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遠離低質量社交
人生,是一場自在獨行的漫長旅程。
而優秀的人,總是在孤獨中躍進。
今天給大家分享作家賈平凹的作品《自在獨行》。
第一遍讀出孤獨,第二遍讀懂人間趣味,第三遍讀出大自在。
網上曾有一則名叫《你手機里的常用聯系人有幾個》的短片,讓無數人看后都陷入了沉默。
短片中參加實驗的每個人,通訊錄里都有上千的好友。
但當導演要求他們把平時的點頭之交、點贊之交全部刪掉后,最后卻都只剩下三五人。
短短的一則視頻,讓無數人在瞬間驚覺:
原來,平日里我們整天忙前忙后“應酬”的,竟然大都是自己生命中無關緊要之人。
作家賈平凹也曾經歷過這樣“大徹大悟”的時刻,他把這段經歷與感悟都寫在了自己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
談情感、說人生,聊世俗的紛繁,也談人生的意義。
他說:“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于內心的寧靜?!?/p>
在書中,他用自己的真實故事和深刻體會,告訴所有人一個扎心真相: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遠離低質量社交。
低質量社交,是對人生最大的消耗
在《自在獨行》中,賈平凹曾坦言:
自己成名后,突然之間朋友就莫名其妙地多了起來,房門每天都像鼓一樣被“咚咚咚”地敲打。
一開始,賈平凹聽到敲門聲都會欣然開門。
當這種敲門聲每天多達十幾次甚至幾十次時,他漸漸感覺出不對勁了:
每天敲門如山響的各路人馬,大都是帶著特定的目的而來。
他們一進門,就開始給賈平凹提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請求——
大到請他幫忙告狀、讓他資助買汽車、請他幫助調動工作或申請超生指標……
小到讓他推薦治雞眼的醫生、幫買看戲的票、幫訂旅社、幫忙配眼鏡……
很多時候賈平凹都無奈地告訴他們,自己并不認識這些人。
來的人聽了卻不依不饒:“可說出你的名來,天下誰人不識君呢?”
有很多朋友的請求,因為種種原因,賈平凹根本無法推脫。
所以有些忙,他只能硬著頭皮去幫,有些事,他只能勉為其難想辦法去辦。
日復一日的喧鬧,讓賈平凹無法安安靜靜地讀書寫作,內心既疲憊又焦慮。
他在《自在獨行》里寫道:“感覺自己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得剩下一副骨架?!?/p>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人生取得一定成就后,突然就感受到了那種“朋友遍天下”的熱鬧和喧囂。
常常穿梭在各種活動或酒局中,熱衷于和一大群人談天說地。
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去幫朋友“擺平”各項大小事務。
一開始,會享受這樣的氛圍,但后來,卻漸漸覺得力不從心,到最后,只感覺精疲力竭。
最扎心的是,當真有事需要幫助時,卻發現平常來往的“朋友”竟一個也指望不上。
這才猛然發現,原來自以為的“社交”,只是在吃喝玩樂中耗盡了時間,在熬夜消遣中拖垮了身體。
作家周國平曾說:“社交場上的主宰絕對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p>
很多看似熱鬧的交往,其實在不斷透支自己。
過度社交,通常無法創造新價值,長期以往,很容易陷入自責和自我懷疑。
四處周旋,往往會逐漸力不從心,天長日久,終難免自顧不暇到精疲力竭。
這種低質量的社交,就是對人生最大的消耗。
優質的交情,通常是惺惺相惜
有段時間,賈平凹患上了肝病,他開始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嫌棄。
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躲著他,害怕一不小心就被傳染上。
最讓賈平凹大受刺激的是,一位朋友邀請他聚餐后,把他用過的碗筷全都丟進了垃圾桶。
感受到各種不便和尷尬,賈平凹決定住院治療。
卻沒想到在外處處遭人嫌棄,而醫院的病友卻讓他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
在這里,只要有新病人進來,大家都會善意提醒他各種入院細節:
怎樣買飯票,怎樣服藥,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態……
在這里,沒有防備,沒有嫌棄,沒有幸災樂禍,大家互相關心、彼此體貼。
每有一個人康復出院,所有人都會由衷地慶賀,同時也增加自己痊愈的信心。
相同的被嫌棄的遭遇,更加讓他們彼此惺惺相惜。
以至于到出院以后,大家的感情甚至比普通朋友更加親密。
平常他們并不時常相聚,但一旦誰家有事,往往大部分病友都會第一時間送去關心和力所能及的幫助。
回望這段生病的歷程,賈平凹忍不住在《自在獨行》中感嘆:
在(共同)受歧視之下,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建立的天長地久的友誼,遠比那些互為利用的商網、情網、烏七八糟的網純凈高尚得多。
網上有句話,曾獲無數網友點贊:
“好的友情,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會惺惺相惜;不一定天天見面,但一定都放在心里?!?/p>
當你經歷過一些事就會發現,真正優質的交情,并不一定是那些常常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一定是欣賞你的三觀,理解你的處境,懂得你的難處。
而最真的交情,一定是惺惺相惜,彼此懂得,忙時不擾,時常掛念。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遠離低質量社交
一場肝病,讓賈平凹無比清醒地看到了一些社交圈的真實樣子:
有人欣賞的,是自己的名人頭銜,有人看重的,是自己可以給他帶來價值。
而生命中那些真正的友情,卻永遠是不喧嘩、自有聲。
看清這一點后,賈平凹開始主動凈化自己的朋友圈。
生病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出門,不參加任何集會,不去影院,不乘坐公交車。
這樣一來,他倒活得比任何時候都自在清靜。
大家不再湊在他耳朵上談是論非;左鄰右舍再不因震天響的敲門聲影響午休而向他抱怨;
遇到任何難纏的人和事,他用一句“我患了肝炎”,立馬見奇效。
遠離喧鬧后,賈平凹終于能真正沉下心來專注于自己熱愛的事:
看書、寫作、畫畫、收藏文玩……
在路邊靜靜欣賞秋風中飛舞如蝶的落葉,在窗前看燕子和云雀來回穿梭;
看黃昏晚雨中的滿目煙塵,欣喜于河灘沙地上的一只漂亮貝殼……
他欣然享受著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獨處,倦了就回老家釣魚靜養,悶了就約三五好友相聚。
安寧的環境,也讓他文思泉涌,文學創作一部接著一部,獎項也一個接一個。
他終于從早期的飽受爭議走進自己生命的豐年。
賈平凹的這段歷程,是不是像極了無數人的人生?
我們也曾熱衷于交朋結友,渴望靠人脈關系豐富生活,拓展事業。
后來卻漸漸發現,終日忙于各種應酬,非但沒有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反而讓我們陷入了“忙碌-疲憊-空虛”的惡性循環。
作家雪小嬋說:“人活到一定年紀,是要學會往回收的?!?/p>
深以為然。收起沒必要的熱鬧,才能為更豐盈的內在找到出口。
遠離低質量的社交,才能為高質量的圈子騰出空間。
那些不懂你的朋友,不必刻意逢迎;那些不適合的圈子,無需強行融合。
因為低質量的社交,永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寫在最后
很喜歡一句臺詞:
“人生有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p>
見天地、見眾生,是融入人群中的熱鬧和喧囂;
而見自己,則是遠離喧鬧之后,和自己的深刻對話。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把那些毫無意義的人和事,都請出生命。
獨處,是一種遠離低質量社交的清醒和通透,也是一種保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冷靜和睿智。
原標題:《成年人最大的自律:遠離低質量社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