學科的唯一道路。(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原標題為《湯景泰:高校新聞專業的問題確實存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