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朝最被低估的名將,不輸袁崇煥
《大明劫》劇照。
以1982年《萬歷十五年》的出版為標志,國內掀起了閱讀“通俗史學”或曰“公眾史學”的熱潮。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
或許是《萬歷十五年》的示范作用,又或許是明朝在各個方面頗有可圈可點之處,近年來不斷有關于明朝的作品出版,并持續熱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突破3000萬冊,至今仍高居歷史類圖書暢銷榜榜首。
影視化方面,代表作品是劉和平所著的《大明王朝1566》,根據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改編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則在今年年初熱播。
由資深媒體人、文化學者唐元鵬所著的《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是這個領域的新作。它從晚明大將熊廷弼入手,以此照見大明暮年的茍延殘喘。
作家六神磊磊認為:“本書聚焦在‘熊廷弼之死’這一既熱門又冷門的歷史事件上,好像搭建了一個舞臺,讓相關歷史人物絡繹登場,互相角力,又殊途同歸地走向破滅的命運。書中剖析人物行為動機時力求貼近人情,對主人公熊廷弼既有客觀分析,又飽含感情,視角較為恢弘,細節也豐富,是一本很有價值且好讀的明史讀物。”
?作者 | 伯鯤
?編輯 | 譚山山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唐元鵬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3-6
萬歷四十七年(1619)春天,一場薩爾滸會戰,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后金對大明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軍事勝利,一舉殲滅了大明從全國搜刮而來的十幾萬精銳。
熊廷弼就在這個危如累卵的局勢中,被推到歷史前臺。朝廷任命他為遼東經略,希望他力挽狂瀾,為帝國穩定東北邊境的局勢。
在傳統歷史敘事中,給予熊廷弼非常高的評價,《明史》稱其“有膽知兵,善左右射”,后世有人將他與袁崇煥同列為“明季良將”。
另一位“名將”袁崇煥,被評價為“智雖疏,差有膽略”,就是個傻大膽而已。兩相比較,顯然對熊的評價更勝一籌。
果然,熊廷弼上任一年多時間,遼東局勢穩定,遼東防線重現生機,后金也消停了一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由此,歷史上產生了一個假設:只要熊廷弼一直鎮守遼東,就可以擋住后金鐵蹄。但這個假設真的可以成立嗎?
熊廷弼像。
熊廷弼在遼東做了什么
熊廷弼在遼東的職業生涯有三段。第一段是萬歷三十六年(1608)十月到萬歷三十九年(1611)七月,熊廷弼任遼東巡按;萬歷四十七年(1619)七月到萬歷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十月,任遼東經略;天啟元年(1621)七月到天啟二年(1622)正月,二任遼東經略。
熊廷弼上任之初,先被努爾哈赤砍了三板斧,人還沒到,開原、鐵嶺陷落,馬林陣亡;八月努爾哈赤奪北關,河東的防御體系崩潰。只剩下沈陽與遼陽兩個戰略支撐點。
面對殘局,熊廷弼有幾分膽色,他只帶了1000人進入沈陽。如果此時努爾哈赤派兵偷家,哪怕只來5000人,熊廷弼也只能英勇殉國了。但是,此時的努爾哈赤也要回血。
努爾哈赤像,現藏故宮博物院。
趁著這短暫的平靜,熊廷弼使出雷霆手段,對文武兩班大肆整肅。先抓在鄉知州李尚先,再斬逃跑將佐劉遇節。
然后,命總兵柴國柱整頓敗兵,又以當地民兵上城防守。熊廷弼與眾將繞城巡視,為守城軍民發放賞銀。
最后,召集全城軍民設壇,悼念各地死難民眾,追悼會上,熊廷弼演講了一篇鼓舞士氣的悼文,令眾人宣泄內心的悲憤。熊廷弼只用幾天時間,就讓士氣頹喪的沈陽逐漸安定。
接下來就是制定遼東大戰略,熊經略到遼三個月之后,交出作業《敬陳戰守大略疏》,提出了以固守為正、以短促突擊為奇的戰略。
他為遼東劃分了四路重點——叆陽南路、清河西路、撫順北路、柴河三岔兒間,每一路設兵3萬人,總兵1人;另在鎮江設兵2萬人,副總兵(副將)1人,掩護朝鮮通路;在遼陽再設兵2萬策應四路,作為外援;又于海州、三岔河設兵1萬聯絡東西,作為后備力量;在金州、復州設兵1萬,防護海運。
戰略具體而言,命各路兵將畫地而守,小敵就地防御,大敵則互相支援。在此基礎上,再派出精悍部隊騷擾建州,破壞農業生產,疲敵弱敵。最后,再厚積兵力由守轉攻,剿滅后金。
明遼東形勢圖。
熊廷弼這個策略整體上分為守、困、擾、攻四個階段,核心是守、是困,守是手段,困是目的。熊廷弼的構想,是制造一個牢籠將后金困死在遼東的崇山峻嶺之中。
整個戰略總共用兵18萬,馬9萬匹,要支撐這個兵力,一年要108萬石糧食,馬料97.2萬石,馬草2160萬束。這里還不包括船費、牛馬人工運輸的費用,也沒包括閏年多出一個月的費用。
這是一種拼國力的策略,要的就是投入海量資源,在熊廷弼看來,我兆億大國,多的是人,有的是錢。
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熊廷弼化身吸血狂魔,沒完沒了地催兵、催糧,修繕城池、打造軍械。
到熊廷弼卸任之時,遼東前線官兵從7萬余人增長到13萬,有馬7萬余匹,打造了無數的火炮、盔甲、戰車、刀槍、弓箭,本來殘破不堪的遼東防線,總算恢復了元氣。
熊廷弼一年的工作非常專業且有效率,他成功地重建了遼東防御體系,把遼東從失敗的頹喪中拉了回來,令遼東明軍有了一戰之力。
明《出警入蹕圖》(局部)。
熊廷弼只參加過一次戰役,
還不是他指揮的
熊廷弼在遼大部分時間都是風平浪靜的,努爾哈赤一直按兵不動,大規模的進犯,從萬歷四十七年(1619)秋冬至萬歷四十八年(1620)春天都沒有發生。可以說,這是熊廷弼的運氣。
但萬歷四十八年開春之后,貓完冬的八旗勁旅終于來了。八月二十一日,后金大舉進犯,這次努爾哈赤親自出山,率領兒子、部將大兵壓境。
世間有云:金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而這次,努爾哈赤就是八旗盡出,滿萬而來。沈陽外圍明軍一觸即潰,努爾哈赤長驅城下。時隔三日,沒有刮目相看,尼堪(當時滿人對漢人的稱呼)還是不堪一擊啊。
努爾哈赤見明軍撤退,就命令三貝勒莽古爾泰出擊,莽古爾泰率一百擺牙喇在沈陽城南渡過渾河,追到沈陽城下。
擺牙喇為八旗兵中精銳,亦稱白甲,每個牛錄只有兩三人,作用類似于明軍中的家丁,但戰斗力比大明的家丁更強悍。
電影《最終兵器:弓》所展現的白甲精銳。
努爾哈赤對戰場態勢非常樂觀,才敢這樣一波莽,興許就破城了呢?
這次他卻大錯特錯了,沈陽城下風云突變,梁山好漢合伙在此,不僅有副總兵朱萬良、尤世功,熊廷弼還親率副將李秉誠、趙率教帶兵馬隨后也趕到策應。沈陽內外明軍大聚,城內外兵力達到3萬人。
莽古爾泰沖上去之后,后部本應同上接應,但所屬正藍旗的額真額亦都,也許是懾于明軍兵力雄厚,率軍逡巡不前并沒有跟著渡過渾河。
明軍依托城墻放炮轟擊,各部分途堵擊,形勢瞬間逆轉。努爾哈赤見兒子被圍攻,焦急萬分,只得又派出一百白甲接應。
后金軍沒討到什么便宜,只得在接應出莽古爾泰后撤出戰斗。隨后,后金軍撤離遼地返回巢穴,除了劫掠一番,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戰果。
盛京(今沈陽)原皇城東北角樓及護城河,攝于1884年。
此次交鋒,雙方最少投入幾萬人,明軍只報得斬首2人;自身損失卻不小,柯汝棟報陣亡千總、把總、家丁109人,傷126人,損失馬442匹;靖夷營陣亡官兵43人,傷63人,失馬135匹;尤世功報陣亡家丁2人,傷3人。
雖然傷亡懸殊,但明軍精銳部隊至少敢戰、能戰,從戰報看,前鋒兩部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整體并沒有崩潰。
接下來在沈陽城下的戰斗,后金就沒占到大便宜,甚至吃了小虧。經過一年的經營,沈陽、遼陽這些城池已經頗為堅固,熊廷弼烏龜殼戰略經受了實戰考驗。
但沈陽“大戰”,雙方都沒想決一生死,努爾哈赤也沒想攻城略地,所以后金軍淺嘗輒止,雙方幾萬人的交戰就這么虎頭蛇尾地過去了。
這是熊廷弼在第一次遼東經略任上參與的最大一場戰役。熊廷弼在城頭親自擂鼓,主帥親臨,極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這是歷任文人經略中絕無僅有的。
將為軍膽,就此一點,熊廷弼還是頗有一點名將風采的。
電影《南漢山城》劇照。
熊廷弼會打仗嗎?
熊廷弼被后世稱為名將,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盛名難副呢?
首先,有必要厘定一下名將的定義,歷史上知名將領無非韓信、岳飛、霍去病、郭子儀之類。到了明朝,可稱為名將的,也就是徐達、常遇春、戚繼光、李成梁等,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武人。
熊廷弼是文人,文人掌軍所謂出將入相者,縱觀歷史,無外乎周瑜、諸葛亮這些遠古大神。自宋以降,為了壓制武人的野心,朝廷貫徹以文人掌軍,科舉出身的儒生以經略、總督、巡撫等身份擔任軍隊的統帥。
在明朝,對于一個經略而言,能選拔優秀將領,組織好軍隊訓練,保證糧餉供應,以及制定好戰守的策略,已經很有軍事才能了。真正上戰場殺敵,指揮具體戰斗,真不能指望文人包攬。
《大明王朝1566》劇照。
除了遼沈之戰,熊廷弼基本沒直接參與戰斗,但他卻有許多別人沒有的長處,在軍事上,他尊重前線將領的判斷,敢于放權,從不瞎指揮。
比如,熊廷弼在寫給總兵賀世賢的一封信里就說:“兵法云:‘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不佞既以遼、沈交付三將軍,一切應撤、應留事宜聽將軍便宜行事,但求南顧遼、北顧沈,以期完全無恙,不佞不能中制也,此復。”(《熊廷弼集·答賀總兵 已未十一月初七日》)
萬歷駕崩,熊廷弼被彈劾離任之后,遼東經略換上了袁應泰,天啟元年(1621)三月,后金軍傾巢而出,先下沈陽,再于渾河殲滅川軍、浙軍,最后攻破遼陽,明朝遼東防御體系再度全盤崩潰,十幾萬大軍潰敗,袁應泰殉職。
當時朝廷中就有大臣說,假如熊廷弼還在任,就不會發生遼沈之敗。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熊廷弼還在,這些事情真不會發生嗎?
明《出警入蹕圖》(局部)。
新書《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為我們展現了熊廷弼在遼東經略任上整理邊防,重建體系,在薩爾滸會戰之后,力挽狂瀾,把遼東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
如果說,熊廷弼是善于沖鋒陷陣、克敵制勝的將領,那是完全的曲解。熊廷弼就是一名總協調人,而不是可以親自上陣指揮作戰的將領。或許把他比作艾森豪威爾那樣的“名將”更為合適吧。
對晚明遼東戰事感興趣的讀者,這本《熊廷弼之死》一定不要錯過,作者通過大量奏疏、文獻,對比明清兩方史料,真實還原了熊廷弼經略之下遼東戰場的真實面貌。
至于前面提到的問題,如果熊廷弼還在,能否擋得住清兵入關呢?書中自有答案。
· END ·
作者丨伯鯤
編輯丨譚山山
校對丨楊潮
原標題:《明朝最被低估的名將,不輸袁崇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